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村落形態研究》是2020年12月1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村落形態研究
- 作者:馬新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190541
《中國古代村落形態研究》是2020年12月1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新。
《中國古代村落形態研究》是2020年12月1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新。內容簡介《中國古代村落形態研究》對中國古代村落的產生、早期村落的形態、村落形態的演進規律、村落的外在空間結構等方面做了認真、系統的分析研究,...
《中國古代村落》是2015年1月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霞。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文化系列:中國古代村落》講述了古村落是原始人類種族開始群居而得以出現的。縱觀古村落的形成與發展就是一部完整的人類發展歷史。古村落最能體現其價值的就是古民居。以及所傳承下來的本區域內的傳統文化。這是人類...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鄉村社會史和秦漢史,是國內史學界最早進行古代鄉村社會史研究的學者之一,在兩漢鄉村社會史和中國古代鄉村社會史的理論建構、村落形態、鄉村經濟、鄉村宗族、鄉村文化等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一直居於國內該領域的前列;同時又運用社會史的研究方法對中國文明起源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對於聚落...
《古村探源:中國聚落文化與環境藝術》是2011年4月1日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重義。內容簡介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落後於形勢的發展,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一些古老落後的村落完好地藏在遠離城市的邊遠地區,沒有人過問它的存在價值,聽其自生自滅。一旦被看成是落後的東西,便沒有存在的價值,...
《作為社會結構表征的中國傳統聚落形態研究》是2021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傳統聚落研究關注的是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居住”問題。以人類活動為基礎的聚居生活方式的內在秩序規範著人的社會行為與生存空間,人的社會結構也物化為聚落形態得以表達。將聚落形態視為社會結構的表征,有利於以社會結構...
《中國村落史》是2021年8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彬彬。內容簡介 傳統中國是一個“鄉土社會”。在這樣一種文明結構中,星羅棋布生長於中華大地的傳統村落,是長久以來中國人基本的生產單位和社會組織,是孕育中華文化的基礎構成,也是在中國廣博的地域和漫長的歷史演進中,一種歷時悠久、具有文化代表性的...
中國鄉村聚落的單體形式分為三大類型:其一,自然物加工成的固定生活空間。這類聚落個體形式基本上沿襲了古俗,用挖掘窟穴的辦法修造居室,主要結構特點是利用地形、地勢、地物等自然條件,修成窯洞、地窖式住室。這類聚落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北、華北地區,在晉北、陝北尤為集中。其二,移動型生活空間。這是一種適應自然...
開平碉樓與村落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分布在15個鎮(街)。開平碉樓仍完好保存有1833座,造型各異,很少有樣式重複的。 [7] [12] [15] 開平碉樓,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
《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原為《論考》內小型論文,展現了宮崎對於中國聚落形態變遷的研究,現經整合,《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包含以下篇章:1. 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2. 中國上古的都市國家及其墓地——商邑何在;3. 戰國時期的都市;4. 中國村制的確立——古代帝國崩潰的一個側面;5. 魏晉十六國北朝華北的都市;6...
附錄3尋訪皖南古村落 序言 序言 當我收到汪欣的這本名為《傳統村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以徽州傳統村落為個案》的專著時,真為她感到高興。汪欣和我是同事,都就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但我和她的認識早於她到我們所工作的時間。最初她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而我當時作為國家非...
研究聚落形成、發展與其周圍特定環境的關係,分析區位因素、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歷史條件等對聚落形成發展和布局的影響。2.聚落分類研究 包括規模分類、形態分類和職能分類,通過對一國或一地區聚落地考察,擬定分類的依據、指標和方法,劃分出各種類型的聚落。聚落分類研究主要側重職能分類,其方法從定性到...
《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原為《論考》內小型論文,展現了宮崎對於中國聚落形態變遷的研究,現經整合,《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包含以下篇章:1. 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2. 中國上古的都市國家及其墓地——商邑何在;3. 戰國時期的都市;4. 中國村制的確立——古代帝國崩潰的一個側面;5. 魏晉十六國北朝華北的都市;6. ...
原始聚落遺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發掘,力求全面地揭露布局情況,復原當時社會生活全貌;古代城址的勘察,著重了解整體規劃,確定城垣範圍和城門位置,探尋主幹大道和重要建築遺蹟;對那些古今重合的城市,則充分利用文獻資料,根據現存的古建和可以肯定的舊街道等遺蹟,結合以重點鑽探、發掘,較好地復原古城的平面布局;清理大型...
其中東源曾氏宗祠是金溪古祠堂的精品,中議世第是金溪優秀的官廳建築。東源曾家的明清建築對研究古代建築思想理念具有重要意義,是研究我國古代、尤其是南方地區古代建築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建築精美度高。註:東源在村落格局和形態上,建築布局緊湊性高,整體形態幾何性高,空間序列的明晰性高,街巷空間豐富性適中,...
村落形態是典型的廣府民居梳式布局,村口門樓是單層鑊耳山牆建築,炮樓屋頂也是鑊耳牆,硬山頂蓋有素瓦,廣州市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2012年,鐘樓村被評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鐘樓村見證了漢民族南遷的歷史。廣州花都區資政大夫祠 花都資政大夫祠建築群是廣府祠堂建築,位於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三華村107國道旁,是...
黎族村落中普遍設有短腳式穀倉,狀似船型屋,這是古代遺留的乾闌房屋的演變形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黎族民居由乾闌式逐步演變為船型屋和金字形茅草屋。海南省東方市江邊鄉的黎族船型屋即反映了這一演進過程,同時顯示出黎族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黎族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傳統建築文化的典型表現形式,具有重要的研究...
走欄使得建築形態更加富有韻味,是室外活動的理想空間。歷史文化 石堰坪村 在古代,村落正中央有一口兩畝見方的古堰塘,外形似“硯”,“硯”的周圍全部用石頭堆砌,“硯”內常年流水不涸,如“墨”一般。“硯”池不遠處有兩株古松,形似筆鋒,周圍群山環抱,似硯前筆架。因堰與“硯”諧音,故村子得名石堰坪。...
三條通道貫穿上下,還有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的建築格局,這些古民居建築是寶貴的歷史文物,對研究中國的民居建築史具有重要的作用。2012年12月17日,爨底下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村落歷史 爨底下村,明代建村,清代沿襲明制。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村內祖先隨山西向...
2012年12月17日,控拜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歷史發展 控拜先民原先生活於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從事農耕生活,由於戰亂被迫南遷,後又西遷,到達貴州榕江,又因連年戰亂遷至今址 。唐天寶三年(744年),唐置羅恭縣於控拜地域,屬應州。宋代,控拜地域屬夔州...
半坡遺址是中國唯 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會遺址,也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距今歷史5600–6700年。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繼承老官台文化。半坡遺址的發掘,是我國首次對一個原始氏族聚落遺址進行大面積的揭露,並且確立了一個新的文化類型,學術上稱它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這為研究中國黃河流域...
皖南古民居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築形態,都以周易風水理論為指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嚮往與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村落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範,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
釣源村,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吉安市以西20千米,至興橋鎮北行可達,村域面積2平方千米。釣源始建於唐末,是歐陽修後裔及同宗的聚居地。釣源村為具有八卦造型特色的江右古村,村莊建築東西南北向,布局呈八卦圖形,宛如迷宮;主要景點有釣源歐陽氏總祠、明善祖祠、文章世家古...
2010年1月10日~4月9日,日本同志社大學客員研究員。2010年5月30~6月22日,希臘、埃及、敘利亞考察 2010年9月13日~2011年1月15日,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客座教授。科研項目 國家“七五”重點科研項目:《中國國家歷史地圖集》城市遺址與形態圖組的編繪;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歷史文化村落的比較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國祥認為:第一,興隆窪遺址是興隆窪文化的命名地,是中國全面發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對於我們認識原始社會的歷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第二,興隆窪遺址出土了非常奇特的居室葬俗,對研究遠古人類的埋葬習俗提供了一筆十分珍貴的資料;第三,興隆窪遺址出土中國早期的...
聚集到分散:淺析村出現前後的居住形態與聚落特徵》、《龍脊十三寨的村口研究》二文通過不同的視角分別對古代村落形態進行研究;《嶺南名園雁山園的研究與修復構想》、《長春園獅子林與蘇州獅子林》二文則對嶺南園林實例和清代皇家園林的寫仿案例進行了新的探討;張傑先生的論文通過文獻梳理,對中國古代堪輿術的歷史...
2019年6月6日,寨卜昌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公布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村落歷史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駐軍於今寨卜昌村,築壇占卜,獸骨隱現“昌”字,士氣大振。滅商後,武王搬師重駐此地,命名“卜昌”。明初,外來人口移居“卜昌”一帶,都...
鄭正強預言:“它最終的去路是寄身於圖書館、博物館或旅遊文化之中,保存在人們的記憶深處,成為永久的歷史文化積存。”他的話讓人傷感。建築文化 明王朝為了制止內患,鞏固邊陲和減輕駐防軍隊的糧餉負擔,實施屯田制後,官兵民眾,跑馬圈地,聚伍為營,聚族而居,立柵建寨,一個個屯堡村落在安順的山野林間出現。
中國古代“冬夏兩棲”的居住模式 城市形態研究中的古代地圖資料 基於社區再造的儀式空間研究 基於民間信仰的傳統聚落形態研究——以城郡型傳統商業聚落為例 “中國傳統村落”評選及分布探析 泉州傳統城市社區形態分析及其啟示 人口和耕地要素作用下中國傳統聚落規模的層級分布特點 技術方法 便捷現場踏...
羅家崗是繼武漢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大余灣之後,武漢轄區內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築藝術最精美的古村落,是一個具有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建築風貌型歷史古村落。羅家祠堂現存“一門五戶”建築群、羅家大宅、一品當朝等9處文物保護級別類建築,51處優秀歷史建築,規劃建議沿小漢口街、七星西街、七星前...
獲得了一些新的見解:《從現存圖文檔案看故宮毓慶宮內檐裝修》利用清代的營造檔案進行分析,揭示了故宮毓慶宮中“迷宮”式的室內格局的具體特徵,《聚集到分散:淺析村出現前後的居住形態與聚落特徵》、《龍脊十三寨的村口研究》二文通過不同的視角分別對古代村落形態進行研究,《嶺南名園雁山園的研究與修復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