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中國石窟藝術(龍門)金銀紀念幣)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金銀紀念幣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是中國人民銀行為弘揚與保護“龍門石窟”這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於2002年4月10日發行的貴金屬紀念幣。該套紀念幣共5枚,其中金幣2枚,銀幣3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正面均為龍門石窟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圖,並刊國名、年號及“中國石窟藝術·龍門”中文字樣;1/2盎司紀念金幣背面圖案為飛天圖,並刊面額,5盎司紀念金幣背面圖案為禮佛圖,並刊面額,2盎司紀念銀幣背面圖案為佛像圖,並刊面額,5盎司紀念銀幣背面圖案為天王、力士像圖,並刊面額,1公斤紀念銀幣背面圖案為大盧舍那佛像圖,並刊面額。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分別由上海造幣廠、深圳國寶金幣製造廠鑄造,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
  • 發行機構:中國人民銀行
  • 全套枚數:5枚
  • 類 型:貴金屬紀念幣
  • 性 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 發行時間:2002年4月10日
發行背景,發行方式,制幣信息,幣面圖案,錢幣賞析,錢幣價值,

發行背景

龍門,古稱伊闕(隋唐以後泛稱龍門,沿用至現代),位於洛陽市南郊12餘公里處的伊河兩岸。 龍門青山聳翠,東(香山)、西(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水中流,自古就是遊覽勝地,且倍受歷代文人學士推崇,李白白居易歐陽修等詩人都有題詠。
龍門石窟始創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諸朝500餘年的大規模營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龕密布伊水兩岸峭壁,南北長達1公里余。龍門石窟氣勢博大,蘊涵深邃,雕刻精湛,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
為弘揚與保護“龍門石窟”這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更好地宣傳和展現中國石窟藝術的風貌,滿足社會公眾對收藏和投資金銀幣的需求,中國人民銀行於2002年4月10日發行了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該套紀念幣共5枚,其中金幣2枚,銀幣3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發行方式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分別由上海造幣廠、深圳國寶金幣製造廠鑄造,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

制幣信息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
幣名材質重量質量形狀直徑面額成色最大發行量
1/2盎司紀念金幣
含純金
1/2盎司
精製幣
圓形
27毫米
200元
99.90%
8800枚
5盎司紀念金幣
含純金
5盎司
精製幣
圓形
60毫米
2000元
99.90%
288枚
2盎司紀念銀幣
含純銀
2盎司
精製幣
圓形
40毫米
20元
99.90%
30000枚
5盎司紀念銀幣
含純銀
5盎司
精製幣
圓形
70毫米
50元
99.90%
8000枚
1公斤紀念銀幣
含純銀
1公斤
精製幣
圓形
100毫米
300元
99.90%
8000枚
參考資料來源:

幣面圖案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圖案正面圖案背面圖案
5盎司紀念金幣正面、背面圖案5盎司紀念金幣正面、背面圖案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相同,為龍門石窟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圖,並刊國名、年號及“中國石窟藝術·龍門”中文字樣。
5盎司紀念金幣背面圖案為禮佛圖,並刊面額。
1/2盎司紀念金幣正面、背面圖案1/2盎司紀念金幣正面、背面圖案
1/2盎司紀念金幣背面圖案為飛天圖,並刊面額。
2盎司紀念銀幣正面、背面圖案2盎司紀念銀幣正面、背面圖案
2盎司紀念銀幣背面圖案為佛像圖,並刊面額。
5盎司紀念銀幣正面、背面圖案5盎司紀念銀幣正面、背面圖案
5盎司紀念銀幣背面圖案為天王、力士像圖,並刊面額。
1公斤紀念銀幣正面、背面圖案1公斤紀念銀幣正面、背面圖案
1公斤紀念銀幣背面圖案為大盧舍那佛像圖,並刊面額。
參考資料來源:

錢幣賞析

綜合賞析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分別選取了奉先寺、賓陽中洞及蓮花洞等三處代表性洞窟中的雕像為素材,以藝術的手法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再現於金銀紀念幣之間。紀念幣綜合運用了鏡面噴砂、反噴砂,以及相對高浮雕等工藝技術,突現了設計時的主題思想,並充分展示了中國傳統民族工藝與現代造幣技術的結合,逼真地再現了龍門石窟藝術的瑰寶神韻。
幣面上刻畫的是北魏孝文帝頭戴冠旒,身穿袞服,在諸王、中宮及手持傘蓋、羽葆、長劍、香盒的近侍宮女和御林軍的前導與簇擁下禮佛的場面,人物眾多,身份、形象、姿態、神情各異,構思巧妙,雕刻精美,是當時宮廷生活、儀仗制度和佛事活動的真實寫照。
背面圖案採用佛尊圖,取材於龍門石窟第140窟賓陽中洞。該銀幣造型圖案逼真,雕刻精細,較好的再現了龍門石窟藝術的瑰寶神韻。綜合運用的鏡面噴沙、反噴沙以及高浮雕等工藝技術,並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民族工藝與現代造幣技術的結合。
2盎司紀念銀幣賞析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中2盎司紀念銀幣的背面圖案為佛像圖,再現了北魏後期風靡中國造像的典型形象。幣面上,主佛釋迦牟尼本師佛結跏趺坐,兩手掌心向外,右手指尖朝上,左手指向下,施說法印;體態扁平,兩肩窄削,顯現出了遷都洛陽後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特點,顯現清瘦、飄逸之彩;其疏朗的眉目,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嘴角上翹,微露笑意,表情面容顯現出溫和、包容、慈祥之神;其服飾已脫去了雲岡石窟中,雙領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為中原地區褒衣博帶的形式;主佛衣裙下部雕作羊腸褶紋,拖在基座前部;衣褶層迭稠密,垂蔽方台座;典型、突出地顯現出北魏時期,佛教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佛前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菩薩所披的帔帛交叉下垂,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虔誠恭謹,給人以親切、近人之感,圖面具有藝術感染力。
該幣主佛本色浮雕而出的背景,呈火焰紋樣、光環繁複、華麗,熱烈又莊嚴靈動、具有華彩之芒,凸顯其神秘而至高的聖潔之像;設計構圖增加了邊部的相對厚度,並採用相對高浮雕工藝,底面略微凹陷,增強了圖案造型飽滿、縱深、立體的視覺效果;主佛面部清秀,衣紋繁複自然、流暢;幣面人物主次分明、層次清晰、紋樣富麗、豐富;佛祖之像,正身端坐,手勢具有佛法之儀;其髮髻高束、面容親和,顯現端嚴、慈祥之容;觀之,佛大、寬容、安祥之氣攝人心魄、感人肺腑,是為欣賞佛祖之容、參悟佛法之理、珍存感懷中華石窟藝術之精妙的好物件。
5盎司紀念銀幣賞析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中的5盎司紀念銀幣的背面圖案選取了天王、力士造像。天王、力士,是佛教中的古老形象,而且帶有深厚的古印度民間色彩,其文化內涵與十足的異域情調,使它游離於中國早期的佛教美術邊緣。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外來佛教形式的適應性與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使其發生了轉變——印度佛教把印度的民間諸神變為諸王和金剛力士,而當它們傳入中國後,又被中國佛教所改造為天王、力士,變為中國民間信仰的對象。
5盎司紀念銀幣幣面本色反噴砂鏡面上,以淺雕而出的微型萬佛像做背景,顯現出背景構圖的對稱、均衡之美,並體現出造像的原型及其原始之場景;背景中,在保持傳統5盎司銀幣直徑不變的基礎上,又採用高浮雕工藝鐫刻出托塔天王、力士造像,使整個畫面富有視角的縱深和多層次感。
5盎司紀念銀幣上,天王頭戴兜鍪,體態豐盈、壯碩,身材偉岸、富態;面容飽滿、溫和,形容安詳;其右手持腰,左手托塔——手中之塔是佛教的象徵,一般的寺院都有塔,是佛門安置經文、佛物和舍利子的地方;唐僧經常訓誡悟空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浮屠”便是指塔。在本色高浮雕的幣面上,天王身著甲冑,腳踩夜叉鬼,英武碩健、孔武有力、英武非凡,顯現出其驅邪鎮魔之能。
5盎司紀念銀幣面天王、力士突出的肌肉清晰可見,衣紋如實的反映著緊裹其內的肌體,不再有裝飾性排列的痕跡,弱化了衣飾的刻畫,在肌肉的塑造中減少了線條的運用,使造像看上去更為渾圓;而咄咄逼人的力士若青壯的士兵,強健威猛,蹙眉怒目,氣勢逼人。飄帶敷搭於舉起之肩臂上,露腿赤足,全身筋肉暴突;面貌猙獰、涓狂,具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魄,細雕工藝對胸大肌、肩頭三角肌和被表現為梅花肚的腹肌,都作了誇張地表現,尤其那腹部的肌肉線條很是剛勁。既符合解剖規律,又非如實描寫,與西方雕塑手法有相似之處。天王與力士的相互配合,給佛國世界平添了不少的神秘感和威嚴。該幣在保持傳統5盎司銀幣直徑不變的基礎上,採用了底面鏡面及相對高浮雕的工藝,增強了人物造型浮雕的表現力,突出了天王威嚴英武、力士強健威猛的形象特徵。

錢幣價值

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中5盎司紀念銀幣具有傳統民俗文化意味,既有祈福的祥瑞之兆,又有驅魔鎮邪之意,是為吉祥、祈願、賑災之佳物,具有一定收藏和實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