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恕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肥西
- 出生日期:1939年1月
- 逝世日期:2014年8月23日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合肥師範學院
- 主要成就: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安徽省政協常委
曾憲梓獎二等獎獲得者
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
省重點學科負責人 - 代表作品:《唐詩風貌》、《李商隱詩歌集解》
簡介,主要研究方向,講授課程,主要科研成果,著作類,論文類,人物生平,學術成果,所獲榮譽,學人軼事,人物評價,
簡介
余恕誠(1939.1—2014.8),男,漢族,安徽肥西人。1961年畢業於合肥師範學院(前身為安徽教育學院)中文系,現執教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1987年獲教授職稱。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安徽省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府參事,安徽省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李商隱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韻文學會常務理事兼詩學分會會長。現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博士點負責人,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1992年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1997年獲全國高等師範學校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教師二等獎、安徽省師德先進個人獎。2003年獲全國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專著《李商隱詩歌集解》(合著)獲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三等獎、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合著)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全國古籍圖書一等獎;《中國文學史》(合著)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李商隱詩選》(合著)獲安徽省社科二等獎;《唐詩風貌》獲安徽省社科一等獎;論文《李白與長江》獲省社科一等獎、《文學評論》1997——2002年優秀論文獎;論文《論政治對李杜詩歌創作的正面推動作用》獲安徽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現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代詩歌與其他文體關係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唐宋文學
講授課程
唐宋文學、唐詩風貌、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唐詩與唐代其它文體關係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類
《李商隱詩歌集解》(與劉學鍇教授合著,中華書局,1988年12月版,2004年增訂重排第二版;台灣洪葉文化有限公司,1992年版)
《李商隱文編年校注》(與劉學鍇教授合著,中華書局,2001年版)
《李商隱》(與劉學鍇教授合著,中華書局,1980年11月版)
《李商隱研究資料彙編》(與劉學鍇教授合著,中華書局,2001年版)
《王安石文選譯》(與劉學鍇教授合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杜甫詩選讀》(活頁文選,上、下兩輯,中華書局,1999年8月~12月版) 《歷代名人傳記選》(與葉孟明、張先覺合著)(黃山書社,1985年版)
《增訂注釋全唐詩·第三卷》(與劉學鍇、陶敏共同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
《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台灣文津出版社,1999年8月版)
《唐代文學論著集成(第一卷)》(與葉幫義合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詩情畫意的安徽》(與周嘯天、丁放合著)(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0世紀中國詩學研究》(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主編 中學教材)(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唐詩與其他文體之關係》(與吳懷東合著)(中華書局,2012年1月版)
論文類
《李白與長江》(《文學評論》,2002年第1期)
《賦對李商隱詩歌創作的影響》(《文學遺產》,2004年5期)
《唐詩所表現的生活理想與精神風貌》(《文學遺產》,1982年2期)
《戰士之歌與軍幕文士之歌》(《文學遺產》,1985年1期)
《杜甫在肅代之際的政治心理變化》(《文學遺產》,1992年4期)
《韓白詩風差異與中唐進士階層思想作風分野》(《文學遺產》,1993年5期)
《初唐詩壇的建設與期待》(《文學遺產》,1996年5期)
《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性及其對心靈世界的開拓》(《文學遺產》,1997年2期)
《"強韻"考論》(與張柏青合作)(《國學研究》,2000年7期)
《樊南文集舊箋補正》(與劉學鍇教授合著)(《中國古籍研究》,1996年11月,創刊號)
《論唐代敘情長篇》(《文史哲》,1991年4期)
《論政治對李杜詩歌創作的正面推動作用》(《江淮論壇》,1995年3期)
《從阮旨遙深到玉溪要眇》(《文學遺產》,2002年第1期)
《樊南文與玉溪詩》(《文學遺產》,2003年第4期)
《“詩家三李”說考論》(《文藝研究》,2003第4期)
《李商隱開成末南遊江鄉說再辨正》(與劉學鍇教授合著,《文學遺產》,1980年第3期)
《古代散文欣賞的三個角度》(《文史知識》,2005年第7期)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與文體之間的交流互動》(《光明日報》,文學遺產專欄)2005年5月27日
《20世紀李杜研究及其差異》(《文學遺產》,2006年2期)
《追求“知音”的教學境界》(《中國高等教育》,2004年19期)
《中國詩學研究》(《中國高等教育》,2004年10期)
人物生平
1939年1月生,籍貫安徽肥西縣。
1957年由六安師範保送入安徽師範學院(安徽師大前身)中文系(本科)讀書。
1961年畢業留校任教。
1997年獲安徽省師德先進個人獎、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全國高師教師獎二等獎。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唐宋文學)教學與研究。
2014年8月23日安師大著名教授余恕誠去世,享年75歲。
學術成果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一是與劉學鍇先生合作,出版和完成了《李商隱詩歌集解》(中華書局)、《李商隱文編年校注》 (中華書局)、《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李商隱卷》(中華書局)、《李商隱》(中華書局)、《李商隱詩選》(人民文學出版杜)。其中《李商隱詩歌集解》獲全國首屆古籍整理三等獎、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李商隱詩選》獲安徽省社科二等獎。
二是唐詩風貌系列研究,獨著有《唐詩風貌》和重要論文20餘篇。《唐詩風貌》由安徽大學和台灣內文律出版社出版,獲安徽省社科一等獎。在李白研究方面有《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又一確證》、《政治對李杜詩歌創作的正面推動作用》、《李白與李商隱》、《李白與長江》論文及賞析文章20餘篇。其中《政治對李杜詩歌創作的正面推動作用》獲安徽省社科二等獎。
所獲榮譽
1992年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1997年獲全國高等師範學校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教師二等獎、安徽省師德先進個人獎。
2003年獲全國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專著《李商隱詩歌集解》(合著)獲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三等獎、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合著)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全國古籍圖書一等獎。
《中國文學史》(合著)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
《李商隱詩選》(合著)獲安徽省社科二等獎
《唐詩風貌》獲安徽省社科一等獎。
論文《李白與長江》獲省社科一等獎、《文學評論》1997-2002年優秀論文獎。
論文《論政治對李杜詩歌創作的正面推動作用》獲安徽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2年,榮獲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稱號。
學人軼事
一九三九年,余恕誠生於安徽省肥西縣一個農家。“改變生活的轉機,是一張油印的告示”,余恕誠回憶道,一九五一年,還是十二歲孩童的他,挑著一著六七十斤重稻把子,路過二三十戶人家的小鎮,無意中看到路旁土牆上新貼了一張油印告示:肥西初等師範學校招生。“免費的,而且有助學金”余恕誠說,那時候家裡很窮,雖然免費,但是窮困的家裡需要人勞動,作為家庭重要的勞力之一,父母不同意他求學。那時開明的祖父說,小孩要上學就讓他上吧。於是,在哥哥的陪同下,經過五個小時的夜路奔波,走到五十里外的縣城,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一舉考中。一九五四年,初級師範畢業可以領到三十七塊五毛的工資。但是余恕誠畢業時年齡太小,被保送去六安讀中師。這個繼續深造的機會並沒有給家庭帶來喜慶,經濟困難是主要問題。最後還是祖父發話,余恕誠繼續他的求學路。“當時到六安讀中師,報導根本沒有錢”,余恕誠說,從家到六安一共一百四十五里路,在六安上學的三年里,在余恕誠的記憶里,只乘過兩次車。一次是年前,因為大雪無法行走,一次是畢業,拿著派遣費坐車回來的,其餘都是步行去學校。他說,一百四十五里的路,十五六歲的少年,每次都是天剛朦朦亮,帶上乾糧從家出發,走十幾個小時的路程,趕到學校後,整個人就如樹棍,直愣愣的,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同學幫忙脫鞋、洗腳。一九五七年,余恕誠在六安中師畢業後,又因為學習成績優異被保送至蕪湖的安徽師範學院(安徽師範大學的前身)。那時候家裡依然沒有錢,依然窮困。祖父編了十幾雙草鞋,沿著公路叫賣,算是湊齊了到蕪湖的路費。
人物評價
余恕誠從一個農家少年成長為大學教師、後又成為知名教授,唐宋方面的研究大家。在安徽師範大學,提及
余恕誠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對余老師的教學與為人表示佩服與尊敬。“余老師,謙遜、素淡的風格感染了他的學生”,目前是余恕誠同事、文學博士的俞曉紅說,“聆聽過幾次余老師的課,堅持給本科生上課的他,仍是每次重新備課,同一詩歌,不同版本的‘貼鬍子’成為中國詩學研究中心的佳話”,“余老師的講課風格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2000年前,曾有一位法國留學生,因為欽仰余老師的師德,轉學至余老師門下,做唐宋方面的博士論文,在余老師的學術薰陶下,要求再延長一年時間,隨余老師做學問。
從1987年,獲得教授職稱以來,第八屆安徽省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府參事,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李商隱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博士點負責人,獲得過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等無數榮譽。余恕誠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唐宋文學)教學與研究,在業界具有很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