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族文化專題研究》是一本202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崔明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民族文化專題研究
- 作者:崔明德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3年3月1日
- 頁數:370 頁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10244624
《中國古代民族文化專題研究》是一本202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崔明德。
《中國古代民族文化專題研究》是一本202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崔明德。內容簡介本書收入作者公開發表的十篇關於中國古代民族文化的文章。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略談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思想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傳統思想文...
《中國古代文化專題》是2003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人民&鄭慧生。內容簡介 本書成書於2003年1月,出版後深受讀者的歡迎和好評,專家和學者也讚譽有加,是此領域的重要書籍。日常人們所說的文化,指讀書、識字而言。`按照孔穎達的說法,則只有教書識字才可以叫做文化,西方人對文化一詞的理解與我們的...
《中國古代民族藝術研究系列:高昌藝術研究》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上海藝術研究所。內容簡介 本書為文化部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項目中國古代民族藝術研究系列之一。高昌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的古稱,按時代順序曾經是姑師--車師王國、高昌郡、高昌國、唐西州、回鶻高昌國的所在地,尚保存...
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是教育部主管、民政部登記註冊、掛靠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人類學研究所的全國性學術研究團體,辦公地點位於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3層303室。“百越”含義 簡介 百越,又稱越族或古越人,是我國東南和南部古代民族的名稱。百越名稱最早出現在《呂氏春秋·恃君》篇,文曰:“揚漢之南,百越之際”。歷代...
主要是對一些基本文獻的分析與解讀,其中有作者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可以供年輕的學者參考;三是在閱讀《元史》《明史》《清史稿》“兵志”後對古代土兵的研究論文,算是一個專題研究,已經被許多同行引用;四是作者近年來對雲南近現代民族史關注的一個研究成果之一,即當代的民族識別研究;五是民族文化研究方面的...
所謂民族文化的國家意義,是說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燦爛的文化,這種文化對於民族的延續,對於國家的存亡,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從一般的認識來說,在中國古代史上,民族文化中的不少思想觀念與精神因素對於鞏固和延續封建的國家秩序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自近代以來人們的強烈批判。然而,其中的精華部分...
第四部分是漢語與漢文化,主要從語言入手,運用歷史學、民族學、文化學多學科結合的研究方法,解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若干重大問題,如夏族的圖騰問題、商族的起源問題、帝與生殖崇拜的關係問題、天干、地支與太陽循環的關係問題等。第五部分為新詞語與詞語新義,論述了若干新詞語與詞語新義的產生路徑。作者簡介 蔡英...
《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化創新研究》是林國標創作的文化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2年3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該書致力於揭示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作用規律,為更好地培育和...
巴文化是中國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區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會結構的總和。據專家學者考證,“巴”的地域範圍大體界定在北起漢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東至鄂西、西達川東的地區。春秋戰國之際向西發展,巴人在民族遷徙的過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傳播,也得以與其他族群進行交流。巴文化在秦漢統一以後,開始融入華夏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是指起源於河洛地區的區域性文化,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核心區域”文化,屬於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中的“根文化”。所謂“核心區域”文化,就是影響整個國家的文化;所謂“根文化”,就是國家的文化之“根”。河洛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形成與發展中具有歷史核心的作用...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為跨學科研究中國文化的機構,涉及歷史、哲學、文學等學科,下設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轉型研究室、中國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與楚地出土文獻研究室等機構,辦有《人文論叢》年刊。它發揮武漢大學文、史、哲、外語、圖書館各學科的傳統優勢,長期以來在學術上相互滲透,形成了以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專題研究》是2014年7月1日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慶其。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最早的經典著作,它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療經驗,汲取和融會了古代哲學及自然科學的成就,從巨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的相互聯繫,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預防、...
同時,為配合國家語文教育基礎學科改革工作,課題組將語文、國學、中國歷史和思想品德四科整合,研發了國內第一套面向海外華人子女的維新國小國文教材,並著手研發新時期國小思想品德教學改革教材。課題組前期工作得到了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的指導,作為其教材研發基地開展相關工作。課題...
以越文化為區域研究在中國學術史上有久遠的淵源。從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古越文化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搖籃之一。夏商周時代,越地不僅與中原文化有密切交往,而且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閃耀在中華文明的版圖上。越文化的形成發展,實際上包含著一個動態的歷史演變過程。本書對越文化的名稱、內涵的論...
它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把中國古代重要文獻典籍的基本知識,用簡練明曉的文字加以介紹,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葉聖陶先生在為1980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重印本書寫的序里說,全書字裡行間表現出作者那種嚼飯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從建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來說,當代該書無疑仍能起很好...
《中國古代文化史》是199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陰法魯、許樹安。該書探討了中國古代文化所必須研究的問題,匯集了三十一個專題,包括了中國哲學史、文學史、通史所不能容納或語焉不詳的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化是悠久的,同時也是光輝燦爛的。它既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歷史存在的見證,又是現代文化的基礎...
該所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資料庫”、“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資料庫”、“中國民族文學網”、“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傳統田野研究基地”等項目正在積極建設中。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1979) 、中國蒙古文學學會(1989)、中國維吾爾歷史文化研究會(1996)、全國《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少數民族婦女文學交流中心、中國少數...
1990年8月,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與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的基礎上,合併成立中國文物研究所。2007年8月,根據中央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文物局的批覆,中國文物研究所更名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2008年2月18日正式揭牌。2012年,加掛“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2014年6月,經中央編辦批覆同意,“...
阿甫基耶夫、塞爾格葉夫和科瓦略夫的著作脈絡清楚,資料也較為豐富,提供了如何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研究古代史問題的典範。值得一提的是,蘇聯體系的世界古代史除西方傳統的古代史內容外,還包括古代印度和中國的歷史,實際放大了世界古代史的內涵。中國學者繼承了這一點,並傳承至今。塞爾格葉夫、科瓦略夫等的著作還專門...
文化概述 為進一步對堂琅文化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中共巧家縣委、縣人民政府於2008年2月特成立了巧家縣堂琅文化研究課題組,對堂琅文化開展專題研究。巧家縣堂琅文化研究課題組成員通過對堂琅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後,形成了研究思路及方向,確立了以堂琅礦冶文化為主要內涵,包括堂琅歷史文化、堂琅民族民間文化、...
文章內容涉及民族博物館建設、民族文物工作、民族文物專題研究、陣列展示與社會服務、田野調查、民族歷史文化等。既有理論研究,也有工作研究;既有博物館綜合研究,也有文物專題研究;既有出土文物研究,也有傳世文物研究;既有對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又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中國民族文博(第1輯)》適合少數民族研...
1978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系。曾任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社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及民族文學關係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出版專著有《蒙漢文化交流側面觀——蒙古族漢文創作史》、《蒙漢文學關係史》、《世界現代前期文學史》、《...
其中對中國漢語“頌詩”與“史詩”的對應關係還做了專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認識。圖書目錄 了解民族文化基因,建構古代文史學科體系(代前言)緒論 世界史詩背景下的中國史詩 第一節 世界史詩問題與史詩學理論 第二節 中國少數民族史詩及相關研究 第三節 “漢語史詩”問題的回顧與反思 第四節 ...
山戎文化陳列館是中國國內第一座以古代少數民族文化命名的陳列館,屬社科類專題遺址博物館,位於北京延慶縣張山營鎮玉皇廟村東向陽的山坡上,距北京城區74公里 。 它以豐富的考古發掘成就,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戰國時期活躍於燕山地區的強大民族——山戎族的古老文化遺存。場館簡介 山戎是中國古代雄稱燕北的一支較強大的...
江西省文物鑑定專家組組長、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代表性專著有《中國南方古代印紋陶》、《江西先秦考古》和《新千古玉》等,發表有關考古學、青銅器、陶瓷器和玉器等方面研究論文近200萬字。圖書目錄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大力加強南方文物考古(代前言)上編 下編 後記 ...
彝族文化的研究領域範圍廣闊,主要包括彝文古籍的收集、翻譯、整理和開展對彝族歷史、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法律、天文、地理、醫藥、文學、工藝、考古、民俗和語言文字等多學科的專題研究。主位研究:彝族寫彝族,這是彝研所開展彝族文化研究的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從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來看,民族學有主位研究和...
雲南省民族研究所建立以來,圍繞黨和國家各階段的中心任務開展工作,如承擔了《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中國歷史大辭典?民族卷》、《世紀之交世界民族問題背景下中國民族問題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史研究》、《滇西北保護與發展行動計畫》、《中外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研究比較》、《滇川藏結合部區域經濟協作與發展...
在人類四大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古兩河流域、古印度的文明都已沒落、消失或中斷,唯中華文明巋然挺立,不斷發展,歷久彌新,以完整形態延續至今。中華文明的生命力何在?中華文明在當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發展中,又有哪些獨特的價值?而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我們又該如何弘揚中華文明的光榮傳統?這一切,當...
現為大連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兼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客座教授、浙江工商大學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大連大學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等。研究方向為藝術人類學、飲食人類學、藝術考古學、北方遊牧民族文化。迄今已發表學求論文七十餘篇,合著出版《草原文化》等四部著作。代表...
3、古代北方民族文化的考古學研究 蒙古高原是古代北方民族的搖籃和征戰的舞台,春秋戰國至秦漢以降,匈奴、鮮卑等歷史上著名的北方民族在內蒙古陰山南北,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主持了崞縣窯子、東大井、七郎山等多處北狄-匈奴和鮮卑、突厥等北方民族墓葬的發掘,對諸多不同文化面貌的遺存給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