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企業公司治理模式的變化:政府關係和家庭關係研究》是200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覃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民營企業公司治理模式的變化:政府關係和家庭關係研究
- 別名: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通用教材
- 作者:覃忠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01月
- 頁數:260 頁
- 開本:20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9705414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從傳統文化演變而來的“信任(即關係)”概念來調查民營企業公司治理模式的變化。這一信任概念包括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政府關係和家庭關係。書中核心論點是家族企業成為現在中國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的主要方式是由於家庭關係在民營企業內部對政府關係的替代,而這也很好地解釋了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歷程,同時書中也對在中國市場導向改革中民營企業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政策建議
作者簡介
覃忠,經濟學博士,汕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
目錄信息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本書的寫作背景和目標…………………………………………………………1
第二節 本書的貢獻………………………………………………………………………4
第三節 本書的結構………………………………………………………………………5
第四節 理論模型和實證檢驗的聯繫……………………………………………………7
第二章 傳統產權理論、隱性契約與民營企業
第一節 民營企業的定義…………………………………………………………………10
第二節 傳統產權理論……………………………………………………………………19
第三節 隱性契約、合作文化和信任(關係)…………………………………………34
第四節 本章結束語………………………………………………………………………49
第三章 浙江省民營企業的發展概況
第一節 中國民營企業的總體背景………………………………………………………52
第二節 浙江省民營企業的發展…………………………………………………………62
第三節 本章結束語………………………………………………………………………81
第四章 中國(浙江省)民營企業的關係共享模型
第一節 本章簡介…………………………………………………………………………83
第二節 Tian模型…………………………………………………………………………85
第三節 我們的基本模型…………………………………………………………………91
第四節 為什麼家族企業不需要政府關係………………………………………………107
第五節 本章結束語………………………………………………………………………118
第五章 作為公司治理機制的正式產權結構:浙江省寧波市民營企業調查
第一節 本章簡介…………………………………………………………………………121
第二節 數據收集情況……………………………………………………………………122
第三節 數據說明和方法論………………………………………………………………125
第四節 企業績效與正式產權結構關係的實證結果……………………………………133
第五節 給予非家庭成員經理人員股權份額的決定因素………………………………142
第六節 本章結束語………………………………………………………………………147
第六章 中國民營企業中政府關係和家庭關係重要性的決定因素
第一節 本章簡介…………………………………………………………………………150
第二節 數據說明和方法論………………………………………………………………152
第三節 政府關係和家庭關係認知重要性決定因素的實證結果………………………161
第四節 民營企業對政府關係或者家庭關係的偏好……………………………………170
第五節 本章結束語………………………………………………………………………176
第七章 政策建議
第一節 本章簡介…………………………………………………………………………178
第二節 信任(關係)的文化根植性和韌性力量………………………………………179
第三節 邁向以規則為基礎的市場環境——政府的作用………………………………184
第四節 對中國民營企業的管理啟示……………………………………………………192
第五節 本章結束語………………………………………………………………………200
第八章 本書總結
第一節 本書評論…………………………………………………………………………202
第二節 本書對文獻著作的貢獻…………………………………………………………204
第三節 今後的研究方向…………………………………………………………………206
附 錄
附錄1 民營企業調查問卷 ………………………………………………………………208
附錄2 Private Enterprise Questionnaire …………………………………………213
參考文獻…………………………………………………………………………………………220
後 記……………………………………………………………………………………………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