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是新石器時代的陶器,1980年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第3072號墓,現收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通高9厘米,直徑40.7厘米,底徑15厘米,腹深7.8厘米。胎呈褐色,器表為灰褐色。盤的外壁著繩紋,內壁施黑色陶衣並經磨光,唇沿及內壁上緣一周塗成朱紅色,內壁施黑陶衣為地,並用朱紅彩繪製出一蟠龍紋,龍的尾部已經漫漶不清。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是龍山文化中彩陶製品的代表,造型樸質,圖案精美,顏色濃艷得體,光澤細膩。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
  • 館藏地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出土時間:1980年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 出土地點: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第3072號墓
  • 文物類別:陶器
  • 文物別稱:陶寺龍盤、
流傳歷史,文物特徵,文物價值,出土環境,文化寓意,社會評價,保護措施,

流傳歷史

1980年,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第3072號墓。

文物特徵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通高9厘米,直徑40.7厘米,底徑15厘米,腹深7.8厘米。盤口向外敞開,口沿斜折,胎呈褐色,器表為灰褐色。盤的外壁附有繩紋,唇沿及內壁上緣一周塗成朱紅色,內壁以黑色磨光陶衣為地,盤內中心用朱紅彩繪出一條蟠龍,龍的尾部已模糊不清。龍紋在盤的內壁和盤心作蟠曲狀,頭在外圈,身向內卷,尾在盤底中心。蟠龍尾抵於頜下,紅鱗紋遍飾周身;豆狀圓目,張巨口,利齒上下兩排,長舌外伸,身體飽滿而外張。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
蟠龍紋陶盤

文物價值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上的蟠龍頸部上下對稱繪出鰭或髭狀物,與商周蟠龍的明顯區別是無角也無爪。這同其蟠曲的形態一樣,也是陶寺龍紋具有一定原始性的反映。從身、尾、目的形狀和它口吐長信的特徵看,很像蛇,但從方頭、巨口、露齒看,又與鱷魚接近。從而可以看出,陶寺蟠龍的形象,顯然不僅僅是來源於一種動物的形象,而是集兩種或兩種以上動物的特徵於一身。與商周青銅器上的蟠龍紋比較,其構圖頗為接近,卻略有不同,後者是頭在盤底中心,身向外卷,尾在最外圈,在表現手法上更接近蛇類的自然習性。這為探討中國古代的青銅文化淵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考古學者一般認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的彩繪圖案是蛇形龍的形象,而通過對其圖形部件的圖式分析,分辨出該藝術形象可分解為蜷體、分節、長吻有齒、張口、樹枝狀紋飾、尺木“角”等圖式,通過與史前相關遺存的比較,認為該蟠龍紋原型應為蠶吃桑葉的形象。這種新認識為進一步深入理解中國蠶桑文化在文明形成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

出土環境

陶寺遺址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經過多年較大規模的發掘,陶寺遺址出土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存,特別是文字、城址、宮殿、銅器、陶禮器、觀象台等。從聚落形態的角度來看,高規格的宮殿建築、宗教建築和與天文曆法有關的建築設施,應當是“王都”級聚落所具有的標誌性的建築。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
陶寺遺址

文化寓意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的規格很高,是一種代表身份的特殊隨葬品。蟠龍圖像也似乎有特殊的含義,而非一般紋飾,有學者推測很可能是氏族或部落的標誌,如同後來商周銅器上的族徽樣。可能當時的人們畫赤龍於盤以殉祖先。他們崇拜赤龍圖騰赤龍就是他們的祖先或祖先的化身。以赤龍即赤蛟、赤蛇等為祖先的華夏族人,就是帝堯陶唐氏。
該圖案一方面反映了陶寺先民對龍的崇拜,另一方面陶寺龍盤只存在於高等級的大墓之中,應該是作為重要的禮器出現的。作為圖騰族徽的蟠龍紋圖案,表明陶寺已出現王權和國家的標誌或實物象徵。伴隨著萬物有靈的意識形態,這些多姓氏的民族開始建立自己的圖騰作為民族共同的信仰。

社會評價

“陶寺大墓所出彩陶龍紋陶盤、鼓等頗帶‘王氣’,屬於‘王者’之器,顯示出‘王者’的氣象;而且蟠龍圖案被賦予了高度抽象性意義,是作為象徵王權族徽出現的王者之器。”(中國現代考古學家蘇秉琦
“彩繪蟠龍紋陶盤是陶寺最富有特徵的器物之一,僅見於大型墓葬內,具有濃郁的標誌登記身份的作用,可能是巫師通天做法的法器。陶盤上的蟠龍紋是中原地區迄今所見最早的蟠龍圖像。”(《早期中國——中華文明起源》評

保護措施

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紋陶盤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