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殼的早期構造演化

《中國大陸殼的早期構造演化》是由武漢地質學院、國家地震局、成都地質學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馬杏垣、譚應佳、吳正文、蔡學林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大陸殼的早期構造演化
  • 成果登記號:19810123[00292]
  • 第一完成單位:武漢地質學院、國家地震局、成都地質學院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810123[00292]
項目名稱
中國大陸殼的早期構造演化
第一完成單位
武漢地質學院、國家地震局、成都地質學院
主要完成人
馬杏垣、譚應佳、吳正文、蔡學林
主題詞
構造演化;中國;陸殼;地殼;太古宙;元古宙;古之古

成果摘要

該項成果研究者六十年代初曾概述過中國東部前寒武紀大地構造輪廓,指出地質邊是時間的演主,按長周期旋迴由低級向高級不可逆非均變地發展,至少構造樣式,並提出萌地槽、萌地台等概念。近十多年來,我國前寒武紀地質研究進展很快,準確的同位素年齡之有可能對各岩群做較確切地對比、安排各構造演化事件的序列。本成果按太古宙和下元古宙五個構造發展階段,結合大地構造單元及其建造發育、變質、岩漿活動,內部結構和磁場類型等陸殼的前寒武紀早期構造演化,認為地殼演化隨著熱流值的降低,在總性的趨勢背景下,逐個旋迴地產生新的構造格局。太古宙的強烈構造作較均勻地分布,可能意味著初始地殼較薄。此後,穩定地塊朝著增大和展,構造活動逐漸局限於線性條帶。早期大陸不僅通過克拉通邊緣增長旋迴開始在克拉通內部破裂產生活動帶格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