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構造研究

《中國大陸構造研究》是由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任紀舜、牛、李錦軼、和政軍、謝廣連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大陸構造研究
  • 成果登記號:19970124[08263]
  • 第一完成單位: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70124[08263]
項目名稱
中國大陸構造研究
第一完成單位
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任紀舜、牛、李錦軼、和政軍、謝廣連
研究起始日期
1992-01-01
研究終止日期
1995-01-01
主題詞
大地構造;多旋迴構造說;地球動力學;陸殼;中國
任務來源
B

成果摘要

“中國大陸構造研究”課題是地礦部“八五“重要基礎地質研究項目的課題之一,201。以構造旋迴演化論和地球為主導,將地球各層圈視為一個相互作用的大系統,把中國地質構造與統一進行研究,從中國及東亞的地質實際出發,運用地質歷史分析和構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按照以地質為主,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等究的原則,著重研究地殼和上地幔頂部構造。按照對我國大地構造的新認識編制了新一代1/500萬中國及鄰區大地系統地劃分了圖幅範圍內構造旋迴,構造單元和斷裂系統,進一步厘定塊縫合線。建立了中國及鄰區古構造模型,闡明中國及鄰區大陸是由眾微陸塊及其間造山帶拼合而成的複合大陸,圈定出各陸塊的現代分布;括親西伯利亞陸塊群、親岡瓦納陸塊群、古中華陸塊群、古亞洲洋、特三個巨型造山帶和東西兩大陸緣活化帶。其構造演化分別受南北兩大巨其轉化構造的控制,具有清晰的多旋迴分階段演化的特點。其顯生宙的了岡瓦納大陸的裂解和古亞洲洋的增生,使現今中國的地殼、上地幔結和立交橋式獨特樣式。提出中國及鄰區的構造發展從中、新元古代以來中國洋、古亞洲洋、特提斯-太平洋、太平洋-印度洋等動力學體系的國及鄰區陸緣構造具有活動陸緣擠壓、增生,穩定陸緣引張、裂解的特南部及東南亞新元古-古生代存在西藏-馬來-華南三叉裂谷系,中國存在古太平洋三叉裂谷系,並對其構造動力演化提出了新的見解。強調宙構造-動力體制的大轉換是從印支期開始到燕山期完成,其構造動力變時間是在晚侏羅世。對橫亘中國東西的秦嶺造山帶的結構樣式進行了立了多旋迴複合造山模型;強調有古中國洋存在的可能性,認為它是微撞和多旋迴縫合作用的產物,從而造成了多旋迴複合造山帶和多旋迴疊旋迴構造-岩漿-成礦帶,其構造作用是中國乃至東亞大陸的一大特色體上述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