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空間生產的過程與驅動機制研究

中國城市空間生產的過程與驅動機制研究

《中國城市空間生產的過程與驅動機制研究》是依託南京師範大學,由葉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城市空間生產的過程與驅動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葉超
  • 依託單位:南京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資本、權力和階級等因素對中國城市化的影響日趨增強,城市空間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引入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空間的生產的研究視角和方法,以中國城市空間的生產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巨觀的歷史比較和微觀的典型城市案例分析,對中國城市空間的生產過程進行剖析,進而揭示中國城市空間生產的動力機制。本項目抓住快速城市化這一轉型期中城市空間與資本積累與流動、階層分化與變遷、權力利益博弈的關係等關鍵問題展開研究,將為中國城市化合理有序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依據。

結題摘要

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本研究將缺乏統一定義的空間的生產概念界定為資本、權力和階級等政治經濟要素對城市的重新塑造,從而使空間成為其介質和產物的過程。鑒於西方學界關於空間生產研究成果豐富而國內學界處於起步階段的學術背景,以及199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空間生產問題日趨突出的現實環境,本研究進行了城市空間生產的理論和實證探索。在理論研究上,從思想史角度闡發了空間的生產理論在批判傳統的將空間視為容器和無價值判斷的空間觀的基礎上產生,是二戰後人文地理空間研究多重面向的結果;從方法論角度總結了社會空間辯證法的發展軌跡以及要點;從案例研究角度,聚焦空間生產理論的核心人物——大衛•哈維的學術轉型,辨析了實證主義相對空間觀為主的“多維”空間觀、“社會過程—空間形式”統一體、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空間體系三種空間認識論。綜合來看,空間生產的理論和方法論特點在於批判性、社會空間辯證法、尺度綜合、階級分析和文藝分析結合的分析方法等。在實證研究上,微觀層面,通過選取典型案例——(南京仙林)大學城,將尺度的概念與社會空間辯證法結合起來,提出了一個聯繫土地利用、政策變化、時間、空間的生產等範疇進行綜合研究的框架,發現大學城的空間生產體現為時間、空間和社會三個尺度的割裂,最後總結和提煉大學城空間生產的機制。巨觀和中觀層面,發現跨國資本流動、權力的博弈、社會階層分化對中國城市空間影響變得強烈,城鎮化進程中的空間擴張與權力和資本的作用不無關係,其中引發的資源環境破壞和社會矛盾尤為值得重視。在實踐中,通過對中國城鎮化特質的歷史分析,結合空間生產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提出健康城鎮化的發展理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