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

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

《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是傅斯年所著作品,出自於《傅斯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 
  • 作者:傅斯年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傅斯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收錄,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追憶在北京大學代理校長任內,事實和理想刺激我的思想,我很想寫七八篇論大學的文字。卸任後,事忙,又連生病,除去一篇的大意以外,所有的意思忘得光光……
到台灣大學校長任內已一年又十個月,開始即想寫一小冊,敘說我的大學理想,一直沒有工夫,雖然也有幾個意思在雜文里偶然提到,卻並無系統的推論。每天為現實逼迫著,我怕久而久之,理想忘了,須知現實每每是消滅理想的。所以我在三個學期中始終不曾教書,雖然每學期開始前總想教一門課,在大學不教書是不過癮的。然而教書不可不預備,一課兩小時,也要至少預備一天或兩夜,便分去做校長的時間不少。本學期仍未教書,正為想寫《大學理想》。我希望這學年可以寫成這本小書,但也不敢必,因為台灣大學校長之事多,是不能想像的,其生活不是可以羨慕的,半年內寫成與否,還要看出的事多不多。
在寫時,我不是專論台灣大學。專論台灣大學不必寫書,辦事好了。我要“跑野馬”,上下古今論大學制度,或者超於時空,這樣才有理想。在寫之前,覺得有寫一篇泛論中國學校制度之必要,因為大學是不能獨自生存的,它是學校系統中之一部,乃至可說社會之一部。大學要儘量成一“烏托邦”,說的硬些,與社會脫離,庶可以不受舊社會的影響,而去創造新社會,但這話終是寫意的筆法。大學不能脫離學校系統,脫離社會,猶之乎一人不能脫離了人群。我去年在師範學院曾說過,台大要辦好,必須師範學院先辦好,因為台大的學生出自中學,中學的教員出自師範學院。師範學院好了,然後中學教師好了,中學教師好了,大學的學生才好。這是真話,不是笑談。認清學校制度之一體性,所以寫這一篇,作為第一序文。【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出處收錄

傅斯年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和公共知識分子。在民國時期的知識界、思想界,他是中國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科學化”的大力推動者,是中國文化“西化”傾向的代言人,是社會民主主義的提倡者。他雖沒有鴻篇巨製的理論著述,但留下的數量不多的文章所表現的堅定立場和明確取向,足以使其成為某種思想選擇的代表,從而進入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視野。本卷選錄文字依內容分為:卷一為五四時期的代表作,卷二為史學思想與史學方法的論述,卷三為三四十年代的時評政論,卷四為教育方面的文字。大體反映了傅斯年在各方面的思想。

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1913—1919年在北京大學預科、本科學習。北大畢業後,赴英、德留學七載。1926年底回國,1927年任中山大學文科主任及歷史、中文兩系主任。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後,創辦歷史語言研究所,任該所所長達二十三年之久。1930年代在北大兼任教授。抗戰時期,先後擔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中研院總幹事、西南聯大校務委員等職,並同時出任第一至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炮轟孔祥熙、宋子文,震撼朝野,有“傅大炮”之譽。抗戰勝利後,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主持繁重的北大復員工作。1948年底被任命為台灣大學校長,最終“歸骨于田橫之島”。編者簡介歐陽哲生,1962年5月生於湖南省長沙市,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赴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中研院”近代史所等處訪學。主要著作有:《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之現代闡釋》、《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嚴複評傳》、《科學與政治——丁文江研究》、《探尋胡適的精神世界》、《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傅斯年一生志業研究》等。編有《胡適文集》(12冊)等多種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