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村遺址

東山村遺址

東山村遺址位於蘇州張家港市金港鎮南沙東山村香山東側的斜坡上,西距香山500米,北距長江2.5公里。東南距市區18公里,北距長江約2公里。遺址坐落於香山東側的斜坡上,張家港運河從東側流過。遺址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2008年8月至11月和2009年3月至11月,南京博物院等單位對其進行了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1989年3月發現,古遺址呈斜坡狀,平均高出農田4米。根據最新的勘查和鑽探,遺址平面近圓形,直徑約500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1989至1991年,蘇州博物館和張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三次發掘。2008至2009年省考古所和張家港博物館又兩次發掘。發現史前墓葬31座,房址11座,是一處馬家浜和崧澤文化類型的新石器時代大型村落遺址。發掘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主要揭露出一處崧澤文化時期的聚落,包括房址和墓地。東山村遺址崧澤文化早中期高等級顯貴墓群的發現,以及與小型墓埋葬區域的嚴格分離,將改變學術界以往對崧澤文化時期尤其是崧澤文化早中期社會文明化進程的認識。2009年入選中國社科院公布的“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山村遺址
  • 所在地區: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
  • 時代:新石器時代
  • 批次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文號:國發【2013】13號
  • 編號:7-0142-1-142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面積:20萬平方米
  • 地理位置:蘇州張家港市金港鎮東山村香山東
發掘歷史,文物遺存,遺址的東南部,遺址的中部,遺址的西部,遺址價值,遺址保護,

發掘歷史

1989年3月,因村鎮建設,在基建中發現紅燒土塊、陶片等大量古文化遺存。經蘇州博物館、張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於1989、1990年兩次搶救性發掘和試掘,發現原始房址七座,出土文物104件。還有稻穀,灰坑,骨等遺蹟遺存。
東山村遺址由於所處地勢較高,近幾年來,小區開發日益高漲,周圍民居林立,已經對遺址構成了嚴重威脅。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張家港市文廣局、張家港博物館等單位聯合參加,分別於2008年7月至11月和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前後兩次對東山村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通過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主要揭示出一處崧澤文化時期的聚落,包括房址和墓地,尤其是首次揭露了崧澤文化早中期高等級大墓。另外,發現10多座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墓葬,並在馬家浜文化層中漂洗出較多的碳化稻米、瓜子、果核、獸骨等動植物遺存。
古遺址呈斜坡狀,平均高出農田4米。根據最新的勘查和鑽探,遺址平面近圓形,直徑約500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1989至1991年,蘇州博物館和張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三次發掘。2008至2009年省考古所和張家港博物館又兩次發掘。發現史前墓葬31座,房址11座,是一處馬家浜和崧澤文化類型的新石器時代大型村落遺址。

文物遺存

通過對遺址現狀的仔細勘查和鑽探,遺址的整體平面近圓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500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遺址的中心區域位於遺址的中部偏北,現存面積約2.5萬平方米。
東山村遺址

遺址的東南部

在遺址的東南部,發現馬家浜文化墓葬6座,崧澤文化墓葬23座。發掘顯示,該地區為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時期的墓葬區。而且在崧澤文化時期,主要是埋葬小型墓葬。墓葬數量較為集中,年代跨度較長。從馬家浜文化晚期一直到崧澤文化晚期,不曾間斷。為研究馬家浜文化晚期向崧澤文化早期如果過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

遺址的中部

在遺址的中部,發現了崧澤文化早期的大型房址。從而找到了該遺址的居住區,進一步完善了東山村遺址的聚落結構。F1房址有大面積的紅燒土倒塌堆積。房址平面呈長方形,接近正南北方向,南北長14.7、東西寬5.75米 ,面積約85平方米。房址系木骨泥牆,紅燒土堆積下還清理出一堆日常使用的器物。如此巨大的房址應該不是一般平民所居住,很可能是聚落中的顯貴者所擁有。
東山村遺址

遺址的西部

在遺址的西部,揭露了一批馬家浜文化晚期和崧澤文化時期的墓葬。尤其是崧澤文化時期高等級顯貴墓群的發現,不僅是崧澤文化中的首次揭露,而且墓葬的規格和隨葬品的數量較以往的發現有了很大的突破,使東山村遺址像一顆耀眼璀璨的明珠高掛在長江下游的上空,讓同時期的遺址只能舉首仰望。 M89墓葬概況 M89,方向330度,墓口長2.68米、寬1~1.1米、深0.4米。出土陶鼎、陶豆、陶鬹、陶罐、陶盤、石錛、玉環、玉管、玉飾件等隨葬器物共34件,其中陶器28件、石器3件、玉器3件。人骨保存較差,已朽腐。 M90是迄今發現的崧澤文化墓葬中規模最大的兩座之一。M90,方向340度,墓口長3.05米、寬1.7~1.8米、深0.4米。 M90墓葬概況 M90內隨葬品的數量是迄今發現的崧澤文化墓葬內最多的一座,共有出土陶鼎、陶豆、陶罐、陶壺、陶盤、陶缸、石錛、石鉞、石錐、玉鐲、玉璜、玉玦、玉耳璫、玉管、玉飾件等隨葬器物共56件,其中陶器26件、石器11件、玉器19件。 M90齣土的玉器數量是迄今發現的崧澤文化墓葬中最多的一座,至少有19件(由於隨葬器物未起取,不排除還有玉器疊壓在一些器物下)。M90齣土的一件石錐(質地為鐵礦石)、一件礪石、一堆石英砂等器物,可能是一套制玉工具。表明墓主人生前握有生產玉器的大權,其身份和地位非常顯赫。該套制玉工具為深入了解和研究當時的制玉生產及工藝流程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92墓葬概況 M92,墓口長3.3米、寬1.26米、深1.6米。出土有陶鼎、陶豆、陶鬹、陶罐、陶缸、陶簋、陶背壺、石錛、石鉞、玉鐲、玉璜、玉串飾等隨葬器物共43件,其中陶器25件、石器8件、玉器10件。 M93墓葬概況 M93,方向335度,墓口長2.8米、寬1.6~1.65米、深0.4米。出土陶鼎、陶豆、陶鬹、陶罐、陶盤、陶缸、玉鐲、玉璜、玉環、玉飾件等共35件,其中陶器23件、玉器12件。
東山村遺址東山村遺址
兩次發掘地點均在遺址的中心區域,共布10米×10米的探方16個,加後期的擴方,發掘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發掘區域自東向西分別編為Ⅰ區、Ⅱ區、Ⅲ區。經過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主要揭示了一處崧澤文化時期的聚落,包括有房址和墓地,尤其是首次在長江下游地區揭露崧澤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級大墓,以及發現了10多座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墓葬。另外,在馬家浜文化層堆積中漂洗出較多的炭化稻米、瓜子、果核等植物遺存,以及較多的動物骨骼標本。
東山村遺址
發掘顯示,東山村遺址的文化層堆積總體上西高東低,堆積分布不均勻,文化層堆積往東漸厚。目前多數探方停留在崧澤文化或馬家浜文化墓葬層面,僅Ⅰ區T2006和T1905兩個探方發掘至生土,尤其以T2006的文化層堆積比較完整,從上到下依次有現代表土層、清代文化層、六朝—唐宋文化層、馬橋文化層、崧澤文化層、馬家浜文化層,生土面距地表約4.15米。文化層堆積主要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時期。

遺址價值

1.1990年6月全國東南濱海地區古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張家港市舉行,與會考古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和研究論證,認為東山村遺址是太湖流域、長江下游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標本的年代最早距今約8000年。
2.古學文化在此交流、碰撞,為深入研究環太湖流域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提供了新資料。
M97內出土的繩紋尖底器(瓶),在長江下游地區未見源頭,明顯具有北方尖底瓶的風格,為探討黃河中游與長江下游的文化傳播與交流提供了實物資料。
東山村遺址崧澤文化早中期大墓出土的部分陶器和玉器與皖江平原和寧鎮地區的史前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史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資料。
3.首次在長江下游地區發現崧澤文化早中期高等級大墓,填補了崧澤文化時期沒有高等級大墓的空白,為良渚文化高度發達的文明找到了源頭。
4.崧澤文化早中期大墓與小墓的分區埋葬以及大房址的出現,證明至少在距今5800年前後,當時社會已有明顯的貧富分化,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分層。這為研究長江下游社會文明化進程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對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遺址保護

1995年,東山村遺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東山村遺址入選中國社科院“考古學論壇——2009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被國家文物局“2009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