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蘭州教育基地

中國科學院蘭州教育基地於2002年5月正式啟動。它的建立是從西北的大環境氛圍、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現狀及發展等實際出發,將集中力量、最佳化資源配置、構建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環境。蘭州教育基地目前在蘭州、西寧兩地有六個研究生培養單位一個中心,即近代物理研究所、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寒區旱區環境工程研究所(原蘭州冰川凍土所、蘭州沙漠所、蘭州高原大氣物理所三所整合而成)、蘭州地質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鹽湖研究所和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蘭州教育基地
  • 地點:蘭州 西寧
簡介,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簡介

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中西部地區唯一的基地單位在蘭州教育基地,中國科學院第二批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中西部地區僅有的兩個基地單位也在蘭州教育基地。
基地在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和生物學等學科擁有5個博士後流動站,14個博士生培養點,26個碩士生培養點,上崗博士生導師近百人,目前在學研究生870人。
中國科學院蘭州教育基地
蘭州教育基地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延伸和有機組成部分;是與中國科學院“西部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基地”和“西部行動計畫”相配套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基地將是集中開展研究生課程教學、學術交流、社會實踐,實行集中資源、發揮優勢、統籌建設、統一管理、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和進行綜合素質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實體;也是分院系統職工進行培訓和繼續教育的基地;又是面向西部、面向社會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2005年在學研究生計畫達到1000人以上,根據保持適度的發展規模,保證質量的原則,2010年將達到1200人左右。蘭州教育基地將採用TA、RA雙制培養多層面高級人才,其學科專業將由基礎科學逐步向交叉綜合學科、高新技術領域拓展,生源將以面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為主向企業和各產業部門擴展,致力於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努力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逐步走出院地共建、產學研聯合培養高新人才的新路。基地將實行新的運行機制,實行“三統一”的教學管理體制,即在近期內,統一招生,統一學籍管理,統一授予學位,將實行教學專業化、管理職業化、後勤服務社會化。基地目前正在籌建一座近20000平方米教學、生活、管理用的綜合研究生大樓,作為蘭州教育基地的標誌性建築,同時對原有設施進行改造,配備先進設施,營造一個全新的教育環境與育人氛圍。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創建於1957年,主要學科方向以重離子核物理基礎研究和相關交叉學科為主,相應發展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和核技術套用。現有高級科技人員202人,包括院士1人、研究員53人,有博士生導師25人。  近代物理研究所自建所以來,特別是“八五”以來,按照“精選重點領域,進入學科主流,實現突破創新”的指導思想,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蘭州重離子加速器(HIRFL)等裝置,在世界上首次合成17種遠離穩定線新核素,在HIRFL上建成具有創新設計特色和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放射性束流線RIBLL,並進行了一批物理實驗。迄今為止近物所已取得科研成果574項,獲獎122項,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國家自然科學獎3項,吳有訓物理獎2項,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中科院自然科學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共13項。主要科研成果先後6次入選全國十大科技成就、全國十大科技新聞、全國十大科技事件、全國十大科技進展和全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並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邀請報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關注和好評。  近代物理研究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至今已先後招收博士、碩士生439名,目前在學研究生近百名。1989年起建立了博士後流動站,每年保持一定數量的博士後在站工作。同時每年還有數十名國內外客座人員來所參加合作研究和學術活動。  近代物理研究所現已發展成為世界上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中、低能重離子物理研究中心之一。為了在下世紀初使我國重離子物理繼續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並以更先進的實驗條件,開闢新的研究領域,以更優秀的科研成果在知識創新方面取得新的重要突破,經過多年的調研、設計、反覆論證和最佳化,國家“九五”重大科學工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HIRFL-CSR)”,正在興建,將於2004年建成。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經過50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具有持續科技創新與發展能力,特色鮮明的國家“西部資源化學與新材料高技術創新研究基地”。建所以來,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為國家經濟建設,特別是為我國石油化工和“兩彈一星”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中,研究所通過凝鍊目標、改革機制、組織隊伍,在原有催化、潤滑、分離分析、結構和合成化學基礎上,形成了資源化學、新材料和化學生物學三大學科領域。目前,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承擔著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課題、攻關課題、基金課題及與企業和地方合作項目。通過創新工作,研究所將為國家經濟、國家安全和科學發展提供新的理論和技術,形成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並為國家西部大開發做出有顯示度的貢獻。2001年4月,獲準進入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在國家知識創新和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方針的指導下,通過資源最佳化利用為主的資源化學、新材料和化學生物學的研究,為資源高值化利用、西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西部生態環境治理等,提供新的理論和先進技術,並形成規模產業和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成為中國科學院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技術平台,成為世界公認的高水平研究機構之一。 著名化學家張大煜院士、申松昌教授、王弘立教授、李樹本教授先後任該所所長。現任所長薛群基院士。  本所是國家首批批准有權授予研究生學位的單位之一,60年代開始培養研究生,1986年開始培養博士生,1990年建立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成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現已形成涉及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三個一級學科的理、工科並重的研究生培養學科布局。本所畢業研究生分布在美、英、日、德等許多國家以及中科院、清華、北大等國內單位。畢業研究生中有院士1人,博士導師16人,研究員及相當職稱的30餘人,副研及相當職稱的100餘人。他們中有一批已成為相關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本所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各1名,博士導師30名,碩士導師45名,還通過與大中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聯合培養研究生,吸收了一批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參加導師隊伍。  2002年10月統計,在學研究生250餘名,在站博士後8名,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博士學位人員20餘名。以上總計280餘人,是我所流動人員的主體和科研創新工作的重要力量。計畫每年招收博士生50餘名,碩士生40餘名,博士後3-5名。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博士學位不受計畫名額限制。  本所從87年開始自己開設研究生學位課程,已形成一套較完善的研究生課程教學體制,特彆強調科研基本功的訓練,注意強化動手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各個培養環節始終堅持培養質量第一。  本所多年來努力為研究生創造優良的科研、生活條件和優美的園區環境,用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寬鬆的科研環境和較好的待遇吸引人才。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提倡學術自由,鼓勵創新,教育學生樹立與國家利益相一致的價值觀、人生觀,培育良好的科研道德。隨著本所整體創新的全面推進,我們還將不斷吸取國內、外研究生培養的先進經驗,逐步達到研究生培養總體質量與已開發國家可比的水平。  1993年本所被評為中國科學院教育工作先進集體。1995年國家學位委員會對西北地區化學一級學科21個碩士點進行質量評估,本所物理化學排列第一,有機化學排列第二,分析化學排列第三。1997年本所《開展與大中型企業和套用開發機構聯合培養博士生》獲中國科學院教育管理工作二等獎。1999年被中科院評為招生工作先進集體。本所研究生獲院長特別獎1名,獲院部級獎勵36名。  2002年起,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培養的研究生畢業證、學位證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統一授予。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簡稱寒旱所)是由中國科學院原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蘭州沙漠研究所、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通過學科交叉融合,在保留現有特色學科的基礎上,凝鍊出有是研究方向,於一九九九年六月正式成立。整合後的研究所有固定人員200人,其中研究員55人。
重點學科與方向:
·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主要方向有山地、基地冰川(冰芯)與全球變化;寒區環境與全球變化;冰川資源及其動態監測。
·凍土與寒區工程:主要方向有凍土物理與寒區工程;凍融過程及其控制。
·沙漠化與風沙物理:主要方向有風沙物理與土壤風蝕;沙漠化過程;沙漠化治理。
·高原大氣物理研究:主要方向有高原氣候與環境動力學;乾旱氣候;雷電物理與雷害機理。
·寒旱區水土資源:主要方向有寒旱區水文過程與水資源;水土資源承載力與最佳化配置;生態水文學環境;寒旱區土壤與土地資源。
·生態與農業:主要方向有恢復生態學;節水生態學;生態經濟。
研究隊伍與人才培養:
我所已形成了以國內外著名科學家領銜、以中、青年骨幹為學術帶頭人的科研隊伍,研究人員平均年齡38歲。
我所是國家碩士、博士授予單位和博士後流動站建站單位,有博士生導師32人和一批碩士生導師隊伍。已培養博士100多名,碩士280多名,出站博士後流動人員10餘人。目前每年招收博士生約40名,碩士生約35名。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建於1956年,位於甘肅省蘭州市中心地段,毗鄰新技術開發區。 該所是一個開放型研究所,從事沉積(岩石)圈的組成、結構及其演化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的研究。全所職工189人,其中研究員和工程師75人。 蘭州地質所以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為其特色,側重沉積(岩石)圈、生物地質學及其有關礦產的形成機理的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有油氣地質學、地球化學、(板內)構造地質學、磁性地層學、微體古生物學、沉積學、沉積地球化學、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其他研究領域有環境地質學、元素地球化學、地表地球化學勘探、搖感地質學、數學地質學、地震地質學、沉積盆地形成和演化等。 蘭州地質所氣體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氣體地球化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 所設有四個專業的碩士學位和地球化學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 蘭州地質所自建立以來,在不同學科前沿領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其中一大批成果先後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中科院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等多項獎勵。這些成果大多在實踐中得到了套用,收到現著效益。1985年以來完成的“青海湖綜合考察報告”、“中國陸相油氣形成演化及運移”、“煤成氣地球化學綜合判識模式”等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煤成氣開發”獲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塔里木油氣地質”、“幔源氦工業儲聚的發現與形成條件研究”、“新疆東部地區生油岩研究和油源對比”等獲中科院一、二等獎。與此同時,該所也為發展我國地學事業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幹,湧現出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 蘭州地質所現同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朝鮮、捷克等國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並互派專家開展工作,合作培養博士生。 蘭州地質所擁有8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的五個分析測試系統和數十台大型設備。 蘭州地質所的科研成果發表在國內外地學刊物上,並編輯出版《沉積學報》,重點實驗室《研究年報》和《天然氣地球科學》專門刊載研究和技術成果。青海鹽湖研究所於1965年在西寧成立,是以當時的中科院西北化學所為基礎,與北京化學所、蘭州地質所、天津化工研究院、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單位的鹽湖專業組合併搬遷組建而成的。1966年6月,經國家科委批准,在西寧剛組建的化工部鹽湖化工綜合利用研究所併入鹽湖所。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原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是中國科學院直屬所級文獻情治單位。中心有一批既具有科研實踐經驗,又具有較高學術理論水平的專業技術隊伍,每年都有大量情報產品面世,目前在國內科技情報界已具有較大的影響。尤其在科技戰略情報研究與決策諮詢、數字圖書館理論與技術研究、網路信息資源組織與開發、科技信息分析與評價研究、科學影響力評估等方面已經形成一定的特色和優勢。“七五”以來,共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30餘項,每年的情報研究與諮詢類課題經費達300萬元左右。 中心現有研究(館)員6人,副研究(館)員15人,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29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3人,具有碩士學位人員6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6人。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中心主要採取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在加強學生的學術理論素質培養的同時,重視加強學生的實際科研與教學能力的培養。所培養出的學生綜合素質較高,能很快勝任相關教學和科研工作,深受社會各界歡迎。目前畢業的學生分布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科研、高教和工商領域,還有在美國、加拿大繼續深造的,均表現出了卓越的工作能力與水平。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鹽湖所作為我國鹽湖領域的唯一專門研究所,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變鹽湖資源優勢為鹽湖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是鹽湖所科技工作者必須完成的神聖使命。三十多年來,鹽湖所的研究遍布全國有鹽湖和地下滷水資源分布的地區,特別是對鹽湖資源集中分布的青海柴達木盆地鹽湖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資源以及套用開發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眾多的科研成果。三十多年來,共取得科研成果240多項,獲得國家、中科院及省部級獎勵50多項,“六.五”以來,承擔和完成了11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七.五”期間承擔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開展了9項中間試驗和擴大實驗,獲得11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2項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受到國家的表彰。“九五”期間承擔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察爾汗鹽湖高值開發與綜合利用研究”獲 “九五” 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畫優秀科技成果獎。鹽湖所在鹽湖地球化學、成鹽元素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鹽湖資源分離提取技術和綜合利用、鹽湖產品高值化和無機物製備等鹽湖科研領域,代表著國家水平,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
鹽湖所具有化工工藝學、分離工程、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地球化學碩士授予權和無機化學、地球化學博士授予權。近年來在讀研究生人數30餘名以上,一些重點研究小組的流動人員比例在40-60%。鹽湖所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6人,具有研究員資格人員22人,副高級職稱51人, 45歲以下的專業技術人員占到69%。具有博士學位和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者4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1人;“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畫項目6項30多人 。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正式組建於1962年,是一個以社會公益性研究為主的綜合型研究所。自建所以來,始終立足於青藏高原,以發展高原生物學事業為總體目標,科研工作涵蓋基礎理論、套用基礎與開發研究。 我所具有先進的科研實驗設備,集中於通過國家計量認證的生物化學測試部。測試部將為我所開展的青藏高原天然藥物化學成分研究與開發利用、高寒草甸生態系統物質成分研究、青藏高原農牧業研究、生態環境保護等提供分析測試服務和技術支撐,同時也為社會相關行業提供優質服務。 我所青藏高原生物標本館是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收藏青藏高原生物標本最多的標本館,收藏有以青藏高原高山動植物為主的標本43.45萬份。在館藏特色上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除了大量的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標本外,還收藏有許多珍稀、瀕危、獨特甚至已經滅絕的物種標本及生物學新分類群的模式標本。 我所圖書館藏有圖書、期刊約19.52萬冊。 我所為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並設有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每年面向全國招收博士後及博士、碩士研究生。 我所已與美國、德國、日本、墨西哥、丹麥、瑞典等國家的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和交流關係,並聯合培養研究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