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第3集

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第3集

《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第3集》是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編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第3集
  • 出版時間:2019年4月1日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464 頁 
  • 字數:452.0千字 
  • ISBN:978752034358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王偉光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中華思想通史》編委會主任)
在黨的十九大閉幕不久,在改革開放40周年開啟之際,第三屆中華思想史高峰論壇在美麗溫潤的中山隆重開幕了。歲末年初,公事繁忙,大家能夠聚到一起非常難得。很多同志是遠道而來,有的還專門為出席會議調整了日程,我首先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華思想通史》編委會,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向為會議提供寶貴支持的中山市委、市政府,以及在會議籌辦中付出辛勤努力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中華思想史的核心基因與發展脈絡”,希望大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砥礪思想,深入互動,為挖掘、追溯中華思想的核心基因、釐清中華思想的發展脈絡凝神聚力,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下面,我就論壇主題談三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 繼承發揚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傳統,旗幟鮮明地堅持唯物史觀在中華思想史研究中的指導地位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現之一,也是人類思想史上全新的歷史觀,它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是關於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歷史唯物主義徹底地克服了舊歷史觀對人類社會認識的謬誤觀點和根本缺陷,創立了科學的歷史觀,唯物地、辯證地說明了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係,找到了揭示歷史發展秘密的鑰匙。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指導中華思想史研究的銳利武器。只有在中華思想史研究、編撰中鮮明確立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將其作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遵循,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方法,將思想史與社會史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從根本上做好對中華思想的梳理、挖掘和提煉。
運用唯物史觀研究中華思想史,首先要堅持唯物史觀的立場。立場問題,說到底就是為什麼人的問題。從根本上講,一定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而不是站在少數人的立場上研究思想史。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就會看到民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就能看清歷史上的思想家是站在什麼立場上說話、著述的,就能辨清中華思想史上的是非對錯、先進與落後。還要堅持唯物史觀的觀點。生產的、民眾的、階級的觀點是唯物史觀的三大基本觀點,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就是在研究中堅持“生產的、民眾的、階級的觀點”,突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的基本原理。用這個基本觀點分析中華思想史,就會搞清楚中華思想史上的各個流派、各種觀點是從哪來的,為什麼人說話,說什麼樣的話,起什麼樣的作用。也要堅持唯物史觀的方法。經濟分析、利益分析和階級分析是唯物史觀的三大基本方法,堅持唯物史觀的方法就要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分析思想史實史料,運用經濟分析、利益分析和階級分析來研究人類思想史中的先進與落後的思想,分析人類思想如何產生,怎樣產生能動的反作用。用這個基本方法分析中華思想史,就能夠分清不同思想的所屬陣營,精華是什麼,糟粕又是什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堅持唯物史觀,必須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在我國歷史研究領域,包括思想史研究中,一個時期以來,存在否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地位、否定唯物史觀關於社會形態演變規律的觀點,否定關於“五種社會形態”普遍規律的觀點,否定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觀點,否定關於階級社會中人類思想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觀點,等等。有些著述站在錯誤的歷史觀立場上,恣意剪裁歷史,將歷史切割成彼此孤立不能相連甚至相斥的碎片,用碎片化的結論否定唯物史觀對整個歷史規律的揭示。這實質上是一種逆歷史規律而動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其根本目的是為“告別革命”的錯誤思潮張目。歷史虛無主義的反動恰恰表明唯物史觀的真理性,表明堅持唯物史觀真理是一場意識形態領域的偉大鬥爭,表明階級社會的兩大對立陣營始終貫穿著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後、真理與謬誤的思想鬥爭。歷史虛無主義就是一種歷史唯心主義。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捍衛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場長期的政治鬥爭。我們所著力構建的中華思想史當代馬克思主義學派,就是要始終堅持運用唯物史觀指導中華思想史的研究,延續老一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光榮傳統,講真理,講事實,反對唯心主義歷史觀,從學理層面反擊歷史虛無主義,遵從思想史的本來面貌,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精神實質真正體現出來。
二 抓住歷史關鍵節點,突出主流意識形態,探明中華思想的核心基因與發展脈絡
優秀思想是歷史與時代的精華。中華民族5000餘年文明史孕育了豐富而深邃的中華思想,凝結成中華民族強韌不散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之所以每次面臨歷史艱難抉擇時,都能堅定信念、化解危機,開創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篇章,關鍵在於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滋養的精神命脈延綿不衰、勇於自新。
第一,科學界定時代概念,明確中華思想發展的歷史背景。
揭示中華民族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的源與流,首先應問鼎於對時代概念的科學界定和對歷史趨勢的準確判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向世人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並全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科學內涵,明確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定位、新目標和新要求。
當然,時代概念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時代概念是從歷史觀的角度對人類社會形態發展“大的歷史時代”的判定。狹義的時代概念是從某個特定的角度對社會發展某個歷史階段的判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於時代的概念,是從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出發,以社會經濟形態為標準對大的歷史時代的判定。要把歷史觀上從社會形態出發判斷的時代與從其他角度出發判斷的時代區別開來。
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我們,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儘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對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的判斷與《共產黨宣言》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判定的“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也就是列寧所說的“大的歷史時代”,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世界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在全世界成為主導社會形態的歷史時代。從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至今,資本主義社會時代有400多年的歷史,資本主義歷經革命興盛階段,已進入衰落下降階段;儘管社會主義這一新的社會形態從1917年成為現實,到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發展,但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在世界上仍不占統治地位。從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一確立,就充滿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兩條發展道路的鬥爭,且歷史越前行,這種鬥爭越激化。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沒有改變,人類社會演進的歷史趨勢沒有改變,社會主義這一新的社會形態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沒有改變。
人類社會演進的歷史趨勢和必然性是什麼呢?鄧小平同志說:“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5704336這是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角度,按照社會形態演變理論及其揭示的演變規律,對“大的歷史時代”所作的唯物史觀的判斷,也就是說,人類由原始社會時代,到奴隸社會時代,到封建社會時代,到資本主義社會時代,再經過社會主義的長過程,到共產主義社會時代,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馬克思主義關於“大的歷史時代”的判斷是絕對不能否定的,如果否定了,就會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就會誤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存在了,誤認為馬克思主義過時了。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570433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所使用的時代概念不是唯物史觀所講的“大的歷史時代”概念,是從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角度提出來的時代概念。這兩種時代概念在唯物史觀基礎上既有區別,又是辯證統一的:從黨和國家事業出發認定的時代服從於廣義的“大的歷史時代”,“大的歷史時代”又是由狹義的具體的時代所組成。依據唯物史觀所做出的“大的歷史時代”的結論是正確的;新時代特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方位上,這個重大政治判斷也是正確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5704338在全世界仍然處於資本主義時代背景下,中國已經邁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大的歷史時代”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構成了中華思想發展的時代背景,為中華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歷史方位。只有站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於“大的歷史時代”的廣闊視野中,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特定角度上,將兩種時代判斷角度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偉大意義。也只有深刻理解新時代的偉大意義,才能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價值。
第二,抓住歷史關鍵節點,提煉中國社會形態演進主要線索。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只有把握中國社會形態演進的主線索,才能認清中國歷史的發展邏輯,才能梳理清楚中華思想史發展的主脈絡。要在產生思想變化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著重分析經濟基礎的根本性變化引發社會形態變化的內在關聯,從而為從社會史看思想史提供歷史根據。
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毛澤東同志《實踐論》 《矛盾論》發表80周年。我們要讀懂學好“兩論”,充分發揮思想指導作用。“兩論”明確指出,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實踐中來,人類的思想發展史,如同人類社會一樣,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起來的,是在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後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中華思想史的過程中,不僅要探討每個歷史節點上生產工具變化引發的生產力、生產關係、社會生產方式乃至社會形態等一系列變化;還要分析當時的生產鬥爭實踐、科學創新實踐、階級鬥爭實踐所引發的社會生產生活的一系列變化;更要分析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特殊社會矛盾所引發的階級、階層等各種社會關係的一系列變化,努力發現思想發展的原因及其分野和對立,從而才能提煉出社會思想演進的主要線索。
史學理論與歷史發展的脈搏緊密相連。必須科學地認識“一般”與“特殊”的辯證關係,要用唯物史觀這個正確的“一般”認識來指導分析中國特色的社會形態演變規律,分析出中國社會形態發展和中國道路的基本規律、基本線索、基本特點,將各個時期社會形態演變的必然聯繫挖掘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挖掘出思想史的主要線索。
中國發展到今天,每一個歷史節點的轉變都是驚心動魄的,要把主要節點上為思想轉變提供歷史支撐的背景材料以“論”的形式提煉出來,要回答中華思想產生、轉變背後的經濟利益紛爭、階級階層分野、主要矛盾轉化和社會形態變化。譬如,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型,從公有觀念、集體觀念轉變到私有觀念、家天下觀念,從“禮”到“儒”的轉變,等等,要將這些重大轉折點的思想軌跡梳理得清楚明白。
第三,突出主流意識形態,探明中華思想的核心基因與發展脈絡。
中華文明綿延至今,是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華文明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思想。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發展道路決定該國家與民族的思想發展;反之思想發展又指導道路發展。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孕育著中國獨特的思想發展。
中華思想的強大生命力源於中華思想的核心基因一脈相承。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比如,關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於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於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於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於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於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於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他進一步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5704339
中華思想的核心基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牢固積澱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中,成為中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5704340。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們立足新時代研究中華思想史,探明中華思想史的核心基因與發展脈絡指明了方向。在中華思想史的研究與寫作中,一定要突出各個時期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抓住主流意識形態轉變的關節點。對於時代提出的問題,要注意觀察思想層面是如何予以回應、解答的,要分析各個時期的思想形態、理論觀點,剖析主流意識形態及其對立面,充分體現出中華思想的“通”與“貫”。
三 堅定文化自信,構建中華思想史學科體系,推進創建中華思想史當代馬克思主義學派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核心,推出經得起歷史與時代檢驗的過硬成果和傳世之作,是《中華思想通史》項目的初衷所在。為此,必須將學術研究、學科建設、學派創建三者有機統一,協調推進。
第一,堅定文化自信,以精深過硬的思想史研究成果推動中華思想的當代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5704341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從事中華思想史研究的學者,更要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闊志向,奮力開拓思想史研究新局面,以精深的思想史研究成果推動中華思想的當代創新。
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文化自信的核心是思想自信。立足中國社會形態的歷史發展道路研究中國思想,本身就是創新性的學術路徑,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5704342“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5704343可以說,經典著作都是歷史與時代相結合的產物,都是思考和研究當時當地社會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結果。《中華思想通史》要成為深刻反映中國學術、中國精神和中國道路的標識性成果,為中華思想史的創新性研究樹立學術範本,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思想支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精神根基。
第二,精確把握中華思想史的學科定位和學術特色,構建中華思想史學科體系。
思想是人通過社會實踐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不論人類歷史如何發展,真正能夠留存下來影響人們精神世界進而影響人們的社會生活的,不是帝王將相,不是名利金錢,而是用文字記載下來並持續產生作用的思想。
中華思想史學科以思想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歷史學中形而上的部分,即意識形態上層建築。中華思想史當代馬克思主義學派,要站在辯證唯物論、歷史唯物論的立場、觀點、方法上來研究中華思想的發展、演變及作用。要從社會存在、社會實踐出發研究思想的形成、本質、作用及其規律,要研究階級社會中思想的階級性、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要仔細斟酌,從學科建設的角度對思維、思想、意識、意識形態等概念予以清晰界定,對思想史、中國思想史、中華思想史的定位予以準確定義,提煉出標識性的概念和語言。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我們的態度是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和外國的思想。我們既反對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並決定什麼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5704344隻有立足中國實際,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當代馬克思主義特質的中華思想史學科體系,才能推動建設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思想史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我們要時刻注意,不要離開時代背景、經濟基礎、社會形態來研究思想史,不要把思想史碎片化、拼盤化、個別化,變成一個個毫無歷史聯繫的、毫無邏輯關係的單獨個人和事件的思維記錄。要搞清楚每個歷史節點上的思想史在整個思想史進程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達到了什麼程度,有什麼好的地方,存在什麼問題。可以先從思想史重要節點著手,從小到大,逐步整合,為構建完整的中華思想史學科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釐清學術源流,推進創建中華思想史當代馬克思主義學派。
創建中華思想史當代馬克思主義學派,撰寫一部無愧於人民與時代,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精品力作,是《通史》項目和中華思想史學科的目標所在,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重要舉措,也是一項光榮的學術創新工程。突出“馬克思主義”,是指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分析中華思想史;突出“當代”,是與以往的馬克思主義學派有所區別,意味著學術的創新。
在中華思想史的學術長河中,產生了一批重要學者,留存下一批經典著作,要仔細梳理思想史的學術脈絡。特別要把中華思想史馬克思主義學派的發展歷程梳理清楚,把處於源頭的、主要節點的代表性人物、代表作挖掘出來,確定關鍵節點,概括出思想史重要流派的主要觀點及其演變規律,並將中華思想史最為精華的內容予以提升。通過這一系列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整理過程,中華思想史馬克思主義學派的發展脈絡就清晰了。
概括來講,李大釗等人處於中華思想史馬克思主義學派的醞釀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成就是提出必須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來分析研究中國思想史,提出了不同於其他學派的、具有鮮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特色的思想史研究基本立場。到了郭沫若等人的馬克思主義學派的創建階段,運用唯物史觀對中國思想史的基本線索進行了梳理,形成了學派基礎。到了侯外廬的馬克思主義學派的形成階段,對中國思想史嘗試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儘管以往的中華思想史馬克思主義學派受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環境限制,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中華思想史馬克思主義學派的基本學科體系已經確立下來了。
在首屆中華思想史高峰論壇上,我提出“構建思想史研究的中國學派”的倡議,得到了與會專家和學界的積極回響。在第二屆中華思想史高峰論壇上,我們以“唯物史觀視閾下的思想史研究”為主題,在“創建中華思想史當代馬克思主義學派”這一定向上深化了共識。一年以來,《通史》項目成員不斷推進“緒論”寫作、資料長編編纂和《通史》正本提綱的擬定工作,部分編已開始正本寫作。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為研究生開設了“中華思想史”課程。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質增效,及早實現“緒論”、長編和提綱定稿,將主要精力轉到《通史》正本的寫作上來,將項目工作推向新的階段。
總體來看,要實現《通史》項目的初衷,拿出經得起歷史與時代檢驗的精品之作,還要經歷恩格斯所說的痛苦的“脫毛”過程。“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推進中華思想史的研究,既是思想史研究者樹論立言的重要機遇,更是學者主動回應時代關切,以自身所學貢獻於中華文明不斷繁盛的使命擔當。我們要深刻把握新時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與任務,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做出中華思想史當代馬克思主義學派應有的貢獻。
(本文系作者2018年1月22日在第三屆中華思想史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

圖書目錄

  • 《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編委會
  • 代序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追溯中華思想核心基因,堅定文化自信
  • 理論與方法
  • 唯物史觀與中華思想史研究
  • 中國史學四十年:樣態、潛流、走向
  • 歷史規律與歷史選擇
  • 試論戰國秦漢文學研究中的慣例方法及其相關問題
專題研究
  • 中國古代“治理”探義
  • 裴李崗時代中原地區的社會考古學觀察
  • 《詩經》史詩與周民族的歷史建構
  • 歷史記憶與形而上之道及早期儒家的政治倫理
  • 對名家及名學的重新認識
  • 智儼與華嚴宗哲學的核心內容
  • 神通思想演變與佛教中國化歷程
  • 從王通《續六經》到貞觀、開元的改撰《禮記》
  • 從形影神到身心意
  • 《易》《老》會通與北宋易學哲學
  • 薩迦班智達與蒙古闊端王相關文獻探析
  • 論明代俗文學思想中的權教觀
  • 王陽明良知視野下的道德觀
  • 試論俺答汗對意識形態的選擇
  • 通經明道:清代學術的思想進路與乾嘉學者的價值追求
  • 魏源“別開閫域”的公羊學
  • 中國近代“民族復興”話語下“中華民族精神”的討論
  • 民國初年共和派與帝制派的論爭
  • 民國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成長
  • 近代史上激進與保守的和同
  • 革命文化的屬性、內涵與價值
  • 毛澤東與中華民族文化復興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