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識,三受之一。又雲舍受。於不違不順之境領納不苦不樂之心意也。
佛教知識,三受之一。又雲舍受。於不違不順之境領納不苦不樂之心意也。
佛教知識,三受之一。又雲舍受。於不違不順之境領納不苦不樂之心意也。...... 佛教知識,三受之一。又雲舍受。於不違不順之境領納不苦不樂之心意也。...
苦受(dukkha-vedana)的特相是體驗不可喜的觸所緣;作用是減弱相應法;現起是身體遭受痛苦;近因也是身根。...
受可以依三分法或五分法分別。受有三種:苦、樂、不苦不樂。在這三分法里,樂受包括了‘身體的樂受’和‘心的樂受或悅受’兩者...
謂三領納隨觸,即樂及苦、不苦不樂。此復分別,成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 三、想蘊 對境想像事物,為心之作用。想即思想之義,謂意識與...
內容詳述一、苦受 謂於六塵違情之境。而有逼迫之苦。是名苦受。二、樂受 謂於六塵順情之境。而有適悅之樂。是名樂受。三、不苦不樂受 謂於六塵不違不...
6. 觸緣受,"依此便生樂等之受。"由有觸覺便生苦樂及不苦不樂等受,此相當於所謂童年階段。7. 受緣愛,"從此三受,引受三受。"由有感受,引生貪愛。三愛,...
在採用五分法時,三分法的樂受則分為樂受與悅受,前者是身受,後者是心受;三分法的苦受則分為苦受與憂受,前者是身受,後者是心受;不苦不樂受亦即舍受。詞...
一自相別相即相狀。謂如身是身自相。於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塵各別故。如受是受自相。於此受中有苦樂受不苦不樂受等各別故。...
追源溯本,如來所說一切佛法流自於苦集滅道四聖諦, 滅諦即為其三。所謂滅諦,就是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我們喜貪心不捨離貪嗔痴諸煩惱,循善不善...
觸緣受者。云何為受。受有三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名為受受緣愛者。云何為愛。愛有三種。謂欲愛色愛無色愛。是名為愛。...
所謂“身,謂身受,依身起故,即五識相應受;言不悅者,是損惱義。於身受內能損惱者,名為苦根”。指能令身感受五識損惱不悅的因素。(2)“樂受根”,亦名...
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正觀無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無明,離欲,明生。因此要親證不受後有,也就是聲聞四果阿...
不苦不樂受之異也三想陰 能取所領之緣相名為想。想有六種。謂取所領六塵之相。為六想也四行陰 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為行。行有六種。大品經中。說為六...
所謂“行苦性”,謂有思想、欲望的活動,即是苦性,包括“無色界諸行”、“不苦不樂受”,以及除“苦苦性及壞苦性”之外的一切有漏行。據此“三苦性”,說明...
“受”是內心領納所緣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內心領取納受外境,生起一種心念,它會對順、逆的外境產生三種不同的感受,既是苦、樂、舍(不苦不樂)受,稱為三...
四禪諸天,通過修行已經離開了三禪諸天還有的妙樂情感,一心憶念清淨之修養功德,具有舍清淨、念清淨、不苦不樂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四禪八天中,自第四無煩天起...
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故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受蘊即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觀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
在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時,恆常不動,“不苦不樂,舍心,住正念正智”。...(二)阿羅漢果,指斷盡一切煩惱,得盡智而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證入此果位者,...
佛學術語,謂菩薩住是三昧,則能于樂中不生喜,苦中不生嗔,不苦不樂中不生不知舍心;於此三受,遠離不著,則心滅緣斷,是名斷緣三昧。1 ...
滅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主喜樂,住第二禪。離喜、住舍,有念、正如,身受樂,諸聖所說,能舍有念受樂,住第三禪。斷樂先除,苦喜憂滅,不苦不樂,舍...
心一境性如前述為靜慮的自性;行舍,是說三禪舍前之輕安,住不苦不樂;正念正慧,是說住於正念正知而不耽於自地的喜樂,進而欣求上地的勝法;受樂,是說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