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教實踐中的主體性與地方性》是曹南來所撰寫的一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宗教實踐中的主體性與地方性
- 作者:曹南來
- 發表時間:2010年
- 論文來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分類號:B91
《中國宗教實踐中的主體性與地方性》是曹南來所撰寫的一篇論文。
《中國宗教實踐中的主體性與地方性》是曹南來所撰寫的一篇論文。論文摘要中國的宗教徒既是文化知識的生產主體也是日常生活意義的建構者。對中國宗教的社會科學研究,不應限於傳統意義上的宗教設定的視角,而須進一步深入到宗教個體的日常...
從該書的闡述中,可見對於“主體性”和“內在道德性”的強調,即對於“人”這一主體的重視,亦是中國宗教思想的一個重要特質。該書在論述中較好地體現了這一特質,並使之成為了該書的一個重要特點。二、具有創新性 該書打破了按照學科分別敘述的模式,而是以範疇、概念為紐帶,進而考察中國宗教思想的發端、形成與...
《主體生成論》是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段德智。內容介紹 本書針對國內外哲學界將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對置起來,將人的社會性與個體性、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實踐對置起來的做法,針對“主體死亡論”,在中西哲學和中西文化比較的基礎上,對人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作了“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考察,強調...
本書敘述了這些宗教的起源、發展或傳人、傳播的過程,各種宗教的教義、教派、儀式、儀軌等;努力揭示了不同歷史時期各種宗教相互關係的整體特徵,以儒、佛、道三教關係為中軸展開中國宗教史的畫面,體現出中國人信仰文化的主體性與開放性和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化格局。本書用理性的、客觀的態度對於中國宗教的社會文化...
(一)“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中國佛教的世界性命題 (二)“以戒為師”:中國佛教信仰的主體性呼喚 (三)“眾善奉行”:中國佛教信仰實踐的社會性路徑 第五章 中國當代道教和道教研究 一、60年來道教研究的基本歷程 (一)道教研究的緩慢開展和近乎停頓 (二)恢復和發展期 (三)繁榮和收穫期 (四)全面拓展和深入...
第三節封建社會的“宗教意識”與“個人意識 一、奧古斯丁的“我疑故我在”、“我之死”與“愛的倫理學 二、阿奎那的“人論”、“幸福論”與“自然法”三、“個人意識”的甦醒:從愛拉斯謨到路德和馬基雅弗利 第三章主體生成論的歷史向度(二):人的自我意識的張揚與人的主體性 第一節從大陸理性派哲學到康德的...
關於精神,不同民族、宗教的元典都有所講述。系統的研究,當首推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從精神的觀念性出發,黑格爾把精神區分為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主觀精神是個人的,它跨越靈魂的黑暗階段,提升為自我意識,從自在到自為,最後發展為自由精神。對自覺意識和自由精神的強調,是黑格爾精神哲學最有光彩的地方。...
19. 《我國宗教信徒志願行為的殊異性及其解釋——基於一項調查的實證分析》,《社會建設》2016(01)20. 《志願服務在提升社會信任中的作用——基於一項實證調查》,《青年研究》2016(03)21. 《家庭志願服務:歐美經驗即對我國政策制定的啟示》,《社會發展研究》2017(01)22. 《青年缺位社區志願服務》,《中國...
價值共識是一個基於現實而不是在頭腦中完成的過程,是主體雙方或多方共同努力的過程,而主體間性則強調在實踐中主體雙方的平等互動,因此我認為主體間性是形成價值共識的哲學基礎。主體間性(互動主體性)是胡塞爾晚年為了突破唯我論而提出來的。主體間性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性和統一性,是兩個或多個個人主體的內在相關...
一個國家的強盛需要建立民族凝聚力,而將國民凝聚成一體的根本在於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勇敢、自強不息的獨特民族精神。顢頇宗教、褻瀆信仰,戲謔民族文化,無疑會動搖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然而,娛樂無底線已經到了無所畏懼的地步,戲謔佛教之風愈演愈烈。其實,部分藝人...
後者是一種全面的性教育計畫,包含新加坡性教育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框架與主題、主體內容與實施原則、途徑與方法。該計畫在新加坡所有的政府中國小校開展,有其他宗教信仰的學校可在教育部制訂的性教育指導方針和計畫下選取適合本校宗教信仰的性教育內容。該計畫使用的教材是由多個教學資源包所組成的多媒體教材,由教育部...
尤西林,男,1947年11月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祖籍陝西榆林。現任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藝學、美學學科帶頭人,校宗教研究中心主任,校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所長,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澳門利氏學社學術顧問,香港法住學院研究院教授。中國大學人文研究會副會長...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在科學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和人的主體性、唯物論與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從而為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自十九世紀40年代以來,在不斷變革的社會實踐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使自身的內容得到豐富...
1.〖原理內容〗: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可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2.〖方法論〗:(1)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如果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
後現代主義源自現代主義但又反叛現代主義,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主體性和感覺豐富性、整體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維方式的批判與解構,也是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本質主義、基礎主義、“在場形上學”等的批判與解構。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國的理察·羅蒂(1931–2007)、法國的雅克·德希達(1930–2004)和讓·弗朗索瓦·...
台州道教,是道教在浙江台州的傳承和發展,是道教與台州當地神話互為融合形成的一個分脈,是道教的地方化表現形式。台州道教起源 道教源於先秦道家,與中國古代社會的原始宗教意識、神話傳說和殷周時代的巫術、鬼神崇拜以及戰國秦漢時代的神仙方術有關。台州的道教即起始神話傳說,而這些神話傳說基本上屬於歷史神話,就是...
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破解全球發展赤字的“中國方案”,為世界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選擇,為更多發展中國家探索適合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增添了信心。面對全球發展赤字,中國聚焦發展為了誰、依靠誰、成果由誰共享,強調人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聚焦全...
大手印文化是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結合的產物,本義是“大象徵”、“大印鑑”或“大符號”。它是關於心靈和心性修養的一種文化,目的是:認知和訓練人的主體性、追求心靈無條件的自由和自主、實現終極超越和終極關懷。大手印文化認為人類的心靈和心性高於一切,它反對神格化的宗教,它破除迷信,超越名相和分別心。它告訴...
所謂規範與實證的統一,就是在是什麼的基礎上為什麼,在為什麼的基礎上怎么樣,在怎么樣的指導下,去進一步認識是什麼、解釋為什麼,從而指導實踐的發展,達到真善美的統一。規範與實證的統一是理想和現實的統一。規範與實證的統一是發展尺度與道德尺度的統一。規範與實證的統一是主體性與科學性的統一。科學社會主義是...
在教育多元化、社會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性。與此同時,需要確立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師生平等、社會參與等價值;確立知識分子的學術權力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學化、民主化的教育決策體制和機制;建立學校與家長、與社區緊密聯繫的參與機制。人文性 現代教育具有人力資源開發和人...
但是,新羅在經過百餘年的統一之後,再度進入世局動亂、社會不安的局面。此時主張確立自己主體性的實踐佛教(禪宗)傳入。當時傳入的禪宗大部分為唐馬祖道一的系統。入唐學禪的新羅僧為朝鮮佛教開創了九山禪門。新羅時代留存至今的佛教遺蹟,以創建於七世紀半葉景德王時代的佛國寺與石窟庵較為著名。高麗的佛教 在整個...
應該在民族的基礎上吸收外國的東西,要發揚民族的主體意識,經過分析批判和辯證的綜合,建立一種既有民族特色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第三,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在於創新。馮友蘭先生的提法是“中國就是舊邦而有新命,新命就是現代化。我的努力是保持舊邦的同一性和個性,而又同時促進實現新命。”陳寅恪則從思想史...
在這種狀態中,就淡化了除中央王朝之外的“自我”的絕對主體性,進而從本體上取消了自我和他者的二元對立。在缺乏主體對立的體系中,無政府性是不存在或很微弱的。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是,中國在政治文化傳統上堪稱世界幾大文明體系中少見的淡於宗教、遠於宗教、非宗教的國家。正因為如此,中國人不會像美國人那樣...
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並決定什麼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5704344隻有立足中國實際,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當代馬克思主義特質的中華思想史學科體系,才能推動建設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思想史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們要時刻注意,不要離開時代背景、經濟...
他認為,當今社會現象和漢武帝時期有相似之處,建立新的文化體系體現了社會發展的要求,文化功能的堅持、主體性的定位是非常必要的,即修齊治平;任何階段都要有適應社會階段發展的文化體系;他運用董仲舒的陰陽學說,結合社會現實分析了經濟與文化一併發展的必要性。李奎良教授的發言受到與會者高度評價。在貴陽孔學堂...
17. 2011,“蕎麥、全球化與彝族文化再生產”,《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第193-197頁。18. 2010,“論費孝通先生的族群認同建構思想”,載李友梅主編《文化主體性與歷史的主人:費孝通學術思想研究》,第95-107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 2010,“族群文化資本促“社會關係”形成——以新疆...
169.“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重複性、回憶性與修復性”,載《天津社會科學》2016年第一期,人大複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文摘轉載,CSSCI 170.“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哲學人類學內涵”(第二作者),載《河海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年第六期,CSSCI 171.“是主體性的‘拜物教’,還是客觀性的‘物神化’...
2002 西藏基層民眾宗教信仰狀況和趨勢 (四川大學當代西藏中心合作)2002-2003 “社區”(共同體)概念在日耳曼社會文化傳統中的意義(校際交流項目)2002-2003 基於“理解”和“互為主體性”的田野研究方法(校際交流項目)2000-2001 農村自發組織研究 (國家教委青年課題)2000-2002 中國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 (國家教委...
“求道”精神實為河上肇的思想成長史中,傳統東方思想與現代思想的主體性媒介。源自儒學的“求道” 精神,在河上肇的少年時代便已植根於他的心靈。河上肇的幼年和少年時代是在故鄉山口縣岩國地區的錦見村度過的。山口縣原為防長藩,是明治維新之際“志士”頻出的地方(如吉田松陰、木記孝允、高杉晉作、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