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非物質文化空間景觀格局圖譜與演化驅動機制

燕趙非物質文化空間景觀格局圖譜與演化驅動機制

《燕趙非物質文化空間景觀格局圖譜與演化驅動機制》是依託河北師範大學,由張軍海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燕趙非物質文化空間景觀格局圖譜與演化驅動機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軍海
  • 依託單位:河北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國際關注的熱點問題,保護的關鍵是全面認識非物質文化現象的本質。時間和空間是界定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基本維度,現有研究較少以空間視角探討非物質文化現象。本項目選擇亟待保護的燕趙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採用地理信息技術和地學信息圖譜思想,構建非物質文化景觀的基本單元信息圖譜表達模型,研究非物質文化現象及其載體的空間分布、空間結構和空間關係,揭示其空間格局的內在機制、演變過程和驅動機制,發現非物質文化空間與自然地域和社會經濟單元的偶合規律,及其與物質文化景觀的依附關係,嘗試非物質文化空間和時間維度的整合研究模式。項目能夠從人地關係角度全面認識非物質文化現象本質,擴展人文、文化地理學研究領域,豐富空間綜合社會科學的案例研究,對文化遺產保護和合理開發具有基礎指導作用和科學理論支撐。

結題摘要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逐漸成為國際關注熱點的背景下,全面認識非物質文化現象和現象背後的演化機製成為文化保護的基礎。項目從地理學角度出發,以時空維度視角下的地學信息圖譜思想,藉助地理信息科學的理論、方法和工具,深入探討非物質文化景觀的格局、特徵和演化機制。項目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內容:(1)提出了文化載體的基本概念,為非物質文化景觀基本單元的表達奠定了基礎,並以此構建了非物質文化景觀研究的時空思維體系,實現了非物質文化現象的時空數據組織體系。(2)深入分析了文化載體支撐下的非物質文化景觀地圖表達與可視化視角,提出了“文化景觀→文化載體→空間資料庫→載體聯合→文化景觀”的非物質文化空間資料庫與地圖化表達模式,為開展系統性文化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礎;尤其是以文化傳承的多維可視化為案例,證明了地圖可視化對文化景觀微觀結構的發現和景觀背後的語義挖掘的重要作用和地理學意義。(3)以剪紙文化、茶文化和選址文化為案例,驗證了分形分維、數字高程模型、核密度方程等GIS空間分析方法與模型在文化景觀格局分析中的作用,初步建立了文化傳承域和傳播域模型。(4)以太極拳文化、剪紙文化為例,在非物質文化時空資料庫基礎上,通過GIS可視化與建模分析非物質文化景觀演變過程與特徵、分析其演化的驅動機制,並初步構建了文化演變模擬的元胞自動機模型。(5)項目組積極關注了網際網路等現代虛擬媒介對非物質文化傳播、演變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虛擬文化載體的概念,以中國剪紙、年畫等文化現象為例,採用GIS方法分析信息空間尤其是C2C模式下的非物質文化景觀格局和演化機制。 項目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將地理信息科學理論與方法引入非物質文化地理學研究中,使多學科的研究者都能夠從人地關係角度全面認識非物質文化現象本質,使文化地理學家更好的發現和認識非物質文化景觀內在的結構和文化演化的驅動機制,擴展人文、文化地理學的研究領域,豐富空間綜合的人文社會科學案例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