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儺戲劇本集成:貴州儺堂戲一》是2017年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儺戲劇本集成:貴州儺堂戲一
- 作者:朱恆夫主編
- 類別:藝術
-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8月2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67123229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貴州儺堂戲一》是2017年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貴州儺堂戲一》是2017年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陳玉平、吳電雷編校朱恆夫主編的《貴州儺堂戲(1)(精)/中國儺戲劇本集成》中主編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從事於儺戲的研究,在全國有儺戲的地方,...
中國儺戲學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少數民族戲劇、儺戲儺文化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有《中國西南地區陽戲研究》和“中國儺戲劇本集成”之《貴州儺堂戲》《貴州地戲》等著作、編著11部出版。《中國西南地區陽戲研究》獲第11屆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評獎著作類一等獎。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3項。
新晃侗族儺戲,僅存於新晃侗族自治縣貢溪鄉四路村的天井寨一處,湖南境內別無侗儺。新晃縣與貴州天柱縣毗鄰,屬侗語區。天井寨更處在萬山叢中,離新晃縣城南60公里。明代永樂年間才有人類遷入居住。清道光、鹹豐年間,曾發展至200餘戶、千餘人口,天井成為集市墟場;鹹豐四年(1854)侗人姜芝靈起義,天井人奮起回響...
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中國儺戲學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少數民族戲劇、儺戲儺文化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有《中國西南地區陽戲研究》和“中國儺戲劇本集成”之《貴州儺堂戲》《貴州地戲》等著作、編著11部出版。《中國西南地區陽戲研究》獲第11屆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評獎著作類一等獎。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
湖南、湖北的儺堂戲吸收了花鼓戲的表演藝術長處,四川、貴州的儺戲吸收了花燈的藝術成分,江西、安徽的儺戲則吸收了徽劇和目連戲的優勢。後世儺戲逐漸發展成一種娛樂性的民間舞蹈,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又稱鬼舞、跳儺等,也有名之為跳神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也逐漸加深...
儺文化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中國的儺,琳琅滿目,種類繁多,各有特點。以服務對象、演出對象和演出場所劃分,分為民間儺、宮廷儺、軍儺和寺院儺四種。據有關專家調查表明,貴州是我國儺戲最多,品種較齊全的省份,因而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與興趣,美國、日本、法國、西德等10多個國家的專家...
儺戲(武安儺戲),河北省武安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武安儺戲源於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武安儺舞吸取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儺堂戲、端公戲。儺戲於康熙年間在湘西形成後,由沅水進入長江,向各地迅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
本書為釐清劇目改編歷史脈絡,對每出戲進行劇本分析、戲種分析、地域歷史探究,探討民族民間戲劇劇本創作改編與民族文化之間的聯繫。作者簡介 吳電雷,山東平邑人,中山大學文學博士。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省學術先鋒,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管優秀專家。中國儺戲學研究...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恩施鶴峰儺願戲》是2016年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儺戲是一種從原始儺祭活動中蛻變而成的戲劇形式,是原始宗教文化與戲劇文化相結合的孿生子。它既有祭祀的功能,又有審美的功能;它和世俗的戲劇演出不同,能將一個或數個村莊當成表演的場地,而在這地域中的鄉民往往既是表演者,...
松桃儺戲 儺戲,起源於遠古時代,在我們民間有的稱“還願”(即儺堂戲),被譽為戲劇的“活化石”,在我們銅仁乃至全國部分地區廣為流傳,比較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儺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銅仁被美譽為“中國儺戲之鄉”。
以貴州為中心的廣闊地帶,包括貴州全省、雲南東都、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廣西北部,仍為攤祭和儺戲流行的地區,而且保存的儺戲最多、品種最全、特色最為顯著。這一地區豐富多彩的儺戲群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即地戲、儺堂戲、變人戲。在儺祭中,儺戲面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儺祭之風盛行的商周時期,為了...
第二節 劉鏜《觀儺》詩中的儺堂戲 第三節 《孟姜女》儺戲 第四章 近現代儺戲的泛濫 第一節 寺院儺戲 第二節 鄉人儺戲 第三節 端公儺戲 第四節 關索儺戲 第五節 地戲 第六節 陽戲 第七節 僮子戲 第七節 黎族儺戲 附錄一 廣西桂林陽朔儺戲唱譜 附錄二 貴州安順木屯堡...
“中國儺戲在貴州、貴州儺戲在德江”。儺堂戲有“中國戲劇活化石”之美譽。2003年初,中國儺戲被正式列入亞太文化中心傳統民間表演藝術資料庫。2005年末,中國文化部將德江儺堂戲列入了50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國家文化部授予德江“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儺戲之鄉”的稱號。藝術節期間,不僅有儺...
“世界儺戲在中國,中國儺戲在貴州,貴州儺戲在德江。”這是曲六乙等國內外儺戲研究專家的一致看法。據專家考證,德江儺文化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戲種。開紅山(頭釘鐵釘)、口含紅鐵、腳踩紅鏵、手下油鍋、上刀山等儺技表演,堪稱中國一絕。近20年來,德江縣著力發掘、整理、保護和搶救儺堂戲。其儺堂戲和儺...
《中國儺戲面具藝術》是2012年11月1日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中國儺戲面具藝術》收錄了民族文化宮博物館、貴州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所藏的經典儺戲面具文物圖片總計200餘幅,從藝術的角度上,詮釋了儺戲文化及儺面具的文化內涵、流派分類、工藝流程、傳統經典劇目故事等,是一本運用通俗簡潔的文字和精選代表性的...
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廣泛流行於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重慶等地。儺戲在不同民族和地區,名稱不一,如儺堂戲、端公戲、僮子戲等。重慶木蠟莊儺戲起源於湖南常德地區,屬於武陵儺派。木蠟莊儺戲既保存了儺戲驅鬼避邪的固有功用,也體現了本地區各族人民,特別是廩君部落...
淺論道真儺戲現代化傳播與品牌構建——以道真原生儺表演為例 康雪梅/ 79 貴州儺戲文化 庹修明/ 86 論貴州多民族儺信仰的社會性 吳電雷/99 貴州儺堂戲手抄本研究——以道真、印江、岑鞏為例 陳紫星/ 110 從貴州儺戲表演文化看中國民間戲劇的傳承與保護 王義/124 屯堡人祭祀儀式戲劇跳神的傳承與創新 ...
明清儺儀中往往附帶有儺戲,或稱“儺堂戲”(貴州)、“儺願戲”(湖南、湖北)、“師公戲”(廣西)、“端公戲”(安徽、四川、雲南)、“賽戲”(山西)、“跳戲”(陝西)、“僮子戲”(江蘇)等。儺戲區別於一般商業性的戲曲,在於它附屬於宗教性的儺儀或社火,依然是祭祀性儺儀迎賽活動的組成部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儺戲,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是遠古時代圖騰崇拜時期的一種祭祀儀式,曾多次應邀遠赴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及香港、台灣地區表演、交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道真縣仡佬族儺戲儺文化背景:世界的儺在中國,中國的儺在貴州,貴州的儺在道真。道真縣成立以來,高度重視仡佬族文化的...
第二章 固義儺戲劇目初考 第一節 吊字頭隊戲 第二節 《點鬼兵》第三節 《捉黃鬼》第四節 《開八仙》第五節 《祭鹿台》第六節 《大頭和尚戲柳翠》第七節 《十棒鼓》第三章 儺文化中的固義儺戲 第一節 釋“儺”及“儺戲”第二節 中國儺戲發展脈絡 第三節 現代儺戲與鬼神信仰 第四節 固義儺戲的...
編輯發行了花鼓戲、武陵戲盒式音帶10餘種。任《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湖南卷》副主編兼編輯部副主任,撰寫了"儺堂戲"、"常德花鼓戲"劇種分卷20萬字。主編並主撰《儺堂戲志》、《常德花鼓戲志》收入《湖南地方劇種志》叢書出版。70年代末,致力於儺戲儺文化研究。編輯發行了全國第一本儺戲論文集、儺戲劇本專集和儺戲...
唱、演、絕活頗具特色,多次被邀請到省內外作專場表演。1993年,德江縣穩坪鎮被省文化廳命名為“貴州儺戲之鄉”。2006年德江儺堂戲被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文化部授予德江“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儺戲之鄉”稱號。土家炸龍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在貴州德江有舞龍炸龍的傳統習俗,這一...
獲法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研究,近年側重於黔、湘、鄂、渝毗鄰地區儺文化的歷史、傳承與保護的調查研究,在《文化遺產》、《廣西民族研究》、《戲劇文學》、《貴州民族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系中國民俗學會、中國儺戲學研究會、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
仡佬族儺戲是以驅邪逐鬼、祈福納吉、圓滿人願為主要表現內容的、兼有巫教儀式、戲劇表演的民間藝術,屬巫教範疇。仡佬族把儺戲表演稱為“沖儺還願”。求祖先降福,於是就有了酬神、娛神的儀式活動。貴州的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精華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道真儺戲依法事目標...
穩坪鎮,隸屬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地處德江縣境東北部,東、東北鄰桶井土家族鄉,東南與長堡土家族鄉相鄰,南接共和土家族鄉,西與青龍鎮接壤,西北抵荊角土家族鄉,北插人荊角土家族、桶井土家族鄉之間。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20千米。總面積69.86平方千米。明屬水德江長官司德江圖、德江村圖和務川縣隘頭圖共同...
陽戲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是種田人、種陽春人演的戲,藝人大多是農村農民,並且長期在農村演出,所以稱之為“陽戲”。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儺戲與陽戲同班演出,儺戲是為娛樂鬼神而演,故稱“陰戲”,陽戲顯然也有還儺願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陽戲,主要是娛人,故稱之為“陽戲”。
採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與之有互動影響的關係。花燈戲是流行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雲南花燈戲的劇種為最多。其產生的時間,較採茶戲和花鼓戲稍遲,大多形成於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為最多,其...
四十八寨歌節是中國貴州省天柱縣為主的北侗方言歌會,是以侗、苗為主的少數民族集會、唱歌和年青人交友戀愛的傳統民族節日,以被譽為“民族生態博物館”的四十八寨最有代表性,並以其原生態、歷史久遠和在民族、民俗、音樂等領域的研究價值。已於2007年被列為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十八寨歷史上有“...
永州花鼓戲流行於祁陽、東安、零陵、道縣、寧遠、江華、新田、邵陽、隆回、新寧、武岡、衡陽、常寧、嘉禾、臨武、藍山、桂陽等地,以及廣東、廣西、江西、貴州等省的部分地區。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曾與邵陽南路花鼓戲、廣西桂林彩調戲、連縣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等戲曲劇種,有過藝術交流和相互借鑑。表演特色 在表演上...
1954年,武安縣人民劇團(今邯鄲市平調落子劇團),在省劇目組、省音工組大力輔導下,以平調《兩狼山》《天仙配》和落子《借髢髢》《鎖不住的人》,參加河北省首屆戲曲匯演,獲得三個劇本獎、兩個音樂獎、一個導演獎、一個演出獎、一個龍套獎。1959年現代戲《高山流水》和傳統戲《盤坡》《端花》,參加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