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受根

五受根,教義名數。對於五種身心感受能起增上作用之功能,或對“五受”起增上作用的因素。屬於“二十二根”。據《俱舍論》卷三釋:(1)“苦受根”,亦名“苦根”(梵文Duhkhendriya):“身不悅名苦。”所謂“身,謂身受,依身起故,即五識相應受;言不悅者,是損惱義。於身受內能損惱者,名為苦根”。指能令身感受五識損惱不悅的因素。(2)“樂受根”,亦名“樂根”(梵文Sukhendriya):身悅名樂。“所言悅者,是攝益義,即身受內能攝益者名為樂根。”又“四靜慮”中的“第三定心相應受能攝益者,亦名樂根”。此禪中“無有身受,五識無故,心悅名樂”。謂由第三靜慮中“心悅安靜,離喜貪故”,所生特殊樂感。(3)“喜受根”,又稱“喜根”(梵文Sanmansyendriya):指“心悅”,特指“除第三定,於下三地名為喜根”。“下三地”,指欲界初禪和二禪。在此三地中,能令感受喜悅之因素名“喜根”。(4)“憂受根”,亦名“憂根”(梵文Danmanasyendriya),“意識相應,能損惱受,使心不悅,名曰憂根。”(5)“舍受根”,又名“舍根”(梵文Upeks endriya),“謂非悅非不悅,即是不苦不樂受,此處中受,名為舍根”。據此,苦與樂二受,主要是身體通過五識產生的悅和不悅的感受;憂與喜二受,是內心通過意識產生的悅與不悅的感受;舍受則是身與心皆處於非悅非不悅的感受,所謂“舍,無分別任運而生”。對此“五受”能起增上作用的因素,稱“五受根”。有時也略稱“五受”,或“五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