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與儒學

中國哲學與儒學

《中國哲學與儒學》是2011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承貴。該書從義理、轉型、評論三大部分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文化展開了探索與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哲學與儒學
  • 作者:李承貴
  • ISBN:9787550610491
  • 頁數:407
  • 定價:46.00元
  • 出版時間:2011-12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而從問題角度看,則可分為義理、轉型、評論三大部分。義理部分所思考的主要是與中國傳統哲學義理相關的問題,因為是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思考,因而並沒有鮮明的邏輯上的連貫性,但它們都屬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文化義理內容的思考,而且視角較為獨特、觀點頗有新意。轉型部分所思考的主要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文化在20世紀存在狀態,根據不同的內容和角度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文化在這個時期的移動、變遷及其原因展開探討,這些思考比較深入地揭示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文化轉型的軌跡、規律及原因。評論部分所思考的主要是關於現當代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文化討論中的主張、觀點,並對它們進行個性化評論,提出了一些具有探索意義的識見。

目錄

自序
**編 義理
一、《道德經》、《論語》相似項比較
1.“不爭”觀念
2.“儉樸”精神
3.“報怨”方式
4.“均平”意識
5.簡要結語
二、孔子君子人格內涵及其現代價值
1.何為君子?
2.君子人格要素
3.君子人格之檢討
三、《易傳》中的人文智慧與自然關係及其他
1.人文與自然的相互觀照
2.幾點相關的結論
四、顏鈞的平實之學
1.閉關悟道
2.勤勉布道
3.俠行踐道
4.奇解創道
5.簡要結語
五、自然主義: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特質
1.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自然主義
2.中國傳統哲學中自然主義之特點
六、傳統文化價值的四個層次
1.傳統文化的生活價值
2.傳統文化的方法價值
3.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
4.傳統文化的負價值
七、德性喪失的四種類型
1.隱匿性喪失
2.誘迫性喪失
3.關係性喪失
4.制度性喪失
5.反思與檢討
八、儒佛道三教關係探微——以兩晉南北朝為例
1.相融相攝:儒佛道關係的順向開展
2.相拒相斥:儒佛道關係的逆向開展
3.幾點檢討
九、認知與誤讀——宋代儒士佛教思想論略
1.‘佛教的認知”與“佛教的誤讀”
2.“佛教的批判”與“批判的佛教”
3.“儒士的意見”與“佛教的前程”
十、王陽明思想世界中的佛教
1.“遺體”:一抑或二?
2.不著相,還是著了相?
3.出家:是修行還是自私?
4.心性:是“自得”還是空疏?
5.毫釐之差,還是天壤之別?
6.修已明道以應對
十一、論宋儒重構儒學利用佛教的諸種方式
第二編 轉型
一、近代愛國主義思想的四大轉換及其意義
二、傳統文化價值的四類解讀方式
三、認知中國傳統哲學的三個維度
四、中國傳統哲學自我完善的道路——以建構“善”的生活為軸心
五、中國傳統哲學當代開展的四個向度
六、生活儒學:當代儒學開展的基本方向
七、儒家思想的當代困境及其化解之道
八、當代儒學開展的三個向度
九、當代儒學的五種形態
十、人文儒學:儒學的本體形態
十一、“人文儒學”何以可能?
第三編 評論
一、中國哲學研究中的“中國話語”情結
二、面向新世紀的中國哲學研究——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熱點問題述要
三、30年來中國哲學研究的四大成就
四、淺議中國哲學從業者的資質
五、文化繼承的基本範式
六、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生態視域
七、宋明新儒學“儒佛合一”說之檢討——兼論思想的兼容與創新
八、還嚴複本有之貌——《嚴復大傳》評議
九、開啟“中國哲學史”寫作的新範式——評郭齊勇教授新著《中國哲學史》
十、儒家思想普適性的三大理據
十一、國學研究的三大課題——心理準備、方法意識與評估規則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