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是中國人民大學的下屬學院,前身為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1950年創立,現任院長為楊光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創辦時間:1950年
  • 院長:陳岳
  • 黨委書記:牛彤
發展簡史,歷史沿革,基本狀況,機構設定,師資力量,學科特色,專業設定,

發展簡史

中國人民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國際問題和政治學教學研究的大學之一。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建校之初就設定了外交系,並下設國際法、外交通史、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政策等教研室。同一時期建立的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則注重政治學基礎理論和政治學說的教學和科研,並對蘇聯東歐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展開研究。1954年成立的政治學系對校內政治學科和國際問題的教學研究進行了首次整合,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有很大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1964年5月,根據中央政府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國際問題研究的決定》,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政治學系改建為國際政治系,是全國最早開展國際關係教學研究的三大學系之一。同時建立的蘇聯東歐研究所則位列10大地區問題研究機構之首。
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為國際問題和政治學研究創造了全新的良好發展條件,整個80年代經歷了學科建設、專業設定和學位授予規範化和科學化的迅猛發展,國際問題和政治學門類下的本科專業以及碩士和博士專業點得到了完善和健全。至2000年,政治學一級學科點獲得批准後,國際問題和政治學的全部二級學科完成了建制化和機構化。
為了適應新世紀對於國際問題和政治學人才培養的更高要求以及學科發展的新態勢,2000年4月在原國際政治系、東歐中亞研究所、歐洲問題研究中心的基礎上組建了新的國際關係學院。次年6月,根據學校關於院系專業調整的決定,校內政治學相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又進入了國際關係學院。至此,國際關係學院形成了這種四個學系、三大研究所、一個全國重點科研基地以及若干個研究中心共同組成的結構安排和學術配系。

歷史沿革

國際關係學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組建時成立的外交系和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1955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外交系的主體調出組建外交學院,1956年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與學校其他機構一起組建歷史系,1958年獨立組建馬列主義基礎系,1960年組建政治學系。1964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研究外國工作的報告》,由教育部批准組建國際政治系。2000年春,學校進行學科整合和院系調整,在原國際政治系和俄羅斯 東歐中亞所的基礎上組建國際關係學院。

基本狀況

學院現有各類學生1200多人。其中中國學生近900人(本科生550人,碩士研究生210人,博士研究生110人);另有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300多人。
國際關係學院下設國際政治系、外交學系、政治學系、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歐洲問題研究中心等教學研究單位;並以項目運作的方式組合在職或兼職的教學研究人員,建立了美國研究中心、東亞研究中心、聯合國研究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中心、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以及比較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所、國際事務研究所和公務員研究所等開放性研究機構。
學院設有圖書資料館、網路計算機室和國際政治經濟模擬實驗室等教學科研輔助機構,其中圖書資料館共有中文藏書3萬餘冊,外文藏書5千冊,中外文期刊近百種。

機構設定

國際政治系
國際政治系的歷史可以追朔到1950年成立的外交系及其下設的國際關係教研室。1960年組建政治學系時成立了國際政治教研室。1964年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研究外國工作的報告》,政治學系改建為國際政治系,下設的國際政治教研室成為當時國際問題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2000年組建國際關係學院,在原國際政治系國際政治學教研室和國際關係教研室合併的基礎上組建了新的國際政治系。
國際政治系主要負責國際政治專業、國際政治經濟學專業方向的本科生,國際政治專業、國際關係專業、世界經濟專業和國際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同時負責學院國際政治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還負責全校本科生世界經濟與政治公共課以及學院相關通開課程的教學工作。
國際政治學系是學院教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的基本單位之一,現有教師2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講師5人;在國際關係基礎理論、世界經濟與政治、歐洲問題研究、國際戰略與大國關係等學科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影響。國際政治系教師出版有“當代中國與世界叢書”和“當代世界與中國對外戰略”學術專著系列叢書,以及全國知名的“21世紀國際政治系列教材”。 其中《國際政治學概論》、《國際政治經濟學概論》、《開發中國家政治經濟概論》、《國際組織概論》、《現當代國際關係史》、《國際戰略學》等被國內其他多數高校確定為指定教材。
外交學系
外交學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成立的外交系及其下設的中國對外政策教研室。1997年原國際政治系恢復重建外交學專業並成立外交學教研室。2000年組建國際關係學院,在原國際政治系外交學教研室的基礎上組建成立新的外交學系。
外交學系主要負責外交學專業本科生和外交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同時負責外交學理論與實踐以及實務套用方面的學院通開課程和外交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層次的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
外交學系是國際關係學院從事專業教學和科研的基本單位之一,全系現有教師1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講師2人。在中國外交、中美關係和外交學理論等研究領域具有重大的影響。外交學系教師參與編輯出版“當代世界與中國叢書”和“當代中國對外戰略”學術專著系列叢書,並參加了“21世紀國際政治系列教材”的編寫工作,現已出版《當代中國外交概論》、《現代外交學概論》、《外交禮儀》、《外交學》等教材。
政治學系
政治學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政治系成立的政治學教研室。1964年政治系改建為國際政治系,同時設立了政治學教研室和西方政治思想教研室。2000年組建國際關係學院,在原國際政治系政治學教研室和西方政治思想史教研室合併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新的政治學系。2001年5月,原中共黨史系與政治學相關的部分教師併入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系。
政治學系主要負責政治和行政學專業本科生以及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制度和中國政治三個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同時負責學院政治學理論與方法的通開課程、以及本專業的中外政治思想、中外政治制度、中國政府與政治等方面的課程教學。
政治學系是國際關係學院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基本單位之一,全系現有教師2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講師7人。政治學系是全國政治學會的理事單位,在政治學基礎理論、中西方政治思想、中外國政治制度和比較政治學研究等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影響。現已出版有“比較政治研究”學術集刊、“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學術專著系列叢書,並編輯出版了“21世紀政治學系列教材”,其中《政治學導論》、《比較政治學導論》、《政治文化導論》、《西方政治思想史導論》、《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等在全國高校中具有重要影響。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成立的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是全國最早成立的馬列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教學研究機構,也是1956年設立的馬列主義基礎專業和1958年成立的馬列主義基礎系的核心和基礎。1960年政治系成立及1964年改建為國際政治系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教研室是當時全系人數最多、力量最強教學科研單位,在全國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和重大的學術影響。1978年後又相繼成立了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2000年組建國際關係學院,在原國際政治系所屬的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和國際共運教研室的基礎上組建了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目前主要負責“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學培養工作,同時負責全校碩士研究生公共課“鄧小平理論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教學工作。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主要致力於世界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在國內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和重大的學術影響。全所現有教師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研究所整合現有的教學科研力量,採用政治學與國際研究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聯繫的方法,在當代社會主義經驗和教訓等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爭取獲得突破。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俄羅斯及東歐中亞研究所的前身是1964年7月經教育部批准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蘇聯東歐研究所,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國際問題研究所之一,也是當時國內集中研究蘇聯和東歐國家政治經濟具有重要學術地位和重大學術影響的教學科研機構之一。2000年組建國際關係學院,原蘇聯東歐研究所作為教學科研實體併入新組建的國際關係學院,並更名為俄羅斯及東歐中亞研究所。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負責世界經濟專業和國際政治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學培養。同時參與“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俄羅斯及東歐中亞國家政治經濟與外交”等課程的教學工作。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重點研究前蘇聯、俄羅斯及東歐中亞國家政治經濟的現狀和歷史經驗,在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研究所現有教師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講師3人。研究所教師編寫、翻譯出版了一批關於前蘇聯及俄羅斯和東歐中亞地區國家的學術著組、譯著和學術論文,具有重要的學術影響。

師資力量

學院在長期的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實踐中湧現出一批全國著名的學者和學術帶頭人。學院現有專職教師72人。另有返聘教授2人,兼職教授4人。專職教師中教授25人,占35%;副教授29人,占 40%;講師18人,占25%。其中具有博士學位者65人,占教師總數的90%。獲得海外高校博士學位者18人,占教師總數的25%。另有教輔行政人 員16人。學術隊伍的總體規模在全國高校國際關係學院中穩居前列。
教師隊伍中有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歐盟“讓·莫內終身教授”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人選1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8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
管理團隊
名譽院 長:陳 健
院長:陳 岳
副院長:牛彤金燦榮、閆 瑾、方長平、田 野
書記:牛彤
副書記:蔡立慶
國際政治系
主任:房樂憲副主任:保建雲李巍
教 授:時殷弘、陳 岳、宋新寧劉青建龐中英房樂憲、保建雲、韓彩珍吳征宇方長平、田 野、宋偉、裘援平(兼)
副教授:羅天虹、閆 瑾、成曉河、蒲 俜、唐 虹、翟東升、李 偉、李巍、吳日強、林崇誠、Manuel Garcia
講 師:夏 敏、陳蔚芳、左希迎、李晨、金茜
外交學系
主任:黃大慧 副主任:李慶四、王星宇
教 授:李寶俊金燦榮金正昆、黃大慧、李慶四、劉文秀、王義桅、於洪君(兼)
副教授:劉東國陳小沁、徐 瑩、王星宇崔守軍徐正源
講 師:朱曉琦、金曉文
政治學系
主任:王續添 副主任:張廣生、孫 龍
教 授:黃嘉樹楊光斌、張 鳴、周淑真、王續添、閆潤魚王英津、俞可平(兼)
副教授:程 農、牛 彤、林 紅、張廣生、孫 龍、陳 偉、任 鋒、李 石、韓冬臨、邱 靜、歐樹軍、 冉 冉
講 師:唐海華、 丁 凡、朱曉明、陳華文、喬梁、Fabian Bauwens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
所長:蒲國良副所長:郭春生
教 授:李景治(返聘)、張惟英(返聘)、蒲國良、郭春生、高 放(返聘)王學東(兼)
副教授:
講 師:鄭雲天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所長:陳新明
副所長:許勤華
教 授:陳新明、許勤華
副教授:徐之明
講 師:李 璠、曹玉霞、劉旭
教輔單位
辦公室:李佳偉 姚平娟 劉鵬 許征
教務科: 魯金安 李 凡 曹司彬
國際交流科:朱鳳余 潘海燕 匡舒嘯 謝婷婷
團委學生科:張 妍 張 旭 史小寧 劉禹希 馮永光
院學術委員會
主 任:時殷弘教授
副主任:黃嘉樹教授
陳 岳教授
委 員:宋新寧教授
金燦榮教授
李寶俊教授
楊光斌教授
張 鳴教授
蒲國良教授
陳新明教授
任劍濤教授

學科特色

1.堅持以政治學理論和方法作為國際關係學的學科基礎,保障國際關係教學研究的學術水平和理論功底。國際關係學的學科建設必須建立在政治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之上,才能保證教學研究的深入和紮實。
2.保持國際關係基本理論的教學研究的優勢地位。基礎理論研究是高等學校的優勢所在,必須揚長避短,以基礎理論為重點,帶動學科建設的發展。
3.鞏固和加強國際政治經濟學等前沿理論研究在國內的領先地位,力爭在國際政治與世界經濟的交叉研究方面取得進一步發展。國際政治經濟的相互滲透是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的現實。國際關係學科必須適應這種現實的發展。
4.開展卓有成效的決策諮詢研究,為黨和國家的涉外決策提供有價值諮詢報告。利用高等學校在決策諮詢中相對中立和客觀的特殊地位,發揮特殊的決策諮詢作用

專業設定

國際關係學院是國內配套最為齊全的國際問題和政治學教學科研機構之一,現有博士研究生專業8個、碩士研究生專業8個、本科生專業3個,此外還有MPA專業的外事管理方向。
本科專業
①國際政治,主要培養各級黨政機關外交外事部門的涉外工作幹部;新聞單位國際報導和評論的專業人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國際問題教學與研究的專門人才。
②外交學,培養各級黨政部門從事外交、外事和外宣工作的專業幹部;跨國企業從事對外交往和國際公共關係的高級人才;高等學校和科研機關從事外交學教學與研究的專門人才。
政治學與行政學,培養各級黨政部門從事行政管理和戰略管理的專業幹部;新聞單位從事社會政治新聞報導和評論的專業人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政治學行政學教學與研究的專業人才。
碩士研究生專業
①國際政治,研究重點包括:國際政治經濟學、歐洲政治與經濟、東歐中亞政治、國際組織;
②國際關係,研究重點包括: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當代國際關係、國際戰略;
外交學,研究重點包括:外交學理論與實踐、中國對外關係與對外政策、外交決策;
政治學理論,研究重點包括:政治學思想與政治學理論、比較政治研究;
中外政治制度,研究重點包括:比較政治制度研究、中國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
⑥中國政治,研究重點包括:中國政府與政治,中國憲政政黨制度
⑦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研究重點包括:當代國際共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世界社會主義。
⑧世界經濟,研究方向有:俄羅斯東歐中亞經濟研究、當代世界經濟研究、轉型經濟研究;
⑨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方向有: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與方法、貿易與金融國際政治經濟學、能源與環境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經濟制度與全球經濟治理
博士研究生專業
①國際政治,研究重點包括:國際政治理論思想、國際政治經濟學、歐洲政治經濟研究、美國問題研究;
②國際關係,研究重點包括: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當代國際關係、大國關係;
外交學,研究重點包括:中國對外關係、當代中國外交戰略、外交決策、美國對外關係與對外戰略、政黨外交;
政治學理論,研究重點包括: 政治學理論、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中國近代民眾政治意識與鄉土文化、西方政治思想史、當代西方政治思潮
中外政治制度,研究重點包括:比較政治制度、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政黨與政黨制度比較;
⑥中國政治,研究重點包括:中國鄉村政治與文化、政治發展與制度變遷、台灣問題研究、當代中國政治;
⑦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主要研究方向有: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當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政體比較研究。
⑧世界經濟,主要研究方向有:俄羅斯東歐中亞經濟、當代世界經濟;
⑨國際政治經濟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