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分,評價,劇目,歷史劇目,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秦朝,楚漢爭霸,西漢,東漢,三國時期,晉及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西夏,宋金,元,明,清,近代,
劃分
1、根據劇種來劃分,包括①中國歷史戲劇(
戲曲,
舞台劇)和②中國歷史影視劇。
中國歷史劇 | 中國歷史戲劇(舞台劇) | |
中國歷史影視劇 | 中國歷史紀錄片 | 中國歷史電影紀錄片 |
|
| 中國歷史類戲劇電影 |
中國歷史類非戲劇電影 |
| 中國歷史正劇(電視劇) | |
|
| |
|
|
|
| |
2、根據劇作的誕生國籍來劃分,則大致分為①國產類中國歷史劇和②海外類中國歷史劇。國產類的又可以細分為大陸、港、台的三類。海外類主要有
東北亞、
歐美產中國歷史劇,部分海外類的中國歷史劇的劇情裡面有不少篡改我國歷史的“偽史劇”,其政治性更突出而弱化我國歷史客觀性,不修邊幅的大肆改動。
評價
秦朝可悲在只有三代帝王就壽終正寢,無法產生更多的故事。但即使這樣,秦朝還是一個產生“大題材”的朝代。陳凱歌、張藝謀、周曉文分別用《刺秦》、《英雄》、《秦頌》表達自己的歷史觀和人性觀,在那些恢宏的大場面和複雜而糾結的人物當中,展現的是母題式的終極關懷。
相比之下,電視劇唯一可以通俗利用的似乎就是呂不韋和嬴政的關係,所以張鐵林、寧靜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呂不韋傳奇》基本上成了愛情與江山的平衡。另一部歷史正劇則有硬漢張豐毅主演的<秦始皇>禿顯了秦始皇的那種一統天下的帝王霸氣和兒女情長的百轉千回.
至於電影《神話》和香港電視劇《尋秦記》,那基本上與秦朝無關,古天樂陰差陽錯生了個兒子叫做項羽,觀眾不過是當搞笑片來看而已。
1997年,央視的電視劇《三國演義》全國收視率最高達到46.7%,這意味著一天之中,中國至少有4億6千7百萬人觀看了這部電視劇。這是一個瘋狂的數字,不僅僅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娛樂特徵,也代表著歷史題材電視劇製作的最高水平。《三國演義》的情節編制、人物表演等迄今都沒有遭受過指責,文白夾雜的對白到現在都還被譽為最貼切的處理手法,相比現在那些動輒被挑毛病的電視劇,它要優秀得多也幸運得多。
吳宇森的《赤壁》則是最近、最大的一部三國題材歷史劇,他說:“《三國》這本書最能反映中國人的智慧,而《赤壁》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節”。周潤發、梁朝偉、渡邊謙等豪華陣容讓這部戲還沒開拍就新聞不斷,最後出來的結果怎樣,誰也不知道,但至少林志玲會是腿最長的一位小喬。
前不久的《昭君出塞》被質疑改編離奇,而2005年的開年大戲《漢武大帝》更是被挑出眾多細節毛病,諸如後人典故前人用、司馬遷留鬍子等等。而<大漢天子>純粹是以若干歷史事件串聯起來的漢代的青春偶像劇.最有趣的還是日本式化妝的問題,主創人員的解釋是日本的服飾妝容是我國漢代流傳過去的。電影《夜宴》同樣也被人指責日本式美術設計,那是五代十國的背景。可能從此以後,我們的漢唐背景影視作品都會採用日本式化妝了。
唐朝是奢華的朝代,似乎電視劇導演們也因此都在美學上下功夫了。這個時代背景的作品中,不再有讓編劇們撓頭的人物評價和歷史觀問題,倒是美術設計和化妝師煞費苦心。
1993年,劉威、林芳兵主演的《唐明皇》幾乎就是愛情故事;1994年林祖賢版的<唐太宗李世民>不管在劇情服飾道具還是演員演技方面都很到位,而且也不迴避唐太宗與其李建成的關係,也突出了李建成的才能這是至今很多電視都故意醜化李建成的形象而是特別超前的,2003年,唐國強主演的《大唐歌飛》再次演繹唐明皇,更加是個愛情故事。1995年的電視劇《武則天》轟動全國,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劉曉慶的化妝效果,化妝師毛戈平因此一舉成名。2006年,劉曉慶在《日月臨空》中再次演武則天,還是化妝的賣點最引人注目。而2006的《貞觀長歌》它的立意則有所創新主要是禿現民族大融合與和平崛起的主題思想藉以此片從一個側面回擊西方已開發國家擔心中國崛起回給世界帶來災難.從而表明中華民族從來都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但無論是演員的服裝道具還是劇情都比較離譜。而同時期的《貞觀之治》雖然在這兩方面都較貼近史實,但由於劇情太過呆板,無法滿足大部分中國觀眾的娛樂要求因而收視率不高,從而削弱了自身的影響力。
除此之外,似乎唯有《大明宮詞》可以用台詞和布景打出一片天地。對台詞的唯美主義追求,被一些人認為是歷史劇的一種新意,而又讓另外一些人感到難以接受。
把“戲說”做到底,更會讓很多人感到不滿。電視劇《隋唐英雄傳》中,羅成與秦叔寶成了情敵,唐太宗變成時尚美男,不僅評書藝術家田連元發出憤怒的聲音,連普通觀眾也覺得有點扯淡。而〈至尊紅顏〉則完全是批著唐朝服飾的青春偶像劇而且最基本的歷史常識也經常弄錯。
還有各種版本的狄仁傑傳奇有陳寶國在《龍珠風暴》的形象,也有梁冠華版偵探版的三個《神探狄仁傑》。
獻身娛樂事業的唐朝人似乎只有三位:唐太宗、唐玄宗、武則天。拋開他們,似乎都只能做成古怪離奇的影視作品。如果你要把《十面埋伏》也算作唐朝背景,當然也並無不可,但它並不比飛天遁地的《西遊記》更有唐朝風貌。
和明清以官員為主的故事結構不同的是,宋朝給娛樂作品帶來的是草根氣息。
台灣版、香港版、老年版、少年版……各種版本的“包青天”影視作品中,最出彩的不是開封府尹,而是那一堆頭銜混亂的七俠五義。如果要說到演義小說《七俠五義》和台灣版的同名電視劇,那更是大五義、小五義、大七俠、小七俠、遼東六老、山西二絕、雲南三老、天地二老、春秋四老……亂成一鍋粥。
李雪健的“撅屁股版”宋江讓央視轟轟烈烈的電視劇《水滸傳》引發了當年的爭議熱潮,卻也不失為優秀的電視劇之一。不幸的是,“水滸手法”成了央視拍電視劇的法寶,自此以後的《笑傲江湖》等武俠電視劇都無一倖免地成了農民起義。
再次各種版本的"楊家將"也摻和進去,宋朝的皇帝似乎也只有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有禿顯帝王的權謀的如是就有港版的<黃袍加身>.在與其他民族交往的過程中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份,所以民間力量壓過官方力量.宋朝是漢族政權最頹敗的時期此時的少數民族政權分分建立如電視劇<西夏王朝>也誕生了,因此也需要楊家將,岳飛去抗擊女真,契丹,西夏等等.
2005年,《大宋提刑官》的收視率一度超過新聞聯播。雖然有歐陽震華的香港無線版《洗冤錄》珠玉在前,但何冰飾演的宋慈還是讓懸疑劇中透出一些樸素的人性關懷。
宋朝似乎也是一個出俠客的好時代。軍人建立的文官制度最後墮落成羸弱的朝代,難怪大俠們大多選擇在這個時代來拯救黎民蒼生。金庸的大俠們大多在宋朝,甚至在電視劇《書劍情俠柳三變》里,林志穎代言的柳永不僅要“楊柳岸曉風殘月”,還要胸懷書劍浪跡天涯。
2004年央視的電視劇收視率冠軍《成吉思汗》,讓元朝這個短暫的朝代終於可以在娛樂史上揚眉吐氣。此前,元朝一直都只是為娛樂作品提供過渡場景。
這也怪不得娛樂產業的偏心,雖然元朝有著忽必烈和馬可·波羅的美妙對話,天才般的耶律楚材,但元朝的花邊材料畢竟太少了,15位皇帝大多在位短暫,留下的只是一頭一尾、紛繁動亂的故事背景。
在這個背景板前上演的故事,只成就了老百姓非常熟悉的評書《大明英烈傳》和2002年任達華、劉青雲主演的同名電視劇。甚至連武俠小說也是如此,金庸的射鵰三部曲自不必說,另一個大家——被廣泛譽為“漢統”的梁羽生先生,更是專門繞開元朝,終其創作生涯也未寫一部元朝的作品。
以至於有人說元朝對於電視劇的唯一貢獻在於,忽必烈在“神風”面前折戟沉沙,幾百年後才會有了“日劇”這個浪潮。
《曾國藩家書》、《紅頂商人胡雪岩》等書籍在1990年代一度掀起清史的出版熱潮,但在21世紀,則是明朝歷史的天下。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成為中國稍微有點文化的人都必看的書籍,吳思的《潛規則》、《血酬定律》同樣以歷史書籍而成為暢銷書。
和歷史學者偏愛明朝中期不同,明末才是電視劇導演們的最愛。吳子牛執導的電視劇《大明天下》描寫明末東林黨人、朱姓皇族與魏忠賢閹黨之間的政治鬥爭,陳家林執導的《江山風雨情》同樣取材於這個時代,王剛在其中扮演太監王承恩,演繹得頗為用力。
明末既有黑暗的特務統治,又有袁崇煥、熊廷弼等悲劇人物,既有崇禎這樣內心複雜的帝王,又有李自成這樣的草根傳奇,甚至還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逸聞,可謂匯聚了戲劇表現的眾多元素,無論是探討人性、研究成敗還是純為娛樂,都是不可多得的題材庫。
不過也有表現明初的各種版本的從正面或側面表現朱元璋的電視也特別多唐國強版本的,如《大腳馬皇后》,有陳寶國版本的,現在連胡軍也坐不住了也來拍《朱元璋》,但都大同小異不是表現朱元璋從乞丐到帝王的傳奇人生就是表現他如何的藍殺功臣.而張衛健版本的則表現的是朱元璋對待商人和商業的態度.朱元璋以後他的孫子與兒子又一場血雨腥風開始了.孫子建文帝朱允文同兒子永樂帝開始了爭奪天下而又好戲開場於是<大明天子>誕生了而且連穿越時空的青春偶像劇也湊熱鬧如<穿越時空的愛戀>也應運而出.
絕大部分電視觀眾並不像黃仁宇那樣能把《明實錄》倒背如流,除了陳寶國版的<大明王朝1566外>他們還是喜歡打打鬧鬧的電視劇。劉威等主演的電視劇《英雄》講的是錦衣衛的故事,李亞鵬主演的《天下第一》也是錦衣衛,黃聖依在其中飾演日本武士的女兒“柳生雪姬”。這樣有點扯淡的故事,投合了陰謀和愛情的永恆主題,也自有一塊天地。
如果說,今年初的《施琅大將軍》引發了關於主流歷史觀的討論;那么,現在熱炒的《紅樓夢》重拍則完全屬於商業運作。雖然《紅樓夢》托生於明朝,但實際上它沒有任何朝代的意味,完全成了一個架空的文化世界,是中國導演們最難描摹、最容易動輒得咎的文化想像。有報紙評論說,花一億元重拍《紅樓夢》是涸澤而漁的豪賭遊戲,“(觀眾)沒有選擇,只好在清宮戲、古裝戲、打鬥戲輪番轟炸之後,依舊要打起精神,看同樣滿臉脂粉渾身羅綺的賈寶玉在桌子椅子間扭來扭去……國產電視連續劇的狼藉名聲,將堪比那些投資上億的國產大片。”
毫無疑問,清朝是給中國文化娛樂產業帶來最多靈感和收穫的朝代。我個人認為古代的大部分漢人本身就有一種大漢族主義或成為民族阿Q精神瞧不起周邊的少數民族,當然滿清貴族在建國初期的確也犯過一些錯誤導致漢民的強烈抵抗於是對抗清庭的民間組織也很多如天地會紅花會哥老會等等,另一個導致他們皇帝身世的疑案也最多,這些無疑都為編劇們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從努爾哈赤在關外的第一聲響箭到溥儀在新社會的默默死去,每一個帝王、太后、貝勒、格格、大臣、將領、商賈、士人都成為可資咀嚼的典故和逸聞,它也因此被稱為“如同娛樂圈一樣八卦的清朝歷史”。
以清朝為背景的電視劇擁有一個專有名詞“清宮戲”,人們戲稱為“辮子戲”,它們的數量一度多到任何一個時段在任何一個電視頻道上都可以看見穿馬蹄袖補服的清朝官吏,最後有關部門不得不出台政策來限制清朝的“電視復興”。
其實,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很著名的清朝題材影視作品。香港導演李翰祥執導了電影《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內地演員劉曉慶大紅大紫,香港演員梁家輝則拿下了金像影帝——也正因為這部電影,他隨後幾年內不幸被封殺,不得不在銅鑼灣擺路邊攤過活。當時還默默無聞的張鐵林飾演恭親王奕言斤,很多年後,他在“清宮戲”的熱潮中一舉成名,成為清朝皇帝的最佳扮演者。
1987年,義大利導演貝托魯尼的《末代皇帝》則更具有國際影響,雖然主要角色都由尊龍、陳冲、英若誠、雷漢等華裔或中國演員飾演,但因為英法意三國合拍的性質,基本上不能算作中國的影視作品。
近幾年,《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等大部頭電視劇的熱播則代表這類清宮戲的再次興起,導演胡玫認為這歸功於她的“新歷史主義”。在這類“清宮戲”里,政治權謀鬥爭是主要的戲劇衝突,這類清宮戲往往著力於展示歷史人物的多面性,也因此帶來“為歷史人物翻案”的爭議。
前些年熱播的電視劇《太平天國》便是一個例子。有文化批評者認為,該電視劇的“歷史敘事離開了創作者的本意,成為喪失了深度風格自身包含諸多解構意義和闡釋價值的折中主義的拼湊文本碎片”。
也有一類清宮戲拋開歷史視角不談,專心營造自己的小天地。比如,2004年起從香港開始席捲整箇中國的《金枝欲孽》,便被視為用清朝背景講述“現代辦公室政治”的典範。包括《孝莊秘史》三部曲在內的這類電視劇,以女性視角來展示“後宮鬥爭”,它們基本上一句話可以概括——“做女人難,做皇太后更難”,它們和之前那類男人們喜歡的清宮戲有著天然的性別界限。
剩下的清宮戲則完全是戲說了。鄭少秋的《戲說乾隆》在名稱上就開門見山地表明了態度,《還珠格格》三部曲則完全是花季少女的愛情白日夢。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以及《宰相劉羅鍋》,它們的角色設定非常的相聲化,情節發展符合通俗演義的規律,有智力遊戲也有道德判斷,既插科打諢又時有箴言,非常符合中國民眾的娛樂心態,成為了民俗文化的集合體。
在這樣的需求下,雖然和珅也許比陳冠希還要帥,但顯然王剛的樣貌更讓觀眾高興,也就顧不得那么多了
劇目
歷史劇目
歷史戲劇
歷史影視劇
中國歷史影視劇的名目繁多,特此按照朝代、歷史時期順序分別臚列於下。
三皇五帝
夏商西周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秦朝
楚漢爭霸
西漢
東漢
三國時期
晉及十六國
國產類
海外類
南北朝
隋唐
五代十國
宋遼西夏
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