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三大源頭,合併建院,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師資力量,國際合作,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學術期刊,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學院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三大源頭 1958年,錢學森院士創建力學和力學工程系。
1961年,力學和力學工程系更名為近代力學系。
文化大革命前,近代力學系已開始招收研究生。
1992年,近代力學系更名為力學和機械工程系。
1958年,吳仲華院士創建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
1960年,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更名為工程熱物理系。
1961年,工程熱物理系與力學和力學工程系合併成立近代力學系。
1983年,恢復工程熱物理系。
1992年,工程熱物理系更名為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
1963年,機械教研組併入近代力學系。
1978年,在近代力學系基礎教研室的基礎上創建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
合併建院 1998年,由當時的力學和機械工程系、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以及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組成,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 2007年,學院恢復成立近代力學系。
2004年,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的安全科學與工程系,掛靠在工程科學學院。
2012年,學院獲批成立儀器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18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工程科學學院設有4個系、5個本科專業。
系名稱 專業名稱 近代力學系
理論與套用力學
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
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
能源與動力工程
安全科學與工程系
安全科學工程
學科建設 據2018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工程科學學院擁有3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12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12個、專業碩士領域1個,其中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個、省重點學科3個。
學科類別 學科名稱 博士後流動站
力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
力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儀器科學與技術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
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製冷及低溫工程、精密儀器及機械、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流體力學、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生物工程力學、材料力學與設計、微系統力學、工程安全與防護技術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
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製冷及低溫工程、精密儀器及機械、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流體力學、固體力學、工程力學、 生物工程力學、材料力學與設計、微系統力學、工程安全與防護技術
專業碩士領域
工程碩士(儀器儀表工程)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力學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
流體力學、固體力學
省重點學科
工程熱物理、精密儀器及機械等
教學建設 據2018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1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省級精品課程;工程科學學院教學實驗中心有材料力學實驗室、電工基礎實驗室、力學基礎實驗室、機械測控實驗室、熱科學基礎實驗室、工程科學學院計算機開放中心、大學生實踐創新基地等七個院級教學實驗室。
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力學
省級精品課程 :計算力學基礎
在中國科學院“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指導下,工程科學學院先後與力學所成立了“錢學森力學英才班”、與工程熱物理所成立了“吳仲華英才班”、與
安徽光機所 成立了“精密光機電與環境科技英才班”。
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產學研與火災安全交叉學科建設相結合,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2001年)
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火災安全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的探與實踐》(1997年)
據2018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畢業於六十和七十年代的本科生主要進入中科院相關研究所、國防尖端部門和國家主要的產業和事業部門,並成為這些單位的骨幹、學術或技術帶頭人或領導人,為國防尖端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八十年代以後畢業的本科生中,有70%以上進入國內外著名大學、研究機構深造,其餘直接參加工作,他們均成為各行各業的棟樑,甚至國內外有影響的人物。
師資力量 據2018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共有教職工146人,聘期制科研人員32人(其中副研18人,博後14人);有在職教授54名,副教授51人,其中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
中國科學院院士 2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 2人、
長江學者 1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入選中科院百人計畫者12名、國家青年千人計畫9人。
教育部創新團隊 :大規模科學工程計算團隊(
陸夕雲 )
杜善義院士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倪勇、高鵬、姜洪源
中科院百人計畫 :何陵輝、禇家如、張青川、陸夕雲、文鶴鳴、龔興龍、鄭津津、羅喜勝、倪勇、梁海弋、丁 航、徐曉嶸
國家青年千人計畫 :姜洪源、趙暘、吳東、駱天治、閆銳、Zachary Smith、李二強、王海龍、盛東
國際合作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18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箇中國科學院綜合利用研究示範中心、1個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校級科研機構、4個學院級科研機構。
國家重點實驗室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 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綜合利用研究示範中心 :中國科學院太陽能光熱綜合利用研究示範中心
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校級科研機構 :超精密技術研究所、高速流動與推進研究中心
學院級科研機構 :工程軟體研究所、可再生能源與節能研究所、低溫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微系統工程中心
研究成果 據2018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先後獲得4項國家級科研成果獎,40餘項中科院及省部委級科研成果獎;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以來學院已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55餘項(包括重點基金和傑出青年基金),國家863、973等高科技項目40餘項,國家大科學工程1項,其它各類科研項目330餘項。
國家大科學工程 :Lamost的焦面光纖定位部分
工程科學學院2013——2015年科研成果獲獎情況 2013——2015年發明以及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授權統計表 學術期刊 《
實驗力學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chanics)為中國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及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等統計源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力學類核心期刊,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期刊、維普資訊等收錄。
《
火災科學 》雜誌創辦於1992,是
中國科學院 主管的國家重點學術期刊、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獲省優秀期刊三等獎、首屆《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優秀獎。刊登內容主要為:火災的物理和化學過程;火災的探測技術;火災的防治技術;火災統計、火險評估和系統分析;計算機在火災科學中的套用;人和火災的相互關係等。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學院院徽中間為工程科學學院的“工”字,利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梅花型”校徽的基礎,經過藝術加工而成。上下分別為學院中英文名稱環繞。
院徽 梅花:梅花是科大人勤奮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撓、永不言敗和勇於創新、銳意改革精神品格的象徵。
精神文化 學院使命: 致力於工程科學新知識的發現和套用,培養學術領軍人才及產業領袖。
學院目標: 使學院有重大套用前景的基礎性、戰略性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同,發明的先進技術被產業廣泛套用,培養的專門人才得到社會廣泛歡迎,創建世界一流工學院。
學院發展戰略: 依託科大綜合學科優勢及廣泛的國際影響,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需求,聚焦未來尖端新技術的前沿學科和交叉學科,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實現學科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職稱 院長
杜善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
執行院長
陸夕雲
教授
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劉明侯
教授
副院長
吳恆安
教授
倪勇
教授
院黨委副書記兼紀律檢查委員
趙鋼
-----
歷任領導 1958年至1978年,
錢學森 院士任力學和力學工程系主任。
1958年至1984年,
吳仲華 院士任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