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思想宗教:中國禪學

中國古代思想宗教:中國禪學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 杜永剛編著的《中國禪學》為叢書之一,介紹了中國禪學的有關內容。 《中國禪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思想宗教:中國禪學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33頁
  • ISBN:9787546341552
  • 作者:杜永剛 金開誠
  •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在漫長的中國禪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禪的正式出現是道生禪學,慧能禪學標誌著中國 禪的真正形成,而中國禪義理體系和踐履規範之完善是圭峰禪學和百丈禪學。
杜永剛編著的《中國禪學》為“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系列之一,以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中國禪學的有關內容。

圖書目錄

一、禪、禪定及禪宗
二、中國禪學的傳承體系
三、中國禪學的特點及影響

文摘

(三)四祖道信與五祖弘忍的“東山法門”
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禪宗初創於道信,基本完成於弘忍。道信是三祖僧粲的弟子。道信傳法給弘忍。他們形成了從初祖到三祖相對獨立的派別,即“東山法門”。
道信(580—651年),複姓司馬,7歲出家。他曾經向三祖僧粲學習佛法十年。在唐武德甲申年間,在蘄州黃梅的雙峰山(即破頭山,今湖北黃梅縣西北約10千米)弘法。據普濟《五燈會元》記載,唐太宗曾四次詔請他前往京師,道信有三次都以患病推辭。第四次,太宗對使臣說:“如果再不來,就把他的頭取來。”使臣對道信傳達了太宗的旨意,道信仍然不肯奉旨離山,“乃引頸就刃,神色儼然”。使臣只得回去復旨。太宗聽說後,對道信更加仰慕,賞賜豐厚,不再逼迫道信離山。
弘忍的再傳弟子淨覺撰寫的《楞伽師資記》中講到道信的禪學時說,道信撰寫過《菩薩戒法》和《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道信依據《文殊說般若經》,修行“一行三昧”,提出“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的二心論——淨心與染心。“二心論”,由道信開創,成為東山法門的禪學特色。
《文殊說般若經》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強調長坐不臥的修行方式。道信注重坐禪,他要求弟子“努力勤坐”。道信進一步對參學者強調,“莫讀經,莫共人語”。他認為到功夫成熟的時候,自然能對佛法有深入的體晤。有記載稱道信“攝心無寐,脅不至席者六十年”。
《楞伽師資記》把“安心”定為東山法門的禪學的中心思想。但是,東山法門的“安心”與達摩的“安心”有所不同,東山法門是“安理心”。淨覺釋“理”時說:“心能平等名之為理,理照能明名之為心,心理平等名之為佛心。”道信曾經說過:“……獨一清靜,究竟處心自明淨。或可諦看,心即得明淨。”他認為,如果真能心如明鏡之後,可能一年,可能三年五年,有的需要老師的點撥,有的不需要,就能解悟佛法。
禪法本是應機的,無法教授。如果自己覺得有所領悟,就秘密向師長表達自己的心得與見地,請求印證。這種傳法的方式是在師徒兩人之間秘密進行的,不落於文字表面。這就是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弘忍的禪學也是通過這種方法從道信那裡傳來的。
禪宗雖然不立文字,但也有“藉教悟宗”的主張,就是不與經教相違背。不立文字,是讓參學的人忘言忘念,領悟佛法的真意。達摩、慧可、僧粲是以四卷本的《楞伽經》創立禪學體系的,而道信、弘忍以後的禪學,又增進了《金剛般若經》《大乘起信論》的思想。
弘忍(602—675年),俗姓周,潯陽(今江西九江)人,也有說他是蘄州黃梅(今湖北黃梅)人。關於弘忍7歲奉事道信出家的事,《宋高僧傳·弘忍傳》有這樣的記載:道信去黃梅縣,路上遇到一個少年,“骨相奇秀,異乎常童”。道信問他:“子何姓?”少年回答說:“性即有,不是常性。”道信文說:“是何姓?”少年回答說:“是佛性。”道信問道:“你難道沒有姓嗎?”少年回答說:“姓空故。”少年的意思是,我並非沒有姓,只是這個“姓”本質上是空的。道信見這個少年稟賦異常,預見到他對佛法的傳承將會有所作為,就找到他的父母,請求允許他出家。少年的父母也頗為開明,“以宿緣故,殊無難色”。這樣,道信就給少年取法名弘忍。
道信的弟子弘忍三十年不離左右。弘忍在道信的門下,勤於勞作,供養一同參學的“法侶”生活。他性情木訥沉厚,“常勤作役,以體下人”。“晝則混跡驅給,夜便坐攝至曉”,即白天與僧眾一起勞作,晚上攝心靜坐至天明。
他堅持執行道信“努力勤坐”“莫讀經,莫共人語”的教誨。由於他修行精深,平時雖不常看各種經論,但只要聽人讀誦,就能領會其中的深意,“未視諸經論,聞皆心契”。
得到道信的傳法袈裟後,弘忍在馮茂山(今湖北黃梅縣北約10千米)弘法。除《楞伽經》外,他又發揮《金剛般若經》的意旨,聽講者超過700人。馮茂山在雙峰山之東,所以也稱東山,當時人們稱弘忍為東山法師。道信與弘忍的禪學由此被稱為“東山法門”。
因為弘忍的禪法是對道信禪法的發揚,道信倡導的“一行三昧”成為東山法門的根本。
弘忍的門下弟子,根據弘忍傳法所論,集錄了《最上乘論》,他的禪學思想,強調“守本真心”,他認為,“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人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
弘忍認為,眾生與佛雖然真性無二,但眾生由於迷於真性,喪失了本有的真心,因而沉淪生死,不得解脫。如果能悟達法性,自識本心,從而守本真心,妄念不生,就能與佛平等無二。弘忍把識心悟性提到極重要的地位,並且在《最上乘論》中有“漸修頓悟”的傾向,這在禪宗發展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此後,迷與悟,頓與漸,與禪宗結下了不解之緣,並成為禪宗南北分歧的核心問題之一。
“東山法門”不再像從前那樣行頭陀戒行,而是有了嚴格的戒律;不是遊行於村落,居無定所,而是已經形成了農禪並作,經濟上自給自足的比較穩定的僧團,奠定了禪宗生產和生活的基本方式,開創了中國禪宗特有的宗風。
P52-59

序言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融合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的歷史沉積。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本民族的文化。我們只有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意識。文化是維繫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個民族的存在依賴文化,文化的解體就是一個民族的消亡。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廣大民眾對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願望日益迫切。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繼承並傳播給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是我們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套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書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也堅信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早日實現偉大復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