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甘肅省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甘肅省委員會

現任中國共產黨甘肅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有林鐸唐仁健孫偉李榮燦馬廷禮劉昌林胡焯宋亮周學文李元平陳青王嘉毅蒲永能13位同志。

其中省委書記為林鐸同志,省委副書記為唐仁健孫偉同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共產黨甘肅省委員會
  • 簡稱: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委
  • 機構性質:中國共產黨機關
  • 機構建制:正部級
  • 辦公地點:甘肅省蘭州市
  • 書記林鐸
  • 副書記唐仁健孫偉
  • 秘書長王嘉毅
領導成員,書記,副書記,其他常委,歷屆書記,第十三屆,第十二屆,第十一屆,第十屆,第九屆,第八屆,機構介紹,委員會簡介,新中國成立前,新中國成立後,歷屆領導,

領導成員

書記

林鐸:中共中央委員、甘肅省委書記,甘肅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甘肅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副書記

唐仁健:中共中央委員、甘肅省委副書記,甘肅省人民政府省長、黨組書記;
孫偉:中共甘肅省委副書記、甘肅省委黨校校長。

其他常委

李榮燦:中共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蘭州新區工作委員會第一書記,蘭州警備區黨委第一書記;
馬廷禮: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甘肅省委常委、甘肅省委統戰部部長;
劉昌林:中共中央紀委委員,甘肅省委常委、甘肅省紀委書記甘肅省監察委員會主任;
胡焯:中共甘肅省委常委、甘肅省委政法委書記;
宋亮:中共甘肅省委常委,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副書記,甘肅行政學院院長;
周學文:中共甘肅省委常委,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
李元平:中共甘肅省委常委、甘肅省委組織部部長;
陳青: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甘肅省委常委、甘肅省委宣傳部部長;
王嘉毅:中共甘肅省委常委、甘肅省委秘書長
蒲永能:中共甘肅省委常委,甘肅省軍區政委。

歷屆書記

第十三屆

2017年5月26日,中國共產黨甘肅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林鐸為甘肅省委書記,唐仁健孫偉為省委副書記,當選為省委常委的還有李榮燦劉昌林梁言順馬世忠黃強宋亮陳青(女)、王嘉毅

第十二屆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林鐸同志任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同志不再擔任甘肅省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唐仁健同志任甘肅省委委員、常委、副書記。
2012年4月28日,中國共產黨甘肅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王三運為甘肅省委書記,劉偉平歐陽堅(白族)為省委副書記,當選為省委常委的還有劉永富羅笑虎連輯吳德剛澤巴足(藏族)、鹹輝(女,回族)、張曉蘭(女)、虞海燕李建華傅傳玉

第十一屆

2011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決定:王三運任甘肅省委委員、常委、書記,陸浩不再擔任甘肅省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
2007年4月28日,中國共產黨甘肅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陸浩為甘肅省委書記,徐守盛劉偉平為省委副書記,當選為省委常委的還有陳寶生蔣文蘭(女)、勵小捷侯長安劉巨魁楊志明馮健身羅笑虎劉立軍姜信治

第十屆

2006年7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陸浩同志任甘肅省委書記,蘇榮同志不再擔任甘肅省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另有任用。
2003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蘇榮同志任甘肅省委委員、常委、書記,不再擔任青海省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宋照肅同志不再擔任甘肅省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另有任用。
2002年4月22日,中國共產黨甘肅省第十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宋照肅為甘肅省委書記,陸浩仲兆隆韓忠信馬西林陳學亨為省委副書記,當選為省委常委的還有王軍洪毅徐守盛洛桑靈智多傑(藏族)、陳寶生黃亦純(女)。

第九屆

2001年1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宋照肅同志任甘肅省委書記;孫英同志不再擔任甘肅省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另有任用。
1998年11月30日,中國共產黨甘肅省第九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孫英為甘肅省委書記,宋照肅陸浩仲兆隆同志任甘肅省委副書記。

第八屆

1998年4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孫英同志任甘肅省委書記;閻海旺同志不再擔任甘肅省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另有任用。

機構介紹

中國共產黨甘肅省委員會簡稱中共甘肅省委或甘肅省委,是中國共產黨甘肅省地方組織的領導機構。辦公地點位於蘭州市

委員會簡介

新中國成立前

大革命時期,甘肅就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1932年3月,正寧縣四村塬周圍72個村相繼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建立了我省第一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成立了中共甘寧青特委。1933年3月,建立中共陝甘邊特委。不久,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於1934年11月在華池縣荔原堡誕生。接著華池、慶北(1936年與華池縣合併)兩縣也成立了蘇維埃政府。紅軍長征進軍甘肅,突破天險臘子口,進入宕昌縣境,通過渭河封鎖線,召開哈達鋪、榜羅會議,一、二、四方面軍三大紅軍主力在會寧縣勝利會師,進一步促進了陝甘的革命活動。1935年11月,根據中華工農民主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決定,陝甘邊區根據地劃為陝甘省。1936年7月,改陝甘省為陝甘寧省,駐地遷往甘肅曲子,轄區在甘肅境內的有華池、環縣、曲子、固北、赤慶、定環等縣。1937年1月,中共關中特委派代表與國民黨代表談判,將正寧、寧縣“一分為二”,國民黨在其白區設兩個縣,共產黨在紅區設新寧、新正縣,隸屬關中分區。同年,陝甘寧省劃分為三邊分區和慶環分區。慶環專署轄華池、曲子、固北(後併入環縣)、赤慶(後併入華池)、環縣、定環(後分別併入環縣和定邊)6縣,另在原統戰區設陝甘寧邊區隴東辦事處,領導慶陽、合水、鎮原、寧縣的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3月,慶陽、合水、鎮原3縣正式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同年4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建立隴東分區,在慶陽設立隴東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華池、環縣、曲子、慶陽、合水、鎮原6縣。1949年6月,寧縣、正寧兩縣劃歸隴東分區管轄。

新中國成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始了我國行政制度的新階段。在摧毀舊政權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總結了革命根據地行政建設的經驗,結合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逐步形成省、專區(州、市)、縣(市、區)三級地方行政體制。
建國初期建國初期
1949年8月甘肅省解放以後,即成立甘肅行政公署,下轄慶陽、平涼、天水、武都、岷縣、定西、臨夏、酒泉、武威、張掖、蘭州11個分區(專區、市)、73縣(局)。甘肅行署隸屬於西北軍政委員會(後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1954年撤銷)。1950年成立甘肅省人民政府,1954年根據內務部的通知精神,將撤銷的寧夏省合併於甘肅省。1955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更名為“甘肅省人民委員會”。以後,根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定,1958年劃3個專區(自治州)、19個縣市歸寧夏回族自治區管轄。“文化大革命”中,省人民委員會更名為“甘肅省革命委員會”,1979年復改為甘肅省人民政府。
1950年到1957年,根據中央緊縮機構和關於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指示精神,對部分區划進行了一些調整,先後成立了天祝、東鄉、肅北、涇源、肅南、廣通、卓尼、張家川、阿克塞等一批民族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自治縣)。1950年撤銷張掖、岷縣專區以後,全省專區數由11個減為9個,縣由73個增加到86個,區公所達到503個,鄉3862個,街公所64個。縣的建制比較大的變動是:撤銷洮沙、曲子縣,成立天水、平涼、臨夏3市(縣級)和東鄉、天祝自治區(縣級)。夏河縣和卓尼自治區(原卓尼設治局)改為省轄。1953年,增設甘南、西海固兩個專區級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全省仍設定11個專區、86縣、687個區公所、58個街公所。1954年,因寧夏省合併於甘肅省,增加了銀川專區、河東回族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蒙古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3個專區、16個縣,又新成立了肅南裕固族自治區、阿克塞哈族自治區、碌曲行政委員會、瑪曲行政委員會、舟曲行政委員會,全省達到14個專區、107個縣、775個區公所,5810個鄉、179個街公所,成立第一屆中共甘肅省委員會。1955年,慶陽、平涼專區合併為平涼專區,張掖、酒泉專區合併為酒泉專區;撤銷臨夏專署,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增設玉門市(縣級);改蒙古自治區為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區為固原回族自治州、河東回族自治區為吳忠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區為甘南藏族自治州。同時,改額濟納旗、涇源、東鄉、肅南、張家川、天祝、阿克塞、肅北等少數民族自治區為少數民族自治縣。改卓尼自治區為卓尼縣,舟曲、碌曲、瑪曲3個行政委員會也分別改為縣。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劃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及所屬叮口、阿拉善旗和由張掖專區代管的額濟納旗自治旗歸內蒙古自治區領導;撤銷鼎新縣,以其原行政區劃歸金塔縣。這樣,到1957年,全省共設11個專區、103個縣,306個區公所,2759個鄉,76個鎮,93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到1965年,特別是1958年,全面調整區劃,大規模地並縣,所有區、鄉一律改建為人民公社。同時,根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的決定,將銀川專區的銀川市、賀蘭、永寧、寧朔、平羅、惠農、中衛、中寧、陶樂縣,吳忠回族自治州及所屬的吳忠市、金積、靈武、同心、鹽池縣,固原回族自治州及所屬的西吉、海原、固原縣,平涼專區的涇源回族自治縣和隆德縣,共3個專區(自治州)、19個縣(市、自治縣)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領導。撤銷武都專署,以其原轄的宕昌、文縣、武都、康縣、岷縣劃歸天水專署;設立白銀市(劃皋蘭、靖遠部分區域歸其所轄,委託定西專署代管);撤銷臨澤(併入張掖、高台縣)、崇信(併入華亭縣)、兩當(併入徽縣)、華池(併入慶陽縣)、漳縣(併入武山縣)、景泰(併入皋蘭縣)、會川(併入渭源縣)、玉門(併入玉門市)、莊浪(併入靜寧縣)、靈台(併入涇川縣)、華亭(併入平涼市、涇川縣)、平涼(併入平涼市)、正寧(併入寧縣)、合水(併入慶陽、寧縣)、渭源(併入隴西、臨洮縣)、永登(劃歸蘭州市)、皋蘭(劃歸蘭州、白銀市)、天水(併入天水市)、康縣(併入武都、徽成縣)、甘谷(併入武山縣)、宕昌(併入武都、岷縣)、古浪(併入天祝縣)、民樂(劃歸山丹)、張掖(劃歸張掖市)、卓尼(併入龍迭縣、臨潭縣),撤銷西和、禮縣,合併設立西禮縣,撤銷徽縣、成縣,設立徽成縣,撤銷酒泉、金塔縣,設立酒泉市,撤銷永靖、臨夏縣,以兩縣區劃歸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縣,以兩縣區劃歸和政縣,撤銷碌曲、瑪曲縣,設立洮江縣,撤銷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設立清水回族自治縣,撤銷臨夏市,設德烏魯市。經過調整,到1958年底,全省共設7個專區(州、市)、42個縣(市、自治縣、區)、574個人民公社、62個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的這種狀況一直到1960年基本沒有變化。
1961年到1965年,根據中央關於調整、整頓、鞏固、提高的方針,從本省實際情況出發,對行政區劃重新進行合理的調整,使其同社會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幹部的經營管水平相適應。
1961年適當劃小了人民公社的規模,陸續恢復了1958年撤併的專區、縣,恢復酒泉、武威、慶陽、武都4個專區,增設臨洮專區(轄臨洮、渭源、岷縣、漳縣4縣)。到1962年全省專區(省轄市、自治州)由1958年的7個增加到13個,即蘭州、白銀、慶陽、平涼、天水、武都、定西、臨洮、武威、張掖、酒泉、臨夏、甘南;縣(市、自治縣)由42個增加到81個。區公所由1957年的306個減為6個,人民公社由1958年的574個增加到1935個,恢復了56個鄉、10個鎮,有街道辦事處79個。1963年,又撤銷臨洮專區和白銀市。這樣,省轄專區數減為11個,縣仍是81個。1964年,撤銷了平涼、酒泉、臨夏(暫緩執行)3市,恢復平涼、酒泉、臨夏3縣,縮小了蘭州、天水市的郊區。專區和縣的總數沒有變。1965年,增設嘉峪關市(省轄市),以酒泉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各一部分行政區域為嘉峪關市的行政區域。全省共有12個專區(自治州、市)、81個縣,32個區公所、1559個人民公社,88個街道辦事處。
1966年到1976年,區劃只是個別調整。從1968年1月開始,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改為“甘肅省革命委員會”,1969年各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地區革命委員會。同年,根據中央《關於變更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的規定》,將內蒙古自治區巴顏淖爾盟的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劃歸甘肅省後,全省設縣(市、區、旗)83個。1970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嘉峪關市劃歸酒泉地區領導;將武威地區所轄的永登縣、定西地區所轄的榆中縣、皋蘭縣劃歸蘭州市領導。1971年經中央、國務院批准,將嘉峪關地區指揮部、嘉峪關市、三九公司合併成地區一級的市。到1972年全省共有12個地、州、市,84個縣(市、旗、自治縣、區)。1973年撤銷臨夏市。到1975年,全省共設12個地、州、市,82個縣。
1977年到1985年,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對行政區劃作了適當的調整。1979年,改甘肅省革命委員會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地區行政公署”(州、市為人民政府)。同時,根據中央、國務院的決定,將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調整後全省設12個專署、州、市,80個縣。1981年,設定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設立金昌市(當年成立了籌備委員會,1982年9月1日正式成立金昌市),全省專署、州、市共為13個,轄81個縣。1983年,為了使鄉鎮的領導體制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開始進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試點工作。同時撤銷平涼縣,恢復平涼市,以平涼縣的行政區域為平涼市的行政區域;恢復臨夏市,以臨夏縣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的行政區域。經調整,全省設13個行政公署(州、市),82個縣。1984年3月,全省完成了政社分設、建立鄉人民政府的工作,鄉鎮以下普遍成立了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到年底,全省設鄉鎮1532個,村民委員會17471個,村民小組100641個。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下設秦城區(以原天水市和撤銷的天水縣的中梁等17個鄉的行政區域為秦城區的行政區域)、北道區(以原天水縣的渭南等22個鄉和北道鎮的行政區域為北道區的行政區域),並將原天水地區的秦安、武山、甘谷、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劃歸天水市管轄;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地區行政公署由武都遷駐成縣),將原天水地區的西和、禮縣、徽縣、兩當劃歸隴南地區,隴南地區共轄成縣、康縣、文縣、武都、宕昌、西和、禮縣、徽縣、兩當等9縣;成立白銀市(地級),將蘭州市的白銀區和皋蘭縣的強灣、武川、水川3個鄉劃歸白銀市,設立白銀區,將靖遠縣的寶積鎮和寶積、水泉、共和、種田、復興等5個鄉劃歸白銀市,設立平川區。同時將定西地區的靖遠縣、會寧縣和武威地區的景泰縣劃歸白銀市管轄。將原天水地區的漳縣和武都地區的岷縣劃歸定西地區管轄。撤銷張掖縣,設立張掖市(縣級),以原張掖縣的行政區域為張掖市的行政區域;撤銷酒泉縣,設立酒泉市(縣級),以原酒泉縣的行政區域為酒泉市的行政區域;撤銷慶陽縣的西峰鎮,設立西峰市(縣級),以慶陽縣的西峰鎮和溫泉、什社、後官寨、顯勝、肖金、陳戶、董志、彭原等8個鄉為西峰市的行政區域。經過調整,1985年全省共設14個行署(州、市),轄86縣(自治縣、市、區)。
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武威地區設立武威市(地級),將原武威市(縣級)改設涼州區。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張掖地區設立張掖市(地級),將原張掖市(縣級)改設甘州區;撤銷平涼地區設立平涼市(地級),將原平涼市(縣級)改設崆峒區;撤銷酒泉地區設立酒泉市(地級),將原酒泉市(縣級)改設肅州區;撤銷慶陽地區設立慶陽市(地級),將原西峰市(縣級)改設西峰區,慶陽縣更名為慶城縣;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定西地區設立定西市(地級),將原定西縣改設安定區。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隴南地區設立隴南市(地級),將原武都縣改設武都區(2004年9月正式掛牌)。至此,我省完成撤地設市工作,全省現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86個縣(市、區)。2004年9月,天水市秦城區更名為秦州區。2005年1月,天水市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2006年2月,酒泉市安西縣更名為瓜州縣。

歷屆領導

建國初期
甘肅省委(1949年7月—1954年8月)
書記:張德生
第一屆甘肅省委員會
副書記:孫作賓
中共甘肅省委第一屆(1954年8月—1956年6月)
第一書記:張仲良
第二書記:霍維德
第三書記:李景林
第一副書記:張自修
第二副書記:高健君
第二屆甘肅省委員會
中共甘肅省委第二屆(1956年6月—1960年5月)
第一書記:張仲良
書記:霍維德 李景林 高健君 蟲自修
第三屆甘肅省委員會
中共甘肅省委第三屆(1960年5月—1964年8月)
第一書記:張仲良
汪鋒(1961年1月—1964年8月)
常務書記:裴孟飛(1962年10月—1964年8月)
第二書記:高健君(1961年1月—1962年12月)
第三書記:張仲良(1961年1月—1962年12月)
書記處書記
高健君
陳曾固
張鵬圖(—1962年12月)
何承華(—1962年12月)
王秉祥(—1962年12月)
王世泰(1960年11月—)
焦善民(1962年12月—1964年8月)
李友九(1962年12月—1964年8月)
胡繼宗(1962年12月—1964年8月)
候補書記:李正廷 王耀華
第四屆甘肅省委員會
中共甘肅省委第四屆(1964年8月—1971年2月)
第一書記:汪鋒
胡繼宗(代理,1966年11月—1967年1月)
常務書記:裴孟飛
書記:高健吾王世泰陳曾固胡繼宗李友九
書記處書記:馬繼孔(1965年5月—1966年12月)
詹大南
劉昌漢(1966年11月—1967年1月)
第五屆甘肅省委員會
中共甘肅省委第五屆(1971年2月—1983年12月)
第一書記:冼恆權(1971年2月—1977年6月)
宋平(1977年6月—1981年1月)
馮紀新(1981年1月—)
書記:李子奇(1983年3月—)
王秉祥(1981年7月—1983年3月)
李登瀛
趙處琪
楊植霖
年繼榮(1978年)
禹貴民(1978年)
泰彥章(1978年)
茅林(1978年)
張忠(1972年7月—1975年8月)
宋平(1972年7月)
副書記:馮紀新
茅林
肖華
李超伯(1971年2月—1979年)
肖劍光(1979年)
葛士英(1980年6月—)
陳熙(1981年7月—)
劉冰(1981年12月—)
郭洪超(1982年2月—)
李子奇(1982年10月—)
第六屆甘肅省委員會
中共甘肅省委第六屆(1983年12月—1988年1月)
書記:李子奇
副書記:陳芝毅 劉冰 賈志傑
第七屆甘肅省委員會
中共甘肅省委第七屆(1988年1月—1993年12月)
書記:李子奇(1988年1月—1990年11月)
顧金池(1990年11月—1993年9月)
閻海旺(1993年9月任命)
副書記:盧克儉 孫英 張吾樂 楊振傑 賈志傑
常委:饒鳳翥 仲兆隆 石宗源 陸浩 李虎林
紀委書記:饒鳳翥
第八屆甘肅省委員會
中共甘肅省第八屆委員會(1993年12月—1998年11月)
書記:閻海旺
孫英(1998年4月---)
副書記
楊振傑
趙志宏(1994年---)
李虎林(1994年11月---)
張吾樂
常委:仲兆隆 石宗源(回族)陸浩 梁培禎 楊懷孝(回族)牟本理 趙志宏(1994年---)饒鳳翥 郭琨(1996年7月--)
(時任組織部長楊利民不是常委)
紀委書記:饒鳳翥(--1996年4月)
李虎林
紀委副書記:
朱毓賢
吳泉祖
張瑞堂
第九屆甘肅省委員會
中共甘肅省第九屆委員會(1998年11月—2002年4月)
書記:孫英
宋照肅(2001年1月---)
副書記:陸浩 仲兆隆
常委::李虎林 郭琨 楊利民 趙拴龍 張慶黎 馬西林 陳學亨 王軍 洪毅 牟本理 王安順
紀律檢查委員會
書記:李虎林
副書記:黃亦純(女)田振璽 王潤康
第十屆甘肅省委員會
中共甘肅省委員會第十屆(2002年4月22日-2007年4月28日)
書記:蘇榮
副書記:陸浩 仲兆隆 韓忠信 馬西林 陳學亨
常委:王軍 洪毅 徐守盛 洛桑·靈智多傑(藏族)陳寶生 黃亦純(女)李統厚
紀委書記:韓忠信
第十一屆甘肅省委員會
中共甘肅省委員會第十一屆(2007年4月28日---2012.4)
書 記:陸浩(-2011.12)
王三運(2011.12-)
副書記:徐守盛(1953.01-2010.5)
劉偉平(2006.11--)
鹿心社(2010.8-2011.5)
歐陽堅(2011.10-)
常 委:陳寶生(-2008.06) 蔣文蘭(女-2012.3) 勵小捷(-2012.4)侯長安(-2010.7)劉巨魁(-2010.1)楊志明(-2008.01) 馮健身(2011.1-2012.4)劉永富(2007.12-)羅笑虎(2007.4)劉立軍(-2012.4)姜信治(-2011.1)陸武成(2008.06-2012.4)陳知庶(2010.5-2012.4)吳德剛(2010.12-) 石軍(211.5-2012.4)澤巴足(2011.5-)連 輯(2011.10-)張曉蘭(2012.3-)
第十二屆甘肅省委員會
中共甘肅省委員會第十二屆(2012.4---)
(一)中共甘肅省第十二屆委員會
書記:王三運(2011.12-)
副書記:劉偉平(2006.11-)
歐陽堅(2011.10-)
常委:劉永富(2007.12-2013.11)
羅笑虎(2007.4-)
姜信治(2007.4-2011.1)
連輯(2011.10-)
吳德剛(2010.12-)
澤巴足(2011.5-)
鹹輝(2012.4-)
張曉蘭(2012.3-)
虞海燕(2012.4-)
李建華(2012.4-)
傅傳玉(2012.4-)
冉萬祥(2014.1-2015.4)
王璽玉(2015.6-)
李榮燦(2015.6-)
(二)甘肅省紀律檢查委員會(2012.4-)
書記:張曉蘭(2012.3-)
副書記:楊志宏(2012.4-)
王建太(2012.4-)
王棟玉(2012.4-)
張懷仁(2012.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