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中國城市空間再生產的效應、機制與治理研究

轉型期中國城市空間再生產的效應、機制與治理研究

《轉型期中國城市空間再生產的效應、機制與治理研究》是依託南京大學,由張京祥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轉型期中國城市空間再生產的效應、機制與治理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京祥
  • 依託單位: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在中國壓縮城市化的環境下,空間再生產已經成為中國城市應對資源環境約束、實現城市現代化、融入全球化與推進經濟社會結構調整基本而關鍵的方式。在中國轉型發展的總體背景下,城市空間再生產必然是高度複雜與複合的過程- - 它不僅僅是城市物質結構更新的過程,也是社會權力博弈與利益再分配的領域,更是社會關係進行空間表達與重組的場所。這就為中國城市地理學、城市空間的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認知和研究領域。本基金課題在申請團隊既有研究的基礎上,重點選擇上海、南京、昆明、常州、揚州等城市作為實證研究的基地,運用政治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相關理論與方法,依循自上而下的制度分析與自下而上的個體/團體實證分析兩條研究路徑,達到深刻地解析轉型期中國城市空間再生產的機制及效應的目標,從而為理論和實踐上破解中國當前城市空間更新的困惑與難題,尋求到中國轉型期語境下城市空間健康、可持續再生產的治理之道。

結題摘要

按照基金課題研究計畫,本團隊對城市生產空間、居住空間、消費空間的再生產均進行了較為深入的過程、機制研究。除此之外,還結合研究中的重大發現,將國家空間再生產、都市區空間再生產、鄉村空間再生產有機納入研究體系。本研究表明,在史無前例的中國壓縮城市化背景下,空間再生產不僅涵蓋了城市內部的生產、居住與消費等功能性空間,而且通過基礎設施連結、人員與資本行動網路將空間再生產效應溢出到區域空間與鄉村空間,中國的經濟社會轉型(尤其是2000年以來的轉型時期)開啟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城市空間再生產進程。透過一系列典型案例剖析,本研究明確了中國城市空間再生產的基本機制——資本積累、文化再生產、社會再生產與治理變革。一方面,中國城市空間再生產嵌入了全球性的資本循環與文化再生產進程。中國城市空間再生產的歷史進程越來越接軌全球資本運動周期,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城市空間成為承接全球性過剩資本的蓄水池,全球資本的湧入,空前加速了中國城市空間再生產進程,其結果是所再生產的中國城市空間越來越具有全球化特徵及後現代的文化特徵(如國際性的CBD、新城新區、門禁住區、文化性的SOHO街區、慢城慢村等等);另一方面,中國城市空間再生產的資本積累邏輯也受到來自國家上層的干預與社會底層的制衡,他們通過自上而下的治理創新和反增長政治的方式,將社會保障、社會公平、文化保護、環境保護等議題強行植入城市空間再生產進程中。總之,在兩方面矛盾性機制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城市空間朝著越來越多元化與碎片化的方向邁進。最後,針對空間再生產中存在的社會公平問題、環境問題,本基金課題研究從城市治理體制最佳化、社會保護與環境保護規劃理論創新等角度,提出了城市空間再生產的相關治理與應對方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