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包含了中國從先秦至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典籍中關於對外貿易的看法和主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
  • 性質:思想
  • 時間:中國古代
  • 地點:中國
  • 性質社會:中國古代封建社會
簡介,先秦,歷史時期,秦漢唐宋,明清,明代對外貿易思想,西漢對外貿易研究,

簡介

從先秦至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典籍中關於對外貿易的看法和主張。古代對外貿易在先秦時期主要指諸侯國間的貿易;秦統一中國以後,指對中國境外的陸路與海上貿易,以及境內各民族(如漢與匈奴)間的貿易。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由於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對外貿易在社會產品中所占的份額很小,人們一般對外貿很不重視。特別在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以後,中國已成為泱泱大國,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於周圍國家,自然容易產生中國“百產豐盈,無物不有”的優越感,把對外貿易看成無足輕重之事。誠然,在封建時代商品貨幣經濟比較發達的王朝,也有一些思想家主張開放對外貿易,但多強調由官府控制,直到封建社會的後期,才有人主張開放海禁,允許民間進行海上貿易。

先秦

春秋戰國時期,五霸七雄逐鹿中原,謀求統一中國。這時期的思想家們往往從富國強兵圖霸爭雄的戰略目標來考察外貿問題,《管子》作者便是主要的代表。《管子》把對外貿易看作行“輕重之術”的一種手段,主張利用齊國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在國家的控制下開放對外貿易。如《輕重乙》篇提倡用優惠的條件招徠客商,要“為諸侯之商賈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養”,即為外商興建館舍,提供免費用膳,供應飼料,專人服務等優惠條件。如此可使“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管子》認為外貿商品的價格須由國家控制,只有因物制宜,區別對待,才能利用它為封建國家服務。對諸侯國來說,齊國具有獨占性的商品,如“渠展之鹽”必須以獨占價格出售,以謀取巨利(《輕重甲》);本國不能獨占的商品,則隨諸侯國間的市場價格而高下,“天下高則高,天下下則下”(《地數》);有時為了鼓勵進口,則實行“天下下我高”(《輕重乙》)的價格政策。總之,要隨機應變,以“來天下之財”(《輕重甲》)。《管子》不僅利用本國的資源從事對外貿易,還主張利用別國的資源進行轉口貿易。當時,東萊地處海濱,盛產魚鹽,但中間隔著強大的齊國,無法與中原諸侯國進行貿易,因而齊國能假手其間。《海王》篇記載:“因人之山海假之,名(命)有海之國售鹽於吾國,釜五十吾受,而官出之以百。”這是指對東萊食鹽的轉口貿易而言,鹽的進銷差價如此之大,齊國自然樂於以此謀利了。

歷史時期

秦漢唐宋

在中國封建地主經濟制的鼎盛時期,漢、唐的一些思想家往往想通過對外貿易以制伏異國,或以國內豐余的商品換取國外的奇珍異物來滿足封建統治者奢華生活的需求。漢代桑弘羊說:“汝,漢之金,纖微之貢,所以誘外國而釣胡、羌之寶也。夫中國一端之縵,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損敵國之用。是以騾驢馲駝,銜尾入塞,驒騱騵馬,盡為我畜,鼲鼦狐貉,采旃文罽,充於內府,而璧玉珊瑚琉璃,鹹為國之寶。是則外國之物內流,而利不外泄也。異物內流則國用饒,利不外泄則民用給矣”(《鹽鐵論·力耕》)。的韓愈(768~824)也認為開展對外貿易,能使“外國之貨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於中國,不可勝用”(《昌黎先生全集·送鄭尚書序》)。漢、唐思想家的對外貿易觀點,同西方重商主義者迥然不同,開展外貿不是為了追求黃金和增殖貨幣,而是為了使用價值的滿足,這反映了封建社會對外貿易的目的和要求。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
在中國封建地主經濟制轉入後期以後,北宋沈括(1031~1095)從封建國家經濟角度結合生產、專賣制、貨幣流通等來考察對外貿易問題,他從對外貿易關係來分析當時的銅錢外流問題,對此,他反對當時有人建議在河北實行鹽專賣的辦法,因為河北是與北方遼國接壤的地區,鹽專賣使鹽價提高,而境內外鹽價的顯著差異,必然會造成“鹽重則外鹽日至,而中國之錢日北”的結果。他還指出,京師百官饔餼所需的大量牛羊,皆系私商用銅錢從塞外購來,因而不在京師附近發展畜牧業,看來省去了“芻牧之勞”,實則是“驅之私易”,而使大量銅錢流到塞外去了。另一方面,對於物產匱乏的西北邊境地區,他則主張將湟、洮、岷三州積壓的多餘鐵錢,利用商人外泄於羌人,以換回百姓需要的羊、馬。

明清

明清時期,一方面,由於國內商品貨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促進了中國同東西洋貿易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明代有日本海盜經常騷擾沿海居民,清初有東南沿海鄭成功反清勢力的存在,因而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是閉關自守還是開放海禁,是由官府壟斷還是允許民間經營,就日益成為人們注目的問題。明代的丘濬反對閉關自守,主張進行海外貿易。他依據的理由是:①中國的商品固然能自足自用,但外國卻需要中國的商品,因而海上走私不斷,如繩之以法,不惟無益,反而有害,不如開海禁進行對外貿易。②日本海盜雖“累為沿海之患”,但暹羅、爪哇等國卻同中國友好通商,只要禁止同日本貿易,開海禁不致招惹邊患。③如讓民間從事海上貿易,官府徵稅,對國家財政收入亦有所補益。清代的藍鼎元也極力反對封關禁海。他生長於福建,熟悉東南沿海的貿易情況。雍正二年(1724),他寫了《論南洋事宜書》,針對清政府頒布禁海詔令所持的理由(如怕賣船與番,運米接濟異域,被海盜劫掠等),均根據事實,逐條加以駁斥,並痛言海禁之弊,指出“百貨不通、生民日蹙”,“沿海居民蕭索岑寂窮困無聊之狀,皆因洋禁”。因此,他主張開放海禁,官府不加干預,讓人民自由經營對外貿易。藍鼎元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論證開展對外貿易的好處的。他認為外貿可以增加國家的財富,繁榮沿海地區經濟,有助於解決就業問題。到鴉片戰爭前後,魏源主張對外貿易應由國內外私商自由進行,甚至贊成派軍艦為私商護航,而且首次對貿易差額進行分析,這在當時的中國都是新穎的見解。

明代對外貿易思想

明代對外貿易思想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發展到明代發生了質的變化,有了新的時代內容.明以前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是封建專制國家的對外貿易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是朝貢貿易思想.明以後伴隨著私人海外貿易崛起,一種反映民間私人商業資本對外擴張、代表商人利益的對外貿易思想——貿易開放思想更多

西漢對外貿易研究

我國古代正式的對外貿易發軔於西漢時期,西漢推行的開放恢宏的對外政策拉開了古代對外經濟交流的序幕,從此中國古代進入對外貿易的嶄新時代。本文擬從先秦 至西漢我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的演進、西漢對外貿易形式和對外貿易機構三方面對西漢對外貿易進行探討和研究。 本文首先著力於探究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的演進,並以此為鋪墊而展開。我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可謂源遠流長,先秦已孕育了對外貿易思想的萌芽。從畿服思想、 華夷觀到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無不含有對外貿易思想的因素,這些都奠定了西漢對外貿易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成為古代對外經濟思想史發展長河的“星宿海”。 隨著較大規模對外貿易實踐的開展,西漢時期古代對外貿易思想在先秦經濟思想的基礎上已呈現諸家競輝、並陳共進的局面。自由貿易思想和國家干預思想爭立,西 漢宣、元之際已經成為中國古代對外經濟思想的濫觴。筆者認為西漢時期所形成的對外貿易思想是對先秦經濟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西漢對古代經濟發展的主要貢獻就 是對外經濟思想的初步形成。所以本文用相當篇幅對西漢對外貿易思想的淵源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考述。秦王朝結束了戰國時期的紛亂割據局面,一統華夏,但是秦朝 國祚短促,在對外經濟方面少有作為。“漢興,接秦之弊。”社會經濟亟需恢復,為儘快恢復業已凋敝的社會經濟,在全國政治統一的大背景之下,漢初遂興黃老之 治,經濟上“開關梁,弛山澤之禁”。這就為商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隨著社會經濟的漸趨恢復,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整體國民經濟體系在西漢時代也逐漸孕育成 型,從而為打破商業上的地區壟斷和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以及對外貿易提供了前提。對外經濟在某種意義上是國內經濟的延續,西漢國內經濟的發展必然帶動我國古 代對外經濟貿易思想及實踐的發展。 西漢處於古代對外貿易的初始階段,對外貿易形式簡單,相關的管理機構尚屬初創。對外貿易主要以陸路為主——西北絲路、西南蜀-身毒之路、北方草原絲路,附 之以海路貿易——與朝鮮半島的貿易、南方海上絲路等。所以本文主要選取陸路貿易形式。西漢的對外貿易機構主要是關涉機構。這主要由當時對外貿易規模和經濟 的附屬地位決定的。在古代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春秋戰國時期重農抑商思想已初步形成。西漢時期,重農抑商已得到進一步的確立和鞏固,且形成了重農抑商的經濟 思想附屬於政治的傳統格局。所以,對外貿易的管理主要是一些常設的相關政治機構的主要執掌。 總之,儘管肇始於西漢時期的古代對外貿易與其後代相比不能同日而語,但其有關對外貿易的思想理論和實踐成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發展的嚆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