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大地構造學綱要(附光碟) 定價: ¥48.00元 出版/發行時間: 2007-03-01
版次:
開本: 16開
頁數: 387
內容簡介
本書後半部附有大量的構造變形、變位的原始數據和有關的參考文獻,以備查考。
本書是一本供研究生使用的教學參考書,也適合於從事構造地質、區域地質、礦產普查與勘探、地震地質、環境地質和災害地質等方面的科研、教學與野外地質工作人員使用。
本書目錄
序
前言
緒論
第一章大地構造學的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構造事件研究
二、構造變形、構造體系與構造應力方向的確定
三、構造應力值的估算
四、板塊變形速度與變形量的估算——運動學研究之一
五、古地磁學與古構造復原——運動學研究之二
第二章太古宙和古元古代(1800 Ma以前)構造演化
一、始太古代(4500~3600 Ma)的構造演化——星子聚集、吸積作用和形成古陸核
二、古太古代一新太古代(3600~2500 Ma PA—NA)的構造演化——古陸塊形成和陸殼克拉通化
三、古元古代(呂梁期,2500~1800 Ma,PP)的構造演化——原始中朝板塊裂陷和拼合,形成統一的結晶基底
四、關於太古宙和古元古代陸殼厚度的討論
第三章中、新元古代(1800~513 Ma)構造演化
一、中元古代(長城紀一薊縣紀,1800~1000 Ma)構造演化——原始中朝板塊裂陷和形成沉積蓋層,揚子板塊完成拼合
二、青白口紀(拉伸紀,looo~800 Ma)構造演化——各陸塊普遍會聚或碰撞,揚子板塊形成統一結晶基底
三、南華紀(成冰紀,800~680 Ma)構造演化——各陸塊普遍張裂,揚子一塔里木板塊發育南沱組冰積層
四、震旦紀一早寒武世(680~513 Ma)構造演化——中朝板塊南緣發育羅圈組冰積層,泛非構造事件的廣泛影響
五、中國各地塊在全球中、新元古代演化中的表現
第四章中寒武世一早泥盆世(祁連期,513—386 Ma)構造演化——西域板塊完成拼合、阿爾泰一額爾古納碰撞帶形成、華夏板塊構成統一結晶基底、南揚子板內褶皺、多數地塊呈離散狀態
一、沉積古地理與古生物分布
二、古地磁研究與古構造復原
三、構造活躍期的變形、變質作用與應力場特徵
四、岩漿活動與板塊變位速度
五、早古生代構造單元的劃分
第五章 中泥盆世一早二疊世(天山期,386—257 Ma)構造演化——天山一興安碰撞帶形成,發育峨眉山地幔羽
一、沉積古地理與古生物分布
二、古地磁研究與古構造復原
三、構造活躍期的變形、變質作用與應力場特徵
四、岩漿活動與板塊變位速度
五、中元古代一古生代構造演化與板塊的運移
第六章晚二疊世一三疊紀(印支期,257—205 Ma)構造演化——瀾滄江、金沙江、秦嶺一大別和紹興一十萬大山等碰撞帶形成,板內蓋層廣泛褶皺,印支構造體系形成
一、沉積與生物古地理
二、碰撞帶構造
三、板內構造變形
第七章侏羅紀一早白堊世早期(燕山期,205—135 Ma)構造演化——新華夏構造體系形成,伊佐奈岐板塊向西俯衝、擠壓,中國大陸逆時針轉動,殼內低速層滑脫,強烈的構造岩漿活動
一、板內構造變形與應力場
二、中國大陸板塊與周邊板塊的運移和轉動
三、岩漿活動與殼內低速層及莫霍面的滑脫
第八章早白堊世中期一古新世(四川期,135—52 Ma)構造演化——四川構造體系形成,東部盆嶺構造發育,主應力方向的順時針轉變,班公錯一怒江碰撞帶形成,全球板塊普遍北移
一、板內構造變形與應力場
二、岩漿活動及其相關的構造
三、班公錯一怒江碰撞帶形成,全球板塊普遍向北運移
第九章始新世一漸新世(華北期,52—23.5 Ma)構造演化——華北構造體系形成,四大匯水盆地出現,太平洋板塊首次向西俯衝、擠壓,雅魯藏布江碰撞帶形成
一、板內構造變形與應力場
二、東部盆地的發育與油氣資源的聚集
三、西太平洋俯衝帶和雅魯藏布江碰撞帶的形成
第十章新近紀一早更新世(喜馬拉雅期,23.5—0.78 Ma)構造演化
一、喜馬拉雅逆掩斷層帶、青藏薄皮構造和青藏高原形成
二、東部板內變形、張裂與離散
三、地形大台階與大陸邊緣伸展盆地的形成
第十一章中更新世一全新世(新構造期,O.78 Ma以來)構造演化
一、板內變形與現代構造應力場
……
第十二章中國大陸構造變形特徵與問題的討論
第十三章中國大陸岩石圈構造與熱狀態
第十四章中國大地構造與成礦作用
第十五章關於全球板塊構造動力學機制的討論
參考文獻
附錄
光碟中的圖件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