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

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

《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是由王震中編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
  • 作者:王震中
  • ISBN:9787516121580
  • 頁數:528
  • 定價:90.00元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4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內容簡介: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然而輝煌燦爛的中國文明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經歷了什麼樣的歷程產生形成的?許多學術界前輩、國學大師都曾探討過這一問題。《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作者採取多學科交叉結合的研究方法,廣泛運用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的理論,系統整理、分析考古學發現材料,對傳世典籍的種種古史傳說試做整合解釋,提出了一系列富於新意的理論觀點,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古史研究體系。這部力作是對作者近年來提出的“文明和國家起源路徑的聚落三形態演進”說,進入國家社會之後所經過的“邦國—王國—帝國”說,以及“夏商周三代為複合制國家結構”說這些學術體系的系統展示和進一步深化、完善。

作品目錄


上編 從村落到都邑邦國
導論 國家起源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
一 國家概念與定義
二 古代國家形成的標誌
三 “三次社會大分工理論”與中國歷史實際
四 “軍事民主制”、“部落聯盟”說之得失
五 酋邦理論的貢獻與局限
六 社會分層理論的貢獻與不足
七 文明與國家起源途徑的“聚落三形態演進”說
八 “邦國一王國一帝國”說
九 餘論
第一章 平等的農耕聚落社會
新石器時代早期:農業的起源與農耕聚落的出現
1.洞穴、貝丘聚落遺址
2.河谷、盆地、丘陵、平原的農耕聚落遺址
二 新石器時代中期平等的農耕聚落社會
1.新石器時代中期聚落的環境、生產和精神文化生活
2.新石器時代中期聚落的社會組織結構
三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農耕聚落的平等與內聚
1.聚落內的社會結構:家庭一家族一氏族
2.聚落內的生產、分配與消費關係
第二章 不平等的中心聚落與原始宗邑和酋邦社會
一 雛形階段的中心聚落與社會初步不平等
1.仰韶文化廟底溝時期雛形階段的中心聚落
2.崧澤文化東山村遺址的社會複雜化與中心聚落形態
3.劉林墓地的家族一宗族組織結構
二 中心聚落形態時期諸種社會現象
1.凌家灘聚落內的不平等與宗教神權現象
2.大汶口文化聚落的不平等與家族一宗族結構
3.陵陽河、大朱家村遺址中的“□”、“□”等圖像文字
三 中心聚落時期的殿堂與家族分間房屋
1.大地灣遺址F901殿堂式建築
2.大河村、黃楝樹等遺址中的家庭和家族建築物組合結構
四 蒙城尉遲寺環壕聚落的社會形態
1.尉遲寺遺址排房與墓葬年代關係芻議
2.尉遲寺聚落的組織結構與社會類型
3.尉遲寺嬰兒瓮棺上刻畫“□”、“□”圖像文字的社會機制
五 中心聚落時期的城邑:澧縣城頭山與鄭州西山
1.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時期的城頭山城邑
2.大溪一屈家嶺文化時期澧陽平原的中心聚落與聚落分布
3.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鄭州西山城邑及其聚落群
六 中心聚落時期的原始宗教聖地——神廟和大型祭壇
1.紅山文化中的女神廟與積石冢
2.紅山文化中的社壇和天壇
七 中心聚落、原始宗邑和酋邦社會的一般特徵
1.“宗邑”與“原始宗邑”及其與中心聚落和酋邦的關係
2.中心聚落、原始宗邑與酋邦社會的一般特徵
第三章 階級產生的三種途徑
一 階級產生的廣泛基礎與主要途徑——父權家族
二 由戰俘轉化而來的奴隸階級
三 由社會職務而產生的統治階級
第四章 史前權力系統的演進
一 權力的空間性與宗教的社會性
1.仰韶早期的權力特徵
2.仰韶早期的圖騰崇拜對聚落空間的突破
3.圖騰的轉型與神權的拓展
4.紅山文化中神權對聚落空間的突破
二 戰爭對史前權力生長的促進
1.史前戰爭的考古學證據
2.史前戰爭的文獻證據
3.戰爭對內、外關係的改變:征服與奴隸
4.戰爭與軍功貴族和軍事首領的產生
三 權力的集中性與社會職能
1.社會職能與職官的起源
2.族權的分級與集中
3.“最高酋長一邦君~王權”三者的聯繫與區別
第五章 中國早期國家——龍山時代的都邑邦國
一 龍山時代的都城與國家
1.城邑的湧現
2.國家形成的標誌與都邑邦國的特徵
二 陶寺都邑與邦國:個案研究之一
1.陶寺的城邑和宮殿及其諸文明現象
2.陶寺墓地金字塔式的等級結構和階級關係
3.陶寺的天文建築與龍山時代的曆法水平
4.陶寺的聚落群與都鄙聚落結構
5.陶寺都邑與唐堯關係的研究
三 古城寨都邑與邦國:個案研究之二
1.版築城牆與大型宮殿建築及其他文明現象
2.古城寨的聚落群與國野結構
四 餘杭莫角山都邑邦國與良渚文明特色:個案研究之三
1.餘杭莫角山都邑
2.良渚文化中的階級分化
3.良渚聚落群與都鄙聚落的等級和形態
4.良渚文明的特色
第六章 從部族國家到民族的國家與華夏民族的形成
一 民族和部族的概念與華夏民族的自覺意識
1.民族與部族的概念、定義和關係
2.“華夏”、“諸夏”:民族稱謂與民族自覺
3.“華夏”合稱的緣起
4.夏王朝與華夏民族的形成
二 五帝時代的部族國家與族邦聯盟
1.五帝傳說的時代劃分
2.顓項堯舜禹時期的族邦聯盟與向華夏民族的邁進
下編 從邦國到王國和王朝國家
第七章 夏族的興起與夏文化的探索
一 夏族的興起
二 夏文化的探索
1.夏文化探索的回顧
2.夏文化定義的困惑與重新定義
3.夏文化分期
三 作為王都的二里頭遺址
1.二里頭的宮城與宮殿
2.二里頭遺址的青銅器
3.二里頭遺址的玉器
4.二里頭遺址的龍形器
第八章 夏代的國家與王權
一 夏王朝的國家機器與王權
1.夏禹王權的萌芽與過渡性時代特徵
2.夏王朝的國家機器與華夏民族諸部族的參與
二 夏代複合制國家結構與王權
1.夏王朝中的王國與邦國及其複合制國家結構
2.夏代的王權與多元一體的正統地位
第九章 先商邦國的起源
一 商族的起源與遷徙
1.商族的起源
2.先商時期的遷徙
二 先商早期國家——邦國的出現
1.先商時期的中心聚落形態階段
2.王亥時期向邦國的過渡
3.從上甲微開始的先商邦國形態——早期國家
第十章 商代的國家與王權
一 商王朝的建立
1.征伐與王權——成湯時期的征戰與商滅夏
2.商的“天命王權”與商王統治的正當性
二 商王朝“複合制”國家結構
1.商代“內服”、“外服”制與“複合制國家結構”
2.在朝為官的“外服”之邦君和貴族
三 商代的王權及其統治方式
1.商王是“內、外服”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外服”侯伯等屬邦有向商王貢納的義務
3.商王對“內、外服”軍事力量的支配
4.商代國家結構所決定的商王統治方式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