中國近代公路運輸

中國近代公路運輸指的是中國自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的公路運輸

中國歷代王朝都修築有貫通各省區的官道,並已向網狀化發展,但長期處於畜力車、人力車運輸和馱運階段。1901年從外國進口第一輛汽車,1906年在廣西修建了從龍州鎮南關(今友誼關)長約50公里的第一條公路,中國才開始有了近代公路運輸。這時,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的公路運輸始終處於落後狀態,並具有嚴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徵。

基本介紹

基本含義,公路建設,公路運輸,

基本含義

中國近代公路運輸指的是中國自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的。

公路建設

到1922年,全國僅有公路1185公里,1928年為29127公里,公路建設十分緩慢。國民黨政府成立後,為了軍事等需要,擴大公路修建,到1936年,全國公路增至10.8萬公里,但大都因陋就簡,有路面者不過占35%。抗日戰爭時期,添建西南、西北公路,到1949年,全國約有公路13萬公里。計自1906年首建公路以來,44年間平均每年修建不過3000公里。據1940年統計,中國平均每74平方公里才有1公里公路;同是國土遼闊的蘇聯,同年每7.8平方公里即有1公里公路。
由於築路無統一標準,公路的技術等級偏低,質量很差。平原地區,路基多半低下狹窄;山區公路,大多迂迴曲折。急彎、陡坡、缺橋樑、少涵洞之處常見,渡口設備簡陋,有路面者不多,絕大部分是土路,加以管理混亂,缺乏護路、養路制度,又經常受到破壞,行車狀況很差。1949年時,通車裡程不過7.5萬公里,僅占路長58%。

公路運輸

中國近代沒有汽車工業石油工業公路運輸實際是以非機械運輸工具為主。僅有的汽車都是從外國輸入。初期為數不多,1928~1934年國民黨政府為了適應反人民內戰的軍事需要,進口客、貨汽車平均每年達四五千輛。抗日戰爭時期,全國約有汽車3萬餘輛,貨物周轉量每年約1億多噸公里。1946年全國有公私汽車(包括客車、貨車、輕便車)74899輛,1947年貨物周轉量為4億噸公里。據1940年統計,中國每100公里公路擁有汽車0.58輛,而同年美國為6.07輛。
汽車運輸原來主要為帝國主義侵華貿易服務,集中在沿海地區。上海一地汽車數量常占全國 1/3至一半左右。同時,西方國家把中國作為傾銷汽車及配件的市場,致使車輛和配件的型號多、規格雜,通用性、互換性差,影響車輛利用率。外國傾銷的汽車,又多是國外淘汰車型,技術性能差,再加失修失養,行車事故也較多。這些,都使得汽車運輸的效率很低。政府對汽車運輸無統一管理,又有地方勢力強加干涉,苛捐雜稅,以至扣車阻運,運輸市場常處於混亂狀態。
中國第一家專業汽車運輸公司是1917年創辦的張庫汽車運輸公司,經營張家口至庫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間的運輸業務。其後,不斷有華商和外商的汽車運輸公司設立,亦有不少個體經營者。國民黨政府建立後,逐漸掌握汽車運輸業務,主要供軍用。至抗日戰爭後,形成西北、西南物資運輸處,中國運輸公司,復興公司等龐大的官僚資本運輸機構,壟斷了汽車運輸業務。加以軍方和各省官僚資本的企業公司也都經營汽車運輸,民間的汽車運輸業和個體經營者陷於十分困難的境地。這時候,為數眾多的畜力車、人力車,仍是公路運輸的重要力量,這種運輸業,在國民黨政府強制軍用和物資統制的政策下,也得不到發展。抗日戰爭期間,通過公路運輸的物資中,軍工物資和統制物資占全部貨運量的90%強,而人民必需的糧食一項只占2%。
近代中國公路運輸處於低微的地位,它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應有作用未能得到重視和發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公路運輸才有了迅速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