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盟國家

不結盟國家

不結盟國家是參加不結盟會議的國家。1956年狄托、納賽爾和尼赫魯在南斯拉夫會談後的聯合聲明中提出不結盟的主張。1961年在貝爾格勒召開的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標誌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不結盟運動的宗旨是:主張執行獨立自主、和平、中立的政策,拒絕同任何大國結盟;加強成員國的團結和協商;支持民族解放運動;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猶太復國主義、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主張國際關係民主化和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結盟國家
  • 外文名:nonaligned country
[nonaligned country] 指執行獨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政策,參加不結盟會議的國家
“不結盟”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化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的鬥爭。
奉行不結盟,並確實沒有結盟的國家就是不結盟國家。
現在所謂的盟國就是在軍事、外交、經濟等重大領域進行高度的合作,各盟國要犧牲一定的自主權,在行動上一旦達成協定,就要服從統一的行動和部署。
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是一個擁有115個成員國的鬆散的國際組織,它成立於冷戰時期,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外交政策。聯合國中三分之二的會員是該組織的成員國,全球人口的55%也生活在不結盟運動國家。不結盟運動定期舉行首腦會議,到目前為止已經在南斯拉夫、埃及、尚比亞、阿爾及利亞、斯里蘭卡、古巴、印度、辛巴威、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南非和馬來西亞舉行了13次會議。
“不結盟”一詞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斯里蘭卡發表的一場演說中。尼赫魯將一年前中國總理周恩來為處理中印兩國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作為“不結盟運動”的基礎。之後在1955年舉行的萬隆會議上,與會的29個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願意捲入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而將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自主、消除貧窮和經濟發展作為自己的目標。萬隆會議是不結盟運動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