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學研究中心

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00年,2001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為全國10所省屬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之一。本中心是在安徽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中國詩學研究中心
  • 外文名稱:Chinese Poetry Research Center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 總部地點:安徽
  • 成立時間:2000年
成員結構,機構設定,階段概況,研究概況,研究成果,獲得獎項,往昔將來,附:中心組織結構,

成員結構

中心現有一個老中青結合,高職稱、高學歷的研究隊伍。既有劉學鍇余恕誠先生這樣蜚聲海內外的唐詩研究專家,又有潘嘯龍先生這樣的著名楚辭研究專家;另外,還有一批年富力強的青年學者,其中有兩位安徽省皖江學者特聘教授丁放和胡傳志,學術梯隊合理。
中心在聘專職研究人員16人,兼職研究人員7人。專職研究人員中校內15人,校外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人,博士7人;兼職人員中有校外6人,校內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博士3人。兼職研究人員中有南京師範大學郁賢皓教授、鐘振振教授;北京大學朱良志教授;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陳友冰研究員,淮北師範大學(原淮北煤炭師範學院)楊四平研究員。

機構設定

中心下設五個研究室(先秦至六朝詩學、隋唐至近代詩學、現當代詩學、詩學理論與詩歌接受史、詩歌語言研究室),一個資料室(藏有中國詩學方面的紙質圖書20餘萬冊),一個網站:中國詩學網,創辦了學術年刊《中國詩學研究》(以書代刊,已出版了五期,主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個內部刊物《詩窗》,並與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合辦“中國詩學”專欄,與安徽省古籍辦合辦大型學術刊物《古籍研究》。

階段概況

本中心建設目標分兩個階段:
一、前三年(2000——2003)
在唐詩與唐代政治、唐詩流變、李商隱研究、宋金詩歌研究、魏晉士風與詩風嬗變研究、歷代選本與詩歌批評研究、孔穎達詩學思想研究、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等項目中,推出一批有份量的著作,在抓基礎性研究的重大課題同時,抓普及性與套用性研究,編寫具有教育意義的詩歌選本,發掘匯集安徽(特別是皖南)地區歷代遺留下來的詩歌人文資源,為發展旅遊事業和經濟建設服務。協同本校文學院建立中國古代文學專業、文獻學專業等相關博士點和碩士點,選派人員出境訪學進修,吸收境外訪問學者,培養3~4名在國內有影響的青年專家。多方面購置有關專業圖書,特別是蒐集、製作歷代各種詩話、詩論、詩選的刊本或複印件,編制本世紀有關中國古代詩歌論文索引。藉助設在安徽省社科院的“海峽兩岸唐宋文學研究交流中心”與台灣學術界進行資料信息交流;以本中心為主,聯合國內外的研究機構和力量,在網上相互交流各地研究中國古代詩歌情況,加以匯集,以供諮詢。利用本校所在地與南京、上海距離較近,以及蕪湖長江大橋建成後對外交通方便的有利條件,跟兄弟院校建立密切聯繫,擺脫長期以來地域因素給本中心帶來的限制。
二、後三年(2004——2007)
在詩歌流變、詩歌形式體制研究、詩歌與社會政治諸因素的關係研究、大作家研究等方面,推出一批在治學途徑上有更高自覺性的專著,使文獻學與文藝學相結合、“知人論世”融入歷史唯物主義的體系與方法中的特色,得到更為突出的體現。在系統清理中國古代詩論遺產方面,再完成幾部具有範式性的力作,既對先秦迄於近代的詩詞曲論作歷史通觀,又對其作綜合闡釋,發掘其文化哲學底蘊與美學精神。另外,在作家、作品和斷代詩歌接受史研究基礎上,撰寫成總的《中國詩歌接受史》。通過以上多方面的開拓性研究,努力接近在現代條件下闡釋和吸取傳統詩學,促其實現現代轉換的大目標,為推進新詩繁榮,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藝學做出貢獻。與此同時,培養出2-3名具有國家一流水平的學者,全面實現本中心學術隊伍的青老交替。在資料信息方面,進一步齊全各類詩學資料,完備檢索系統,與國內國際做到信息暢通,交流頻繁。圍繞中心建設,創辦學術刊物《中國詩學研究》。

研究概況

本中心自2000年組建以來,本著文獻研究與理論研究並重;注意詩學的文學研究本質;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廣泛吸收多學科的理論方法,促進傳統詩學向現代轉換以及為地方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服務的宗旨,在文獻研究(包括歷史文獻與地方文獻)、理論研究和詩人詩作研究等方面都取得較大的成績。
奠定本中心學術基礎的研究成果,體現在三個方面:
1、詩人詩作研究方面
《詩經》、《楚辭》研究於八十年代中期即為學界矚目,蔣立甫教授出版的《詩經選注》及潘嘯龍教授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等刊的系列文章,以及《屈原與楚文化》、《楚漢文學綜論》、《屈原與楚辭研究》等著作,以厚重紮實、深刻獨到見稱。唐詩研究,很早就被視為國內重要基地之一(見《中國社會科學》1993.5),尤其是對晚唐大詩人李商隱的研究,為國內外公認的權威所在。劉學鍇、余恕誠教授的《李商隱詩歌集解》獲全國首屆古籍整理研究圖書三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獎,余恕誠教授的《唐詩風貌》獲省社科一等獎。兩書在大陸印行多次,並在台灣出版。
2、中國詩學理論研究方面
汪裕雄教授的《審美意象學》、《意象探源》兩書,考察“意象”如何從一般文化領域向審美和藝術輻射延伸,對中國詩歌意象結構、類型和審美交流功能作了透闢分析,是從文藝美學角度系統清理中國詩論的範式之作。兩書分別獲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獎和國家社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朱良志教授《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打通哲學、文化、藝術,探討以詩歌為代表的藝術的內在精神。
3、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方面
成功地借鑑接受美學理論用於中國古典詩歌研究,陳文忠教授的系列論文和專著《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是國內這一領域的拓荒性著作。受其影響,台灣已有運用其觀點方法寫成的《李白詩歌接受史》等著作。
以上三方面研究,不僅為中心的建立奠定了紮實基礎,而且具有鮮明特色:作家作品研究,踏實而不守舊,強調文獻學與文藝學的結合,實證與理論結合。同時重視詩學的文學本質,重視對作品本身的真知實感,準確把握,融傳統的“知人論世”於歷史唯物主義的體系與方法之中;詩學理論研究,致力於中國詩學理論的系統清理與現代轉換;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更是全新的領域。三方面研究包容之廣,切入點之新,以及其的拓展性、延伸性都是很突出的。中心的專職人員有根底非常豐厚的年長專家,有省級跨世紀學術帶頭人,也有年輕的博士。因而本中心老中青結合,形成方向多樣而不單一,同時具有強大凝聚力、韌性戰鬥精神和良好發展前景的梯隊。

研究成果

本中心自成立以來,承擔了省部級以上項目30餘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7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7項,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8項。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文史》、《中華文史論叢》、《北京大學學報》、《文學評論叢刊》、《國學研究》等國內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了《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學術叢書》、《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鑑賞叢書》10餘種,其它著作20餘種。
以《李商隱文編年校注》、《李商隱詩歌集解》(增訂重排)為代表的“李商隱研究系列”為本中心標誌性成果,本中心的重要著作有:
《關於〈招魂〉研究的幾個問題》、《李白與長江》、《“詩家三李”說考論》、《賦對李商隱詩歌創作的影響》、《論20世紀李杜研究及其差異》、《張說、張九齡集團與開元詩風》、《唐玄宗與盛唐詩壇》、《李林甫與盛唐詩壇》、《白描勝境話玉溪》、《溫庭筠文箋證暨庭筠晚年事跡考辨》、《金代文學特徵論》、《論南宋使金文人的創作》等重要學術論文,《楚辭著作提要》、《詩騷詩學與藝術》、《魏晉詩學與哲學》、《唐詩風貌》(增訂本)、《李商隱文編年校注》、《李商隱詩歌集解》(增訂重排)、《李商隱資料彙編》、《李商隱傳論》、《李商隱詩歌接受史》、《增訂注釋全唐詩》(合著)、《藝境無涯——宗白華美學思想臆說》、《唐宋詞概說》、《晚清民初詞學思想建構》、《皮陸詩歌研究》、《晚唐五代文士生活與創作心態》、《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黃庭堅研究論集》、《金代文學研究》、《金元詞學研究》、《滹南遺老集校注》、《許學夷詩學思想研究》、《中國新詩主潮》、《中國新詩理論概觀》、《20世紀中國詩學研究》、《詩情畫意的安徽》等。

獲得獎項

近五年內,本中心的成果先後榮獲國家圖書獎一項、全國古籍整理研究成果一等獎兩項,安徽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四項,安徽省圖書獎一等獎一項,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一項。

往昔將來

本中心自成立以來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舉辦了10餘次國際、國內學術討論會,聘請海內外學者來中心駐所研究,中心專、兼職人員多次赴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義大利、泰國、台灣、香港等地講學、訪問。
中心注重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目前已招收博士研究生20名,項目博士後1名,碩士研究生百餘名,近五年從中心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達80餘名。
中心聘請原國務院古籍整理領導小組秘書長、中華書局原總編、唐代文學學會會長、著名學者傅璇琮先生為學術委員會主任,余恕誠先生為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導、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莫礪鋒教授,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導、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鐘振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導鄧小軍教授為學術委員會委員。
作為省部共建的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在努力提升自身實力的同時,竭誠歡迎海內外學人與我們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
歡迎來訪,歡迎登入中國詩學中心的網站,為振興中國詩學研究,推動詩歌創作繁榮而共同努力。

附:中心組織結構

名譽主任:余恕誠 教授 博導
主 任:丁 放 教授 博導
常務副主任:胡傳志 教授 博導
副 主 任:潘嘯龍 教授 博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