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崛起的人才優勢

中國科技崛起的人才優勢

《中國科技崛起的人才優勢》是2012年6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平。

基本介紹

  • 譯者:梁平
  • ISBN:9787030343024
  • 頁數:272
  • 定價:58.00元
  • 出版時間:2012-6
內容介紹,目錄,

內容介紹

《中國科技崛起的人才優勢》內容簡介:中國用不到30年的時間成長為全球經濟的主要力量。其快速上升過程的特點之一是國家科技能力的大幅度提升,這得益於一個龐大的、受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的人才庫的出現。然而,我們也面臨很多挑戰,其中之一便是不知道自己的科技潛力是否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掘。這些挑戰的核心涉及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水平、數量及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等許多不確定的問題。
《中國科技崛起的人才優勢》是40年來首次對這些關鍵性問題進行闡述的著作,作者是榮獲2006年中國“國家友誼獎”的斯丹凝教授與諾丁漢大學曹聰博士。他們基於充分的綜合性統計資料和前沿研究,對中國和國際社會,特別是國家競爭力及創新潛力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於我們的科技發展具有重要的決策諮詢價值。
《中國科技崛起的人才優勢》非常適合從事人才管理工作的各類管理者閱讀,也可供人才管理和科技管理方向的研究人員及對中國科技人才狀況感興趣的大眾讀者閱讀。

目錄


中文版前言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人力資源、技術創新和經濟成長
第一節 人力資源和經濟成長
第二節 人才和技術創新
第三節 全球化和人才流動
第四節 人才對中國發展的戰略意義
第五節 結論
第二章 中國的人才挑戰
第一節 中國人才問題的起源
第二節 中國領導採取的措施
第三節 培養和吸引人才的專門計畫
第四節 人才政策實施中的問題
第五節 結論
第三章 中國科技人力資源及其結構特性
第一節 主要術語——科技人力資源
第二節 科技人力資源操作性定義
第三節 中國所指的科技人力資源
第四節 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的增長
第五節 中國科技勞動力的特徵
第六節 質量評估
第七節 從國際比較的視角看中國的科技人力資源
第八節 結論
第四章 高等教育及培養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渠道
第一節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 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重大舉措
第三節 中國高等教育結構劃分
第四節 中國高等教育入學機制
第五節 大學入學招生及在校人數
第六節 科技人力資源流動
第七節 高等教育及畢業生質量
第八節 結論
第五章 中國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使用
第一節 士大夫、知識分子、幹部和級別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對待知識分子的政策
第三節 工作分配、升遷、流動性和獎勵措施
第四節 高科技創業及創業精神
第五節 年輕科學家的職業前景
第六節 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任用及其收入水平
第七節 改革開放時代科技人員的收入水平
第八節 科技工作者的滿意度
第九節 結論
第六章 “人才流失”、“人才流入”與“人才環流”
第一節 中國留學熱潮
第二節 1978年之後中國的留學生政策
第三節 中國存在“人才流失”問題嗎
第四節 吸引留學生回國計畫
第五節 誰是海歸人員
第六節 為什麼第一流的專家學者不願回國
第七節 以不同的方式為祖國作貢獻
第八節 不斷湧現的問題
第九節 結論
第七章 中國科技人才供求狀況:藏在幕後的主要驅動力
第一節 科學家和工程師需求背後的驅動力
第二節 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供給
第三節 科學家和工程師供求狀況建模和預測
第四節 人才缺乏的原因
第五節 結論
第八章 核心新興技術領域的中國人才
第一節 高技術產業概覽
第二節 軟體
第三節 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
第四節 納米技術
第五節 管理
第六節 結論
第九章 中國人才庫何去何從
第一節 中國——全球技術強國
第二節 中國的人才挑戰
第三節 人才與中國的政治發展
第四節 未來將會怎樣
附錄 解讀中國科技人才統計
第一節 中國官方統計數據及其可信度
第二節 中國科技統計
第三節 中國科技人才統計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 如何使用中國人才統計數字
參考文獻

圖目錄
圖3-1 科技人力資源定義
圖3-2 中國專業技術人員、科技人力資源、科技活動人員、研究開發人員之間的關係
圖6-1 中國海外留學生回國率
圖7-1 中國不同年齡群體人口變化
圖7-2 分析模型和變數(自變數、中介變數和因變數)
圖7-3 從官方數據到真實人數:2006年中國工程專業本科生畢業生“估計”人數
圖8-1 對經濟學和商務管理專業大學生的需求(2004年)
圖A-1 中國的科技統計體系
表目錄
表2-1 中國高等教育常規機構的新生人數、總入學人數和畢業生人數
表2-2 外國公司在中國的研發中心
表2-3 18~22歲年齡段高等教育入學率
表2-4 每個大學生的平均教育支出及占有的公共資源
表2-5 教育部選定的“211”工程大學和“985”工程大學
表3-1 中國人才的分類和分布(2000年和2003年)
表3-2 高等教育體制對比
表3-3 中國科技人力資源
表3-4 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人員總數
表3-5 中國科技活動人員、研究開發人員,以及科學家和工程師
表3-6(a) 科技活動人員在機構中的分布
表3-6(b) 科技活動人員在機構中的分布
表3-6(c) 與科技活動相關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機構中的分布
表3-6(d) 與科技活動相關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機構中的分布
表3-7(a) 研究開發人員在機構中的分布(正式職工)
表3-7(b) 研究開發人員在機構中的分布(全時工作當量)
表3-8 大中型外資企業(FIE)中的科技人員、科學家和工程師
表3-9(a) 中國科技人才的地理分布
表3-9(b) 中國參與科技活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地理分布
表3-10 女性專業人員情況
表3-11 女性研究生導師情況
表3-12 不同年齡和職稱的專業人員在獨立研發機構中的分布
表3-13(a) 研究生導師年齡數據
表3-13(b) 研究生導師年齡分布
表3-13(c) 博士生導師年齡數據
表3-13(d) 博士生導師年齡分布
表3-14 中國國內研發機構內有高級學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狀況
表3-15 中國大學教職員的受教育狀況
表3-16 統計按單位和學科分類的中國研究開發人員受教育程度(2000年)
表3-17 分別由SCI、EI和ISTP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數量及其比重和世界排名
表3-18 中國人口和勞動力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表3-19 科技人力資源國際對比
表4-1 “985”工程大學中“長江學者”分布
表4-2 1999~2003年中國本科畢業生獲取美國博士學位人數最多的大學
表4-3 新生招收人數
表4-4 本科階段熱門學科招生人數、在校人數和畢業人數
表4-5 本科階段工程學領域各專業招生人數
表4-6 研究生招生各專業門類(研究領域)分布
表4-7 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及比重
表4-8 正規高等教育機構大學畢業生專業分布
表4-9 畢業生(研究生)在各個專業門類的分布
表5-1 中國研發機構1998~2005年科技人才流動(流入、流出)結構
表5-2(a)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獲獎者年齡分布
表5-2(b)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獲獎者年齡分布
表5-3(a) 中國各部門員工年平均工資水平(1978~2002年)
表5-3(b) 中國各經濟部門員工年平均工資水平(2003~2006年)
表5-4 信息和研究部門平均工資,按所有權劃分(2003~2006年)
表5-5 中國不同地區和特定部門職員平均工資(2006年)
表6-1 中國海外留學深造及回國人數統計數據(1978~2006年)
表6-2 中國海外留學人員及歸國人數逐年累積數據(1985~2007年)
表6-3 在美國留學深造和從事研究的中國留學生和專家學者
表6-4 中國海外留學生及回國人數,按資助種類(國家公派、單位公派和自費生)
表6-5 意在吸引中國海外留學生及海外高端人才回國的各項計畫
表6-6 中國實施的意在吸引海外高質量人才的各項計畫效果
表6-7 中國海歸留學生和專家學者按海外學歷不同水平分類
表7-1 中國GDP及其增長
表7-2 外國直接投資
表7-3 信息化水平
表7-4 中國研究開發活動總支出、政府的教育支出及其分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表7-5 中國高科技產品貿易發展
表7-6 預測方案中的需求情況(2007~2010年)
表7-7 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供求狀況預測(1000人)
表8-1(a) 高技術產業中的科技人員按行業分布情況
表8-1(b) 高技術產業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按行業分布情況
表8-1(c) 科技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所占比重
表8-2(a) 外資高技術企業的科技人員按行業分布情況
表8-2(b) 外資高技術企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按行業分布情況
表8-2(c) 外資高技術企業中科技人員、科學家和工程師所占比重
表8-3 中國高技術產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地理分布
表8-4 中國高技術產業科學家和工程師按行業區分的地理分布(2006年)
表8-5 中國軟體專業人士的供給與需求
表8-6 試點軟體工程學院及其隸屬的大學
表8-7 軟體與軟體相關專業畢業生及入學人數(2002~2006年)
表8-8 中國獲得CMM/CMMI認證的軟體公司(2000~2006年)
表8-9 中國軟體專業人士的地理分布及教育背景(2002年)
表8-10 經濟學和商務管理專業入學情況以及學士學位總體入學情況(1999~2003年)
表A-1 中國科技及相關統計主要出版物
表A-2 大學生每年畢業人數、大學生每學年畢業人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