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殷弘博士,中國當代一流國際政治學者,國際戰略家,著名美國問題學者。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二級教授、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兼職教授。長期從事國際關係理論思想、國際關係史、當代國際政治和戰略、美國和中國的對外政策的等方面研究。學術兼職為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理事長、中國歐洲學會理事、中國中美關係史專業研究委員會理事等。2011年2月17日被聘請為國務院參事。
時殷弘主要研究講授國際關係理論思想、現當代國際關係史、大戰略的理論與實踐、國際政治經典文獻導讀、世界格局與國家戰略、現代戰略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殷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常州市
- 出生日期:1951年
- 職業:戰略學家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 代表作品:《從拿破崙到越南戰爭:現代戰略十一講》
個人簡介,主要成就,獎勵榮譽,學術成果,
個人簡介
時殷弘,1951年3月生,江蘇常州人。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際關係理論思想、國際關係史、當代國際政治和戰略、美國和中國的對外政策的等方面研究。學術兼職為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理事長、中國歐洲學會理事、中國中美關係史專業研究委員會理事等。2011年2月17日被聘請為國務院參事。2015年5月被聘為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兼職教授。
時殷弘教授1977考入南京大學歷史系,1979提前攻讀南京大學美國外交史專業碩士研究生,1981年8月獲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師從著名史學家王繩祖攻讀博士,1988年獲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史學博士學位。從80年代從學以來歷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文學院副院長、國際關係史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1998)。1998年特批入伍,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進京,執教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至今。2011年2月被聘任為國務院參事。
曾以哈佛—燕京學社客座研究員、富布賴特研究訪問學者和中國國家教委高級訪問學者等身份在美國哈佛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德國東歐與國際問題聯邦研究所從事累計兩年半的獨立研究,並且曾在美國丹佛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講授研究生課程。
2011年2月17日,國務院下發國人字〔2011〕21號檔案,聘請中國人民大學時殷弘教授為國務院參事。
主要成就
獎勵榮譽
1992年10月起領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江蘇省首屆高等院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江蘇省歷史學會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兩次);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等功;
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集團軍級單位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兩次);
中國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兩次);
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科研成果著作類一等獎
學術成果
時殷弘教授學術成績豐碩,影響較大。已發表個人學術專著十多部。代表作有:《現當代國際關係史-從16世紀到20世紀》、《國際政治與國家方略》、《國際政治——理論探究·歷史概觀·戰略思考》、《從拿破崙到越南戰爭:現代戰略十一講》、《新趨勢·新格局·新規範——20世紀國際關係》、《敵對與衝突的由來——美國對新中國的政策和中美關係(1949-1950)》、《美國在越南的干涉和戰爭(1954-1968)》、《美蘇從合作到冷戰》、《尼克森主義》。主編《戰後世界歷史長編第十一冊(1956-1958)》。另發表譯著7部(包括獨譯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參著3部,發表學術論文、國際政治評論和台灣問題評論近300篇。已發表的著作中不少在海內外有廣泛的學術影響和政治影響。
專著:
- 《尼克森主義》,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4年;
- 《美蘇從合作到冷戰》,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年;
- 《敵對與衝突的由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 《新趨勢·新格局·新規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 《國際政治·理論探究·歷史概觀·戰略思考》,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 《從拿破崙到越南戰爭——現代國際戰略十一講》,北京:團結出版社2003年;
- 《國際政治與國家方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 《21世紀初期世界政治的基本性質和中國的應有戰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 《現當代國際關係史:從16世紀到20世紀末》,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 《戰略問題三十篇:中國對外戰略思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 《全球性挑戰與中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 《<史記>早該這樣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 《病變·中興·衰毀——解讀<漢書>密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 《對外政策與歷史教益:研判和透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年;
譯著:
- 《美國人:殖民地歷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
- 《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 《締造戰略:統治者、國家與戰爭》,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 《武力與治國方略:我們時代的外交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 《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 《戰爭與和平的大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 《遏制戰略:戰後美國國家安全政策評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 《現代戰略的締造者:從馬基雅維利到核時代》,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 《國際政治:常在概念和當代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 《馬基雅維里主義:“國家理由”觀念及其在現代史上的地位》,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 《用兵之道》,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
- 《獨一無二的戰爭:雅典人和斯巴達人怎樣打伯羅奔尼撒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主編:
- 《戰後世界歷史長編(第11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 《9·11後世界走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 《戰略二十講》,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文章:
“美國與吳庭艷獨裁政權的確立”,載《歷史研究》1991年第6期,第172-184頁;
“論美國承認新中國問題(1949-1950)”,載《世界歷史》1991年第1期,第101-111頁;
“略論五十年代中期蘇聯、東歐的內部變化和改革”,載《蘇聯東歐問題》1991年第6期,第47-50頁;
“從‘34A行動’到‘東京灣決議’——論越南戰爭擴大的由來”,載《美國研究》1991年第2期,第67-85頁、第4-5頁;
“英國、印度與美國對華政策(1949-1950)”,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6期,第59-64頁;
“妥協的必要和極限——論1945年9月至1946年12月的越盟外交”,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1年第1期,第53-59頁;
“越南戰爭的國內根源”,載《南洋問題研究》1991年第2期,第63-72頁;
“美國和南越倒吳政變”,載《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第21-26頁;
“是提供援助,還是袖手旁觀——論美國援助南斯拉夫的開端”,載《美國研究》1992年第3期,第56-76頁;
“描述馬歇爾——評波格著《馬歇爾傳(1945—1959)》”,載《世界知識》1992年第10期,第21頁;
“論越南抗美戰爭的戰略演變——從越南勞動黨‘三大’結束到巴黎和談開始”,載《東南亞研究》1993年第3期,第71-76頁;
“逐漸升級戰略及其失敗——論1965至1968年美國對北越的轟炸”,載《美國研究》1993年第2期,第94-110頁;
“小國合作和大國的阻滯——美國與1954年巴爾幹同盟的形成”,載《美國研究》1993年第4期,第22-42頁、第3-4頁;
“艾森豪政府和吳庭艷軍隊”,載《東北師大學報》1993年第2期,第55-61頁;
“論開發中國家的人才外流”,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第28-33頁;
“冷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目標──理論分析與實際評估”,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第157-163頁;
“民族主義與國家增生的類型及倫理道德思考”,載《戰略與管理》1994年第5期,第28-38頁;
“論盧梭政治哲學中民粹主義”,載《戰略與管理》1994年第6期,第24-28頁;
“冷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目標——理論分析與實際評估”,載《世界經濟與政治》1994年第11期,第44-48頁;
“激變戰略與解放政策──冷戰初期美國政府對蘇聯東歐內部狀況的政策”,載《世界歷史》1995年第3期,第2-10頁、第127頁;
“解放戰爭時期的美國對華政策與中美關係──中國大陸學者近年研究述評”,載《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第230-251頁;
“1950年美國遠東政策劇變的由來”,載《南開學報》1995年第5期,第45-54頁;
“美國與現代中國——《中美關係史(1911-1950)》評析”,載《歷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52-68頁;
“來自冷戰外的挑戰─—美國在菲律賓的失敗與調整(1945-1954)”,載《美國研究》1995年第2期,第86-112頁;
“促進蘇東變革──從構想到政策(1953-1955)”,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第106-116頁;
“現實主義·理性主義·革命主義─—國際關係思想傳統及其當代典型表現”,載《歐洲》1995年第3期,第4-16頁;
“美國對華態度與中國之加入國際社會──一個半世紀的歷史概觀”,載《太平洋學報》1995年第3期,第34-45頁;
“國際政治的世紀性規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載《戰略與管理》1995年第5期,第1-3頁;
“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對蘇租借援助”,載《江海學刊》1996年第3期,第142-149頁;
“國際政治中的對外干預──兼論冷戰後美國的對外干預”,載《美國研究》1996年第4期,第111-127頁;
“美國與蘇共二十大”,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第106-115頁;
“論世界政治中的正義問題”,載《歐洲》1996年第1期,第4-17頁;
“胡志明與越南革命(1920-1945)”,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第48-57頁;
“西方對非西方:當今美國對華態度的根本原因”,載《戰略與管理》1996年第3期,第8-9頁;
“美國對華政策的基本國內背景”,載《戰略與管理》1996年第6期,第33-36頁;
“正確地看待美國對華疑懼”,載《國際經濟評論》1997年第Z3期,第32-33頁;
“蘇聯東歐內部變化和美國的政策”,載《世界歷史》1997年第6期,第35-42頁;
“與複雜局勢相違的簡單化政策——論冷戰時期美國在東亞的安全政策”,載《美國研究》1997年第2期,第7-26頁;
“麥金德與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恐懼”,載《歐洲》1997年第6期,第4-10頁;
“美國與南斯拉夫50年代初內政改革方向問題”,載《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第62-66頁;
“美國與21世紀世界政治的根本問題”,載《戰略與管理》1997年第3期,第1-11頁;
“當前美國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態度與中美關係”,載《國際經濟評論》1998年第Z1期,第38-41頁;
“匈牙利事件和美國的政策”,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第97-111頁;
“利奧波德·馮·蘭克的國際政治觀”,載《歐洲》1998年第4期,第4-10頁;
“制衡的困難——關於均勢自動生成論及其重大缺陷”,載《太平洋學報》1998年第4期,第48-58頁;
“舊歐洲的衰頹──論兩戰之間的英法外交與國際政治”,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第8-16頁;
“北約干涉的普遍和特殊含義”,載《國際經濟評論》1999年第Z4期,第58-60頁;
“關於中國的大國地位及其形象的思考”,載《國際經濟評論》1999年第Z5期,第43-44頁;
“權力欲望與改革嘗試:貝利亞在1953年”,載《歷史研究》1999年第5期,第104-113頁;
“科索沃衝突與國際政治倫理”,載《美國研究》1999年第3期,第7-18頁;
“中美‘倫理與國際事務’學術討論會述評”,載《美國研究》1999年第3期,第141-150頁;
“蘇聯對外政策的轉變——從史達林去世到蘇共二十大”,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第124-134頁;
“正確把握世界格局及其發展趨勢”,載《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1999年第4期,第36-37頁;
“國際政治的世紀性規律和馬克·布羅利的啟示”,載《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年第3期,第5-7頁;
“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倫理傳統:西方與中國”,載《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年第10期,第62-63頁;
“論非史達林化的複雜起因和多重後果”,載《史學月刊》1999年第4期,第70-74頁;
“1956年波蘭事件及美國的有關政策”,載《國際論壇》1999年第2期,第15-21頁;
“從歐洲體系到全球體系——現代世界進程的一個基本方面”,載《太平洋學報》1999年第3期,第62-71頁;
“貝利亞與1953年蘇聯政策變更嘗試”,載《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第47-50頁;
“正確地估計世界大局及其發展趨勢”,載《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4期,第103-105頁;
“困難與選擇:對台灣問題的思考”,載《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5期,第1-4頁;
“美國極端民族主義——評美國參議院否決全面核禁試條約”,載《國際經濟評論》2000年第Z1期,第59-62頁;
“葉爾欽的辭職與俄羅斯聯邦的過去和未來”,載《國際經濟評論》2000年第Z2期,第57-59頁;
“關於中美日關係嚴峻現狀的思考”,載《國際經濟評論》2000年第Z4期,第57-58頁;
“歐洲強國抑或世界強國——20世紀德國的選擇和命運”,載《世界歷史》2000年第4期,第58-66頁、第128頁;
“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一種巨觀闡析”,載《江海學刊》2000年第1期,第144-150頁;
“東亞的‘安全兩難’與出路”,載《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第48-51頁;
“戰爭的革新及其國際政治意義──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夜”,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第53-61頁;
“國家主權、普遍道德和國際法——格老秀斯的國際關係思想”,載《歐洲》2000年第6期,第12-19頁;
“和平擴張·軍事征服·商業福利——20世紀日本的選擇和命運”,載《日本學刊》2000年第2期,第13-25頁;
“中美日‘三角關係’——歷史回顧·實例比較·概念辨析”,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年第1期,第49-51頁;
“21世紀開發中國家的基本任務”,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年第5期,第35-40頁;
“現代大眾政治的興起與其歐洲國際政治效應”,載《史學月刊》2000年第2期,第90-95頁;
“國際安全的基本哲理範式”,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第177-187頁;
“現代國際社會共同價值觀念——從基督教國際社會到當代全球國際社會”,載《國際論壇》2000年第1期,第4-9頁;
“論20世紀國際規範體系——一項側重於變更的研究”,載《國際論壇》2000年第3期,第2-10頁;
“美國國家飛彈防禦計畫與中國的可有和應有對策”,載《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第12-16頁;
“中西倫理傳統與當代國際干涉”,載《學術界》2000年第4期,第63-75頁;
“當今和未來世界政治的基本問題——步入21世紀之際的思考”,載《太平洋學報》2000年第2期,第10-20頁;
“美國國家飛彈防禦計畫與中國的對策”,載《太平洋學報》2000年第4期,第39-44頁;
“美國與現代非歐區域國際體系的興起”,載《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第49-53頁;
“關於台灣的幾項必須正視的大戰略問題”,載《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2期,第27-32頁;
“論就台灣問題使用武力的‘門檻’”,載《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3期,第116-118頁;
“安全兩難與東亞區域安全體制的必要”,載《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4期,第86-92頁;
“美國對華政策和台灣問題的未來”,載《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6期,第50-53頁;
“事在人為:一項戰略性啟示”,載《國際經濟評論》2001年第Z4期,第29-31頁;
“論美國反恐怖主義戰爭——一項從大戰略視角出發的回顧和評價”,載《國際經濟評論》2001年第Z6期,第25-29頁;
“保羅·甘迺迪的戰略思想”,載《美國研究》2001年第2期,第36-53頁;
“‘9·11’事件與美國對外態勢”,載《美國研究》2001年第4期,第21-28頁、第3-4頁;
“20世紀西方大眾政治對國家對外政策和外交的影響”,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第143-151頁;
“全球性交往、互相依賴和非國家行為體”,載《歐洲》2001年第5期,第1-9頁、第108頁;
“論冷戰思維”,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6期,第4-9頁;
“全球化潮流中世界政治的內在矛盾和衝突”,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12期,第5-9頁;
“歷史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載《史學月刊》2001年第6期,第10-16頁;
“論人道主義干涉及其嚴格限制——一種側重於倫理和法理的闡析”,載《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8期,第56-61頁;
“美國當前的情緒、心態及其戰略態勢”,載《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0期,第2-4頁;
“世界政治大局與中國安全、統一、強盛問題”,載《國際觀察》2001年第1期,第6-9頁;
“論錢其琛副總理訪美的必要、成就和啟示”,載《國際論壇》2001年第3期,第1-5頁;
“論民族國家及其主權的被侵蝕和被削弱——全球化趨勢的最大政治效應”,載《國際論壇》2001年第4期,第1-6頁;
“風物長宜放眼量——論中國應有的外交哲學和世紀性大戰略”,載《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第13-20頁;
“從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對外政策主題”,載《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1年第1期,第103-111頁;
“權勢的變遷——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權勢效應”,載《學術界》2001年第5期,第28-36頁;
“當今世界的反全球化力量”,載《太平洋學報》2001年第3期,第16-22頁;
“國際權勢結構劃時代巨變的前奏——19世紀世界政治的一個基本方面”,載《學海》2001年第5期,第91-97頁;
“21世紀前期中國國際態度、外交哲學和根本戰略思考”,載《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1期,第10-19頁;
“美國新政府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的未來”,載《國際展望》2001年第2期,第12-13頁;
“營造海峽兩岸良性互動的氛圍”,載《國際展望》2001年第10期,第50-51頁;
“從大戰略角度看美國的危機處理——從9.11到進攻阿富汗”,載《世界知識》2001年第21期,第8-11頁;
“變更與穩定——論21世紀前期世界政治基本性質的矛盾和過渡特徵”,載《歐洲》2002年第4期,第1-7頁;
“祖國大陸對台灣:長期優勢對短期優勢”,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7期,第33-38頁;
“國際權勢格局的當今變動與相關的理論、歷史和現實思考”,載《史學月刊》2002年第5期,第85-89頁;
“‘9·11’後三項重大問題的思考”,載《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期,第44-47頁;
“國際權勢格局變動引起的理論問題”,載《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3期,第9-11頁;
“格局·潮流·時代特徵”,載《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7期,第8-10頁;
“全球化潮流中的國家——關於國家在當今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權能和積極作用的系統論說”,載《國際政治研究》2002年第3期,第95-103頁;
“訪台印象和聯想”,載《兩岸關係》2002年第3期,第19-21頁;
“阻獨促統的決心和軍事能力萬不可低估”,載《兩岸關係》2002年第5期,第11-12頁;
“台灣領導人與美國對台態度和政策”,載《兩岸關係》2002年第6期,第11-13頁;
“我看兩岸武器裝備競爭——台海兩岸‘阻獨’對‘謀獨’鬥爭的一個方面”,載《兩岸關係》2002年第9期,第17-18頁;
“論族裔民族主義在當今世界的涌動和局部泛濫”,載《社會科學論壇》2002年第1期,第17-23頁;
“全球化潮流中的國家——關於國家在當今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權能和積極作用的系統論說”,載《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4期,第91-97頁;
“東亞軍備控制和不擴散問題:現狀與危險”,載《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5期,第29-33頁;
“當今世界反全球化的力量”,載《經濟研究參考》2002年第7期,第39-45頁;
“美國鷹派神經性自危心態的產物”,載《國際展望》2002年第16期,第30-31頁;
“論2001年的中國對外政策和外交——兼及2002年和未來更長時間內的若干重大問題”,載《國際經濟評論》2002年第Z3期,第40-42頁;
“論互相依賴的有限與國家政策對全球化影響的限制”,載《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第2期,第25-31頁、第63-64頁;
“2001年的世界政治及其主要趨勢——兼論2001年的中國外交”,載《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2期,第40-45頁;
“新世紀初期世界政治及其主要趨勢”,載《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第33-35頁、第44頁;
“美國在戰後伊拉克的政治困難和對伊戰爭的國際政治後果”,載《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年第6期,第16-18頁;
“美國在戰後伊拉克的政治困難和對伊戰爭的國際政治後果”,載《國際經濟評論》2003年第3期,第23-24頁;
“當今中亞大國政治:出自中國視角的評估”,載《國際經濟評論》2003年第4期,第61-64頁;
“對當前中國對外經濟戰略的思考”,載《國際經濟評論》2003年第6期,第50-51頁;
“關於行將到來的美國對伊拉克戰爭”,載《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3期,第33-35頁;
“危險和希望——伊拉克戰爭背景下的朝鮮核問題”,載《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5期,第50-53頁;
“歷史·道德·利益·觀念——關於國際關係理論思想的談話”,載《歐洲研究》2003年第5期,第143-149頁;
“事實與理論:國際關係史研究的理論化問題”,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4期,第14-16頁、第77頁;
“戰略集中原則與其重大意義”,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7期,第1-77頁;
“關於中日關係的戰略性思考”,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9期,第10-11頁;
“美國的戰後困難和對伊戰爭的國際政治後果”,載《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4期,第3-5頁;
“中日接近與‘外交革命’”,載《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2期,第71-75頁;
“中國的外部困難和新領導集體面對的挑戰——國際政治、對外政策、台灣問題”,載《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3期,第34-39頁;
“北京六方會談與中國外交作為”,載《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10期,第21-23頁;
“中國近期主要對外戰略問題——兼談長期性基本戰略機遇”,載《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6期,第21-25頁;
“國際政治中的核武器與防核擴散問題”,載《世界知識》2003年第22期,第26-27頁;
“國際關係理論研究與評判的若干問題”,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1期,第14-15頁;
“朝鮮核危機:歷史、現狀與可能前景——兼談當前的‘韓國問題’”,載《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2期,第56-58頁;
“全球議程:問題和視角”,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3期,第74-76頁;
“美國國際權勢:比較與變化”,載《現代國際關係》2004年第3期,第3-5頁;
“國家大戰略理論與中國的大戰略實踐”,載《現代國際關係》2004年第3期,第36-42頁;
“台灣問題上的嚴重危險和戰略必需”,載《戰略與管理》2004年第1期,第101-106頁;
“議題四: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中國和平崛起的若干根本條件和重要‘平台’”,載《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4期,第16-17頁;
“中國對美外交和戰略15年:演化過程、基本經驗和尚存問題”,載《國際觀察》2004年第2期,第1-6頁;
“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機遇和若干基本條件”,載《國際觀察》2004年第3期,第22-23頁、第26頁;
“權勢‘羸弱’的美國及其應對策略”,載《現代國際關係》2004年第11期,第18-21頁;
“有限中的無限:從納粹到‘台獨’”,載《世界知識》2004年第6期,第28-29頁;
“戰略史考察與大戰略理論”,載《史學月刊》2005年第6期,第5-10頁;
“自由主義與美國對外政策”,載《現代國際關係》2005年第6期,第34-37頁;
“時殷弘——尋找歷史與戰略連線的思想者”,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8期,第57-62頁;
“關於國際關係的歷史理解”,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10期,第20-25頁;
“國際關係史料基本分類和主要類別史料例解”,載《國際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第110-123頁;
“美蘇冷戰史:機理、特徵和意義”,載《南開學報》2005年第3期,第1-12頁;
“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和國際政治的變更”,載《歐洲研究》2005年第6期,第1-13頁;
“關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12期,第1頁;
“關於今後中國對外政策輿論方向的若干思考”,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2期,第1頁;
“大國責任與地緣政治”,載《21世紀商業評論》2005年第2期,第143頁;
“中美、中日關係基本狀態與中國戰略”,載《國際展望》2006年第4期,第29-30頁;
“中國崛起的條件:從對外關係角度的討論”,載《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6年第1期,第1-6頁;
“中國的變遷與中國外交戰略分析”,載《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第31-44頁;
“現代國際體系史的一大理解範式和根本主題”,載《史學月刊》2006年第3期,第77-81頁;
“解析中日關係及中國對日戰略”,載《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4期,第39-41頁;
“災禍伏於輝煌之中——對伯里克利大戰略失敗的政治文化解釋”,載《歐洲研究》2006年第3期,第138-149頁;
“美國權勢的變遷”,載《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9期,第26-28頁;
“中美關係與中國戰略”,載《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1期,第35-36頁;
“中美關係顯著發展的一大可能前景”,載《國際問題研究》2007年第2期,第4-5頁;
“戰略、制度和文化的較量——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羅馬與迦太基”,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年第4期,第33-39頁;
“美國權勢、中國崛起與世界秩序”,載《國際問題研究》2007年第3期,第28-32頁、第38頁;
“伊拉克戰爭與中美關係態勢”,載《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5期,第16-17頁;
“現代國際體系的起源——從體系與單位雙重視野出發的論述”,載《史學月刊》2007年第7期,第63-69頁;
“中美關係基本透視和戰略分析”,載《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7年第4期,第8-11頁;
“民族倫理傳統與中國的國際倫理觀”,載《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19-20頁;
“國家大戰略理論論綱”,載《國際觀察》2007年第5期,第15-21頁;
“美國權勢、對華戰略和中美關係”,載《美國問題研究》2007年第0期,第92-98頁;
“中國崛起和中美關係的戰略形勢”,載《國際經濟評論》2007年第4期,第15-16頁;
“戰略觀念與大戰略基本問題”,載《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第18-21頁;
“中國在對外政策形勢中面臨的新挑戰”,載《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12期,第32-33頁;
“中國的輝煌成功與西方的觀念演變”,載《現代國際關係》2008年第9期,第18-20頁;
“多事之秋與中國的戰略需要”,載《新遠見》2008年第10期,第34-41頁;
“成就與挑戰:中國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理念與對外政策形勢”,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第2期,第81-85頁;
“美歐接近、中歐疏離與中國的戰略需要”,載《現代國際關係》2008年第5期,第9-11頁;
“現代政治制度與國家動員:歷史概觀和比較”,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年第7期,第32-39頁;
“三十年來中國國際政治研究的若干問題”,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第4期,第72-75頁;
“論大戰略的目的及其基本原則”,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第110-116頁;
“中美關係的雙重形勢”,載《國際問題研究》2009年第1期,第3頁;
“中國-東亞關係中的歷史理解問題”,載《當代亞太》2009年第1期,第29-32頁;
“全球性挑戰與中國”,載《現代國際關係》2009年第3期,第1-4頁、第12頁;
“傳統內外的當代中國:政治領導、對外政策與其中國特性”,載《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第5-8頁;
“金融大危機與國際大格局”,載《現代國際關係》2009年第4期,第13-15頁;
“普遍主義、特殊主義和綜合的中間立場——關於全球性挑戰的一種論析”,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年第4期,第98-102頁;
“當代中國的對外戰略思想——意識形態、根本戰略、當今挑戰和中國特性”,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9期,第18-24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戰略思想——意識形態基礎、根本戰略綱領和當今所遇挑戰”,載《江海學刊》2009年第5期,第10-15頁;
“印度和平崛起問題及中美印三角關係”,載《國際展望》2009年第3期,第12-16頁;
“歐巴馬的中國蜜月”,載《中國市場》2009年第46期,第63頁;
“美國權勢、‘西方模式’和相關的信心問題”,載《現代國際關係》2009年第11期,第18-20頁;
“中美之局,重新發牌”,載《中國經濟周刊》2010年第1期,第11-12頁;
“中國歷史之中的連續和變革與中國現當代民族主義”,載《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第14-23頁;
“非傳統安全與中美反擴散博弈——在朝鮮及伊朗核問題上”,載《現代國際關係》2010年第5期,第1-7頁;
“蘭克《論列強》回顧與相關的‘中國含義’”,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年第6期,第51-63頁、第156-157頁;
“意志力的經久較量:若干歷史範例透視”,載《現代國際關係》2010年第8期,第1-8頁;
“中國對外關係形勢與對外政策方向”,載《現代國際關係》2010年第11期,第10-12頁;
“現實主義政治倫理與特殊主義世界觀——西方經典思想和當代中國理念”,載《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1年第1期,第127-133頁;
“北非中東政局劇變及其主要國際涵義”,載《現代國際關係》2011年第3期,第9-11頁;
“從‘朝貢和平’到決戰決勝:漢初80年的帝國對外歷程”,載《文化縱橫》2011年第3期,第120-123頁;
“武裝的中國:千年戰略傳統及其外交意蘊”,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年第6期,第4-33頁;
“‘文學透視’方法與‘美國精神’辨識”,載《江海學刊》2011年第4期,第24-28頁;
“文明帝國主義的中國版本——司馬相如《難蜀父老》及其他”,載《文化縱橫》2011年第4期,第97-100頁;
“嚴格限制干涉的法理與武裝干涉利比亞的現實”,載《當代世界》2011年第11期,第18-19頁;
“經濟·安全·生態:三大全球性挑戰與中國”,載《中國報導》2011年第12期,第26-29頁;
“美國在東北亞:權勢陣地的隨機鞏固”,載《現代國際關係》2012年第1期,第10-12頁;
“中國在中東如何戰略迂迴”,載《領導文萃》2012年第14期,第27-29頁;
“中美大國關係的前景想像”,載《文化縱橫》2013年第2期,第38-39頁;
“全球政治形勢和國際格局透視”,載《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4期,第1-3頁;
“中國新領導與中國外交展望”,載《讀書》2013年第4期,第49-53頁;
“周族的崛起、創新和奮鬥——民族特性/政治文化塑造和‘改換天下’大戰略進程”,載《國際展望》2013年第6期,第1-12頁;
“中國周邊行為中曾有的‘勝利主義’:動能和決策複雜性”,載《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第3-5頁;
“中國在對日關係中需要調整思維方式和戰略”,載《現代國際關係》2014年第1期,第16-18頁;
“中國崛起與世界秩序”,載《現代國際關係》2014年第7期,第32-34頁;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重大意義與所需努力”,載《世界知識》2014年第18期,第28-30頁;
“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巨觀思考”,載《前線》2014年第7期,第47-49頁;
“日本政治右傾化和中日關係的思維方式及戰略策略問題”,載《日本學刊》2014年第2期,第1-14頁;
“帝國的病變、中興和衰毀——《漢書》政治/戰略解讀”,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年第1期,第142-155頁;
“病變、中興和衰毀:《漢書》展示的帝國曆程與其基本維度”,載《理論視野》2015年第1期,第61-65頁;
“印象主義方式與當前中國安全戰略例解”,載《國際安全研究》2015年第1期,第154-156頁;
“中國對外戰略的最新變遷:從‘戰略軍事’為主到‘戰略經濟’為主”,載《現代國際關係》2015年第1期,第21-23頁;
“當前中美日關係的戰略形勢和任務——一種巨觀視野的討論”,載《日本學刊》2015年第1期,第25-35頁;
“傳統中國經驗與當今中國實踐:戰略調整、戰略透支和偉大復興問題”,載《外交評論》2015年第6期,第57-68頁;
“關於中國對外戰略最佳化和戰略審慎問題的思考”,載《太平洋學報》2015年第6期,第1-5頁;
“‘一帶一路’:祈願審慎”,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7期,第151-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