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的內因與外力(馮天瑜、黃長義所著書籍)

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的內因與外力(馮天瑜、黃長義所著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的內因與外力》是2017年8月1日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天瑜、黃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的內因與外力
  • 作者:馮天瑜、黃長義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ISBN:978751613317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關於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的動力問題,學界有兩大流行說:外因論的“衝擊一反應”模式和內因論的“中國本位”模式。《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的內因與外力》上述兩種研究取向,將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問題置於古今中西的歷史坐標系中,注重內因與外力的辯證統一,著眼於中國社會內部的矛盾運動,以專題研究的方式從政治、經濟、文化多個層面具體探究了明中葉至清末民國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的動力源泉和內在機制,深刻揭示了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的複雜過程和歷史邏輯。

作者簡介

馮天瑜(1942年3月-2023年1月12日),湖北紅安人,歷史文化學家。曾在武漢師範學院歷史系、湖北大學思想文化史研究所任教,1994年任武漢大學教授。1986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以及985“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現代轉型”創新基地負責人,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史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及武漢市地方志副總纂。長期從事思想文化史研究,探討中國文化史框架構築和明清文化史,著有《明清文化史散論》、《中國文化史斷想》、《中華文化史》(合著)、《中華元典精神》、《解構專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合著)、《晚清經世實學》(合著)、《張之洞評傳》、《新語探源》、《“封建”考論》等。論著曾獲中國圖書獎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圖書目錄

弁言
第一章 明清之際非君論思潮的近代性問題
——以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為例
一 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特徵
二 《明夷待訪錄》的應運而生
三 《明夷待訪錄》的創識
四 《明夷待訪錄》政治理念的“近代性問題”
第二章 明末清初的“新民本”思想
一 “新民本”思想的界定
二 新民本思想的來源
三 對傳統民本思想的超越
四 嫁接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砧木
第三章 浙西史學與十七至十八世紀中國史學思想的變革
一 對“六經皆史”的史事論證
二 拒斥“《春秋》筆削大義微言”
三 揭露歷代“正史”之作偽
四 考辨史實真偽、訂訛補闕的多重證據法
五 “引古籌今”的價值取向
第四章 明清時期的“公共領域”與社會保障
一 宗族組織與族內救助和保障
二 縣以下基層組織及地方士紳的公益救助活動
三 會館、公所的救助和保障活動
四 善會、善堂及其它民間會社的救助和保障活動
五 社會保障運行中的官民結合
第五章 從吏胥制度看清代社會對新政治形態的訴求
一 清代吏胥舞弊之實情
二 清代吏胥制度的缺陷
三 清代社會對新政治形態的訴求
第六章 包世臣與道光年間的鹽、漕改革
一 包世臣與道光初年“海運南漕”改革
二 包世臣的鹽法改革思想及其影響
第七章 陶澍改革的前近代性因素探析
一 陶澍在江南的大政改革
二 陶澍改革對近代經世大吏的影響
三 陶澍改革蘊含的新因素
四 陶澍改革的歷史局限性
第八章 近代前夜中國士人的外域研究
——以嘉道之際的域外史地著作為觀照點
一 西力東漸與中國周邊局勢的劇變
二 嘉道士人對“域外情事”的“探閱”
三 嘉道之際域外史地著作的近代意義
第九章 從中日比較看清中葉的經世實學
一 中日“經世實學”應對社會經濟矛盾之比較
二 中日經世學者應對外來壓力之比較
第十章 中日經世家應對近代轉變之比較
——以魏源、馮桂芬和橫井小楠為中心
一 對外觀之比較
二 富國強兵主張之比較
三 政治政革主張之比較
第十一章 “經世實學”與中國學術的近代轉型
一 經世思潮與中國學術文化的歷史轉向
二 致用與務實:中西學實現對接的切人點
三 晚清經世實學與近代知識體系的演化
第十二章 晚清法律改革與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
——以《大清民律草案》“親屬”、“繼承”兩篇為例
一 《大清民律草案》:中華法系本質上的大突破
二 “親屬”編對中國傳統法律精神的繼承與揚棄
三 “繼承”篇對中國傳統法律精神的繼承和揚棄
四 《大清民律草案》所體現的近代社會文化的轉型
第十三章 中西日文化互動與學術近代化
一 “心理學”的輸入與中國心理學的發展道路
二 “近代”、“近世”詞義的演化及其對中國史學的影響
三 “藝術”詞義演變的文化內涵
代結語 探索近代文化軌跡的新創穫
——耿雲志主編《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研究》讀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