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海洋綜合觀測網路整合膠州灣站、黃河口站、牟平站、長江口站、黃海浮標觀測網、東海浮標觀測網、熱帶西太潛標觀測網等“四站三網”,構建了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海岸帶-近海-大洋一體化綜合觀測網路,破解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的世界性難題,實現深海3000-6000米大水深溫度、鹽度、洋流等潛標數據的實時回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海洋綜合觀測網路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海洋綜合觀測網路整合膠州灣站、黃河口站、牟平站、長江口站、黃海浮標觀測網、東海浮標觀測網、熱帶西太潛標觀測網等“四站三網”,構建了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海岸帶-近海-大洋一體化綜合觀測網路,破解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的世界性難題,實現深海3000-6000米大水深溫度、鹽度、洋流等潛標數據的實時回傳。
中國科學院東海海洋科學綜合觀測浮標站成立於2009年8月,東海海洋科學綜合觀測浮標錨泊就位於東海嵊山以東預定位置,浮標系統觀測數據採集、實時傳送,以及陸基數據接收站實時數據接收正常。東海海洋科學綜合觀測浮標站實時觀測系統建成並投入運行...
中科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建於1984年,隸屬於中科院南海海洋所;1993年定為中國科學院開放站和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重點站。2003年正式加入全球陸地觀察(GTOS)系統,成為其網路成員。2005年進入國家野外台站序列。作為中科院開放站和...
中國近海開放航次觀測資料庫是基於“中國近海海洋科學考察開放航次”所獲取的觀測數據建立的完全開放共享的數據資源。包括基本航行數據(GPS 數據、電羅經數據、測深儀數據、風向風速儀數據、計程儀數據、Altalas測深儀數據)、基本調查數據(...
中國科學院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海洋觀測網路管理中心副主任,長江口海洋生態系統研究站站長。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 [1] 。 本科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曾在東京大學留學(國家公派留學生)...
1999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野外試驗台站(試點站),2002年加入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2006成為國家重點野外試驗台站。站內還設有“海南省熱帶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及與香港科技大學共建的“三亞海洋科學綜合(聯合)實驗室”。
《國務院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是國家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是氣象和地球相關學科業務與科研的重要基礎。要大力加強氣候觀測系統、氣象衛星系統和天氣雷達、雷電監測網、農村和重點林區及海域氣象站網等...
中國科學院(英文名稱: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於1949年11月,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113] 中國科學院提出了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構想,先後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創...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於1950年8月1日,是從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與套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的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是國際海洋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面向國家需求和國際海洋科學前沿,不斷凝練和調整學科...
“科學號”海洋科考船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科學研究所訂造,具有全球航行能力及全天候觀測能力,是中國國內綜合性能最先進的科考船。該船於2010年10月28日開工建造,2011年11月30日下水,2012年5月28日進行了傾斜試驗,2012年6月14~20日...
野外台站: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國家野外試驗站和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站)、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國家野外試驗站和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站)、湛江海洋經濟動物實驗站、汕頭海洋植物實驗站、西沙深海海洋環境觀測...
中國科學院島礁綜合研究中心始建於2008年,其前身是中科院設立在永暑礁附近海域的海洋觀測潛標站,主要開展水文、生態的長時序原位觀測,支撐南海海區海洋動力與全球變化研究等。2015年,隨著南海島礁建設完成,中科院為更深入、系統、穩定地...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信息服務中心正式成立於1999年2月。現由圖書館、編輯部、網路信息工程部、綜合檔案館及海洋科學資料庫項目組五部分組成。功能定位 南海所信息中心在研究所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圖書館已經實現...
2016年8月26-27日,由深海所和南海所聯合主辦的“西北太平洋-南海深海環流觀測與數值模擬研討會”在研究所綜合樓904會議室召開。會議期間各位專家就西太深淵環流、南海中深層環流、印度洋翻轉環流、區域海洋中尺度過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工作...
一、海底大地測量基準與海底觀測網路 9 二、聲學定位系統與聲學導航定位技術 13 三、水下自主導航定位技術 15 四、綜合PNT體系與海洋PNT技術 17 第二節 我國海洋大地測量基準與導航技術現狀 18 一、我國海洋大地測量基準發展現狀 ...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開發了具有海洋漁業套用特色的桌面GIS ,並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套用 1、 海岸帶開發和管理 利用MGIS決策管理、分析評價和模擬預測等多項功能,可以為我國海岸帶綜合管理制訂中長期發展規劃、行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
---(六)建立並管理全國海洋環境監測資料庫,對監測數據資料進行審核與管理;建立海洋環境監測、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統(納入國家海洋綜合信息業務系統)。---(七)負責海洋環境和海洋生態監視、執法監察的技術支持、溢油指紋庫和污損事件...
⑤從事海洋環境科學和科學技術服務的研究機構。如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研究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科技情報研究所等。主要的海洋研究機構有: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研究...
中國科學院貢嘎山高山生態系統觀測試驗站是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基本站,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是一個以高山生態系統為對象,集山地水文、氣候、冰川、森林生態和土壤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實驗研究基地。中國科學院...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組建後,本站1991年成為CERN29個野外觀測基本站之一,改名為“膠州灣生態系統研究站”,是我國溫帶海域唯一的集監測、研究與示範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系統研究站。2005年被科技部批准成為國家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
中國科學院膠州灣生態系統研究站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路”核心研究站之一,在以往對膠州灣長期研究的基礎上,自1991年起開始對膠州灣及其毗鄰海域進行長時間、規範化、多學科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同時這個站也是諸多駐青科研機構中...
在讀研究生1019人(博士生705人、碩士生314人,其中外國留學生37人),在站博士後216人,下設有7個實驗室、3個台站、1個綜合分析中心;6個專業實驗室、4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3個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野外站。
利用實驗室的特色和優勢,其中包括在南海中尺度環流特徵綜合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上又融入區域海氣相互作用過程與海洋生物動力學,加強多學科的交叉滲透,開展原創性研究;遵循巨觀把握、微觀量化的學術思路,南海上層海洋動力熱力過程研究正在從定性、...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台截止到2014年底,平台共有數據資源59.56TB,涉及全國層面的地表過程與人地關係數據、典型區域地表過程與人地關係數據、全球變化與區域回響綜合集成數據產品、日地系統與空間環境數據、國際數據資源5個一級類...
ARGO計畫(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通俗稱“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是由美國等國家大氣、海洋科學家於1998年推出的一個全球海洋觀測試驗項目,構想用3年至4年時間(2000年-2003年)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里布放一個...
2000年—2018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綜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4年—2018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網路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2018年,擔任科技部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