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龍山文化陶器】中原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原龍山文化系指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即河南龍山文化和陝西龍山文化。其陶器,參見“河南龍山文化陶器”及“陝西龍山文化陶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原龍山文化陶器
- 類別:陶器
【中原龍山文化陶器】中原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原龍山文化系指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即河南龍山文化和陝西龍山文化。其陶器,參見“河南龍山文化陶器”及“陝西龍山文化陶器”。
【中原龍山文化陶器】中原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原龍山文化系指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即河南龍山文化和陝西龍山文化。其陶器,參見“河南龍山文化陶器”及“陝西龍山文化陶器”。...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中原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
河南龍山文化陶器是河南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河南龍山文化是龍山文化在河南地區的特殊類型,其早期以洛陽王灣三期遺址為代表,中期以後崗二期遺址為代表,晚期以河南永城造律台遺址為代表。年代約為公元前2600一前2000年。早期陶器以灰陶為主,有少量黑陶和褐陶。器物多輪制。代表性器形有斜沿夾砂罐、柱狀或乳狀...
【龍山文化陶寺類型陶器】龍山文化陶寺類型遺址出土的陶器。陶寺類型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公元前2500一前1900年。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為主,也有夾砂褐陶、泥質褐陶和泥質黑陶。器形有盤、盆、罐、釜、、缸、暈、灶等。平底器和袋足器發達,也有...
陶寺文化是中原地區龍山時代的區域考古學文化。陶寺文化主要分布於汾河下游及其支流澮河流域。在山西地區內的臨汾、襄汾、侯馬、曲沃、翼城、絳縣等地共發現陶寺類型的遺址75處。各個遺址規模一般在數萬或10餘萬平方米以上,最大的則超過了100萬平方米,陶寺遺址總面積已達300萬平方米。 陶寺文化的早期陶器多為手制...
陶寺遺址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東西約2000米,南北約1500米,總面積280萬平方米。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之一。堯王城遺址 主詞條:堯王城遺址 堯王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日照市,是大汶...
這件陶器極似倒置的半個窩頭,大頭兒的孔與被截立面上的孔相通。有人認為這是播種用的耜,有人認為是做陶器的拍子。大頭的平面上圍繞圓孔刻畫著彎彎曲曲的陰線,酷似龍的形象。立面上的圖畫更為複雜,有的學者認為這是一幅哺乳圖,一個母親正在哺育襁褓中的嬰兒。你也可以充分發揮你的想像力,看看這幅四千年前...
陶寺中原龍山文化彩繪陶上的蟠龍紋是黃河流域迄今發現的最早的蟠龍紋樣,正是由半坡文化彩陶上的魚紋演變為商周青銅器上蟠龍紋的中間環節。山西南部是夏族的發祥地,傳說中夏部族以龍為圖騰,陶寺彩繪陶盤的蟠龍紋可能是氏族的圖騰徽紋,因此,中原龍山文化的蟠龍紋是我國早期龍紋最重要的樣式,它是研究龍紋起源的珍貴...
河南龍山文化,指約公元前2400年以後的龍山時代晚期,中原腹地的考古學文化,也被稱為“王灣三期文化”。包括分布在河南省境內 的多處龍山文化遺存。年代 為公元前 2600~前2000年。以表面飾有繩紋與籃紋的灰色陶器為突出特徵。經發掘的有洛陽王灣遺址、臨汝煤山遺址、登封王城崗、陝縣三里橋 、永城王油坊、淅川下...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是新石器時代的陶器,1980年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第3072號墓,現收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通高9厘米,直徑40.7厘米,底徑15厘米,腹深7.8厘米。胎呈褐色,器表為灰褐色。盤的外壁著繩紋,內壁施黑色陶衣並經磨光,唇沿及內壁上緣...
典型龍山文化陶器,主要分布於山東、蘇北及遼東半島等地距今約四千餘年。以輪制製作為多。最突出的是黑色、薄而光亮的蛋殼陶,胎薄僅0.1~0.2厘米,有“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讚譽。典型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於山東、蘇北及遼東半島等地距今約四千餘年。因首次在山東章邱龍山鎮城子崖被發現而得名。出...
陝西龍山文化陶器是陝西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歷史文化 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莊二期文化”,是龍山文化在陝兩地區的特殊類型,屬中原龍山文化的晚期階段。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公元前2300一前2000年。陶器主要是灰陶,多為泥質,有大量籃紋、繩紋。形狀特徵 三足類炊器中,鬲、聾較多,鼎、鬻...
廟底溝二期文化陶器是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文物簡介 【廟底溝二期文化陶器】 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公元前2900一前2800年。陶器多為灰陶,很少的細泥紅陶。器形以罐、盆為多,大口筒形罐、小口折肩平底...
龍山文化遺址,發生在“兩河流域”的一次著名戰役,“兩河流域”是海岱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為“濟左走廊”之鎖鑰,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漢高祖劉邦拜韓信為相,領兵攻齊,路過龍山。韓信意欲出奇兵打齊國一個措手不及,故不從城內穿過,在龍山北1公里許的巨野、武原兩水交匯處架起一座石橋,大軍往東直撲臨淄,...
龍山文化晚期瓮棺葬陶器組合是瓦店遺址出土的文物,現收藏於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文物信息 瓮棺葬具為一大一小兩件陶瓮組合,分別為殘高50.4和殘高41.6厘米。製作技術 使用時將大小兩件陶瓮進行套合。文物鑑賞 瓮棺葬為新石器時代一種重要的葬式,埋葬者大多為早夭的青少年和兒童,葬具選擇也並無特殊性,多...
黑陶中的一種,因外觀上看酷似玄武岩製品而得名,胎和器物表皮都呈黑色,按胎質分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馬家浜文化等遺址中常有發現,其典型製品薄如蛋殼,有“蛋殼陶”之稱。它原料一般都經過精細的淘洗和充分的陳腐,胎坯成形後,用...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陶器蓋殘片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陶器蓋殘片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雕塑、造像類作品。
在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其中以大汶口文化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者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現濟南市章丘區)龍山鎮的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了這一史前遺存,故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為主要特徵,又稱為“黑陶文化”。黑陶按質地可分為三種:泥質黑陶...
以普通易溶粘土製作陶器時多以紅粘土為原料;甘青文化區採用模具敷泥法,彩陶製作工藝高度發達,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黃河中游是模製法最流行的地區,出現於廟底溝二期(距今5300年左右),盛行於中原龍山文化,模製法系用泥條盤築(或圈築)在模具的外面,再拍打(或滾壓)成與模具...
山東龍山文化陶器是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因龍山文化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的城子崖而命名,又稱“典型龍山文化”。年代約公元前2500一前2000年。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岳石文化。陶器已基本使用輪制,器形規整,器壁厚薄均勻。以黑陶為主,灰陶常見。部分器物如罐類還採用器身、器底分別製成後再接合的“...
二里頭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中原龍山文化和二里崗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族先民所創造。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於豫西、豫中,北至晉中,西至陝州區、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區,南至湖北北部,東至開封、蘭考一帶地區。二里頭文化,...
斑斕絢麗的彩繪陶器,構成陶寺類型文化一大特色。彩繪蟠龍圖形的陶盤,是其中最富特徵的器物。這是迄今在中原地區所見蟠龍圖像的最早標本。從出土情況判斷,龍盤是一種禮器,龍紋則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標誌。一些彩繪紋樣與商、周青銅器花紋頗為接近。大型墓出上的彩繪木器,構成陶寺類型文化的另一特色。這些木器的胎骨...
其他資料 規格: 口徑28-29厘米 高52.2厘米 出處: 走進珍寶世界:中國古代飲食具 年代: 新石器時代 類型 質地類型: 陶器 功用類型: 飲食具 欄目關鍵字: 炊食具 茹毛飲血與原始熟食的結束—新石器時代 飲食具 收藏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題詞或關鍵字: 鬲 龍山文化 輔助分類項: 飲食具 ...
接底法是一種早期的陶器成型工藝,就是將器身和器底部分分別製成後再進行結合。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大多以手制為主,器物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在成型工藝上基本採用接底法,因此在一些陶器的下端常見留有底部邊沿貼住器壁的痕跡,這類現象在較大型的罐類器物上最能得到明顯的證實。內容簡介 以我國中原地區...
陶器的顏色和陶土的成分以及燒成氣氛有一定關係。陶土中含有一定量鐵的化合物,它起著助熔的作用,能降低陶器的燒成溫度,在不同的燒成氣氛中,能使陶器呈現各種色澤,灰陶即是在弱還原氣氛中燒成的。控制還原氣氛,是燒成中比較進步的工藝技術,因此灰陶一般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中才占主要地位,如中原龍山文化,...
發掘有仰韶、龍山、二里頭、二里岡、殷商、漢及北宋灰坑163個,墓葬11座,陶窯4座,房基4座。出土器物陶器主要有罐、鼎、斝、雙腹盆、刻槽盆等,另有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遺物。古城寨城址是中原地區已發現較大的龍山文化城址,為二里頭文化宮殿基址和廊廡基址找到了源頭,也為鄭州商代宮殿基址坐落東北部的...
城內大、小台基布局清楚,遺物豐富,為研究這一地區龍山文化的面貌與中原龍山文化的關係乃至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等問題,提供了新線索。該城址1977年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一提名獎,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 ...
甘肅臨洮的馬家窯遺址為馬家窯文化及其馬家窯類型發現地,青海民和的馬廠塬遺址為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發現地,山東泰安的大汶口遺址為大汶口文化發現地,山東章丘的城子崖遺址為龍山文化發現地,江蘇省高郵市的龍虬莊遺址為龍虬文化發現地、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為中原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發現地,湖北京山的屈家嶺遺址為屈家嶺文化...
大河村遺址的發現,成為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和代表。大河村類型包括了分布於以嵩山為中心的嵩山地域的仰韶時代文化遺存從產生、發展到消亡的全過程。大河村遺址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歷史發展有重要意義,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工作,也為探討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發展序列、文化類型的劃分以及與黃河下游、江漢流域諸原始...
鹿台崗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杞縣裴村店鄉鹿台崗村,占地面積14000平方米,總的文化面貌屬於河南龍山文化。鹿台崗遺址東西寬約120米,南北長150米,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蚌器、石器以及少量的銅器。鹿台崗遺址對於探索夏代東夷與華夏文化的界定和文化交流、商文化的起源、先商文化與岳石文化的類型劃分提供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