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師談

中國文化大師談

《中國文化大師談》是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柳詒徵,呂思勉 。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文化大師談
  • 作者:柳詒徵,呂思勉
  • ISBN:9787212056483
  • 頁數:320
  • 定價:36.80元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9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叢書:  大師談中國系列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精彩書摘,目錄,

內容簡介

《大師經典:中國文化·大師談》內容簡介:近年來,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旗幟下,“國學熱”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提高廣大國人的國學修養水平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努力。《大師經典:中國文化·大師談》輯錄了柳詒徵、呂思勉兩位國學巨擘關於中國文化史方面的論著精華,從思想、教育、學術、文藝、社會風俗等多個方面,全面闡釋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特徵、內涵,力求使讀者在輕鬆愉悅中感受權威大家的睿智洞見。

作者簡介

柳詒徵,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著有《歷代史略》、《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等。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史壇,與在北方任教的史家陳垣、陳寅恪並稱“南柳北陳”。
呂思勉 ,20世紀著名的歷史學,他和陳垣先生、陳寅恪先生、錢穆先生一起被推重為“現代史學四大家”。一生著作等身,計有通史兩部:《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斷代史四部:《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近代史一部:《呂著中國近代史》;專著若干種:《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著史學與史籍》等;史學論文、札記及講稿的彙編三部:《呂思勉讀史札記》、《論學集林》《呂思勉遺文集》;以及教材和文史通俗讀物十多種,著述總量超過1000萬字。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文化起源
第一節 文字之興
文字之功用有二,通今及傳後也。草昧之世,交通不廣,應求之際,專恃口語,固無需乎文字。其後部落漸多,範圍漸廣,傳說易歧,且難及遠,則必思有一法,以通遐邇之情,為後先之證,而文字之需要,乃隨世運而生。吾國之有文字,實分三階段:一曰結繩,二曰圖畫,三曰書契。是三者,皆有文字之用,而書契最便,故書契獨擅文字之名。
《說文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是書契獨擅文字之名也。
惟三者為同時並興,抑後先相禪,則古史懵昧,未能確定也。依《說文序》,則圖畫始於庖犧,結繩始於神農。
《說文序》:“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按垂憲象者,即圖畫也。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而段懋堂則謂結繩在畫八卦之先。
段玉裁《說文序注》謂:“自庖犧以前,及庖犧,及神農,皆結繩為治,而統其事也。《繫辭》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虞翻曰:興《易》者,謂庖犧也。庖犧為中古,則庖犧以前為上古,黃帝、堯、舜為後世聖人。按依虞說,則《傳》雲上古結繩而治者,神農以前皆是。”“庖犧作八卦,雖即文字之肇耑,但八卦尚非文字,自上古至庖犧、神農專恃結繩。”
夫以“上古”二字,定結繩為庖犧以前事,未足據為確證。惟《易·繫辭》言結繩者凡二:
《易·繫辭》:“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網罟。”“上古結繩而治。”
既以作結繩而為網罟專屬於庖犧,則結繩而治不屬於庖犧可知。庖犧以下,神農、黃帝、堯、舜所作,一一可以指實,則所謂上古者,必非神農、黃帝之時代又可知。以此推之,結繩之法,蓋先圖畫而興也。
結繩之法,不可詳考。鄭玄所言,殆出於臆測。
《周易正義》引鄭康成注云:“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近人所謂一、二、三等字之古文,及—、│、丶、諸字,皆結繩時代之字,尤為傅會。
劉師培《文學教科書》:“結繩之字,不可復考,然觀一、二、三諸字,古文則作‘弌’、‘弍’、‘弎’,蓋田獵時代,以獲禽記數,故古之文一、二、三字,鹹附列‘弋’字於其旁,所以表田獵所得之物數也。是結繩時代之字。蓋結繩時代並無‘弋’字之形,惟於所獲得禽獸之旁,以結繩記數。結繩之文,始於‘一’字,衡為一,從為│,縮其形則為丶,斜其體則為丿考密切,反其體則為分勿切,折其體則為及,反為鳴旱切,轉為隱,反為居月切,及、隱之合體為□,轉環之則為○。是結繩文字,不外方圓平直,此結繩時代本體之字也。”
實則結繩時代,初不限於太古,即近世之苗民,猶有結繩之俗。
嚴如煜《苗疆風俗考》:“苗民不知文字,父子遞傳,以鼠、牛、虎、馬記年月,暗與曆書合。有所控告,必倩土人代書。性善記,懼有忘,則結於繩。為契券,刻木以為信。太古之意猶存。”
欲知太古結繩之法,當求之今日未開化之人種,以所結之繩實證其分別表示之法,不可徒以後世篆隸字畫求之。古今人類思想,大致相等,惟進化之遲速不同耳。美洲之秘魯、亞洲之琉球,皆有結繩之俗,吾國古代之結繩,當亦與之相近。觀東西學者所述,自可得其梗概。
若林勝邦《涉史余錄》:“法國人白爾低猷氏之《人類學》嘗記秘魯之克伊普法曰:秘魯國土人,不知文字,惟以克伊普為記號。克伊普者,即以絛索織組而成,於其各節各標,表示備忘之意之法也。凡人民之統計,土地之界域,各種族及兵卒之標號,以及刑法、宗教之儀仗,無不用克伊普,且各異其種類,故有專攻克伊普之學者焉。克伊普之法雖不一,大抵以色彩示意,赤色為軍事及兵卒,黃色為黃金,白色為銀及和睦,綠色為穀物。其紀數以繩索之結節為符號,如單結、雙結、三結等,即所以示其單數、複數及十、百、千、萬等之數也。及其記載家畜之法,以一大繩為軸,附以小繩若干。其第一繩為牡牛,第二繩為牝牛,三為犢,四為羊,其頭數年齡,悉以結節表之。”又曰:“琉球所行之結繩,分指示及會意兩類。凡物品交換,租稅賦納,用以記數者,為指示類;使役人夫,防護田園,用以示意者,則為會意類。其材料多用藤蔓、草莖或木葉等,今其民尚有用此法者。”
結繩者必托於繩以示意,無繩或未及攜繩,則所記識者無從表示也。進而為圖畫,則隨在皆可表示其符號。或畫於地,或畫於石,或以指蘸水,或以堊示色。既無攜持之累,且免積壓之患,其為便利,過於結繩遠矣。《世本·作篇》謂黃帝時史皇作圖,以圖畫與書契同時並興。

目錄

第一章 文化起源
第一節 文字之興
第二節 夏之文化
第三節 殷商之文化
第二章 諸子之學
第一節 老子與管子
第二節 孔子
第三節 諸子之學
第三章 秦漢文明
第一節 秦之文化
第二節 兩漢之學術及文藝
第三節 佛教入中國之初期
第四章 晉唐文化與佛教
第一節 清談與講學
第二節 佛教之盛興
第三節 隋唐之學術文藝
第四節 隋唐之佛教
第五章 宋明學術
第一節 宋儒之學
第二節 明儒之學
第六章 婚姻
第七章 族制
第八章 衣食
第九章 住行
第十章 宗教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