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把“傳統”和“當代”對立起來

不應把“傳統”和“當代”對立起來

《不應把“傳統”和“當代”對立起來》是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曾發表於《中國藝術報》,並被《新快報》《石獅日報》等諸多媒體轉載,影響頗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不應把“傳統”和“當代”對立起來
  • 作者:王進玉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品出處:中國藝術報 
作品原文,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在當今書畫界,始終存在一種錯誤的認識,即一談到傳統,好像就很難“當代” ;一談到當代,好像就拒絕“傳統” ,儼然把“傳統”和“當代”完全對立起來了。也難怪,現實中的確有很多所謂傳統派的書畫家,根本就不了解真正的當代藝術,對此也漠不關心;而很多所謂的當代藝術家,根本不懂得真正的傳統書畫,對此也似乎不屑一顧,以至於走傳統一路的書畫家與從事當代藝術的藝術家,經常“互掐” ,彼此“不買賬” 。其中一些十分偏激,甚至荒謬的觀點、言論,嚴重干擾了大眾對傳統書畫與當代藝術所本該清醒的、客觀的認識和了解。他們僅站在各自的立場,僅從個人有限的創作經驗和體會來進行論說與評判,而沒有換位到對方的立場,更沒有聯繫時代背景,以更加開闊、巨觀的視野來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須知,雖然傳統有傳統的一套審美習慣和創作法則,當代有當代的思維邏輯與表述方式,它們看似擁有兩個不同的文化軌道與認知體系,但並非是完全獨立、不相兼容的,相反,很多時候彼此會有參照、有交集,甚至有互相借鑑、融合的地方。而且隨著我們對傳統的深入了解,對當代的探索建構,傳統與當代的這種參照、交集、借鑑與融合的機會和可能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越來越沒有我們所認為的創作上的隔閡、矛盾與衝突。無論是經常被提及的“越傳統,越當代”的理念,還是“今天的‘當代’就是明天的‘傳統’ ,今天的‘傳統’本就是昨天的‘當代’ ”等觀點,其實都在告訴我們傳統和當代之間有著某種程度的內在關聯——不會也不可能互不相干、彼此對峙。因此,時至今日,我們一定不能再用狹隘的眼光與偏執的視角來認識和解決當下的藝術現象及其創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務必要打破固有的知識結構與觀念壁壘,用更加開放的、發散的思維和更加包容、尊重的姿態來重新認識藝術、實踐藝術。
換句話說, “唯傳統”與“唯當代” ,都是錯誤的觀點,也都是典型的二元對立思維,不是當下藝術所本該倡導與呈現的真正形態。我們一定要允許不同門類、不同範式、不同觀念、不同行為、不同地域、不同時空等的藝術存在,並儘可能地予以相互理解、接納,至少不應該互相攻擊。雖然傳統有傳統的底蘊和優勢,但也有它根深蒂固的缺點與不足,當代有當代難能可貴的探索和創新之處,但也有它諸多複雜的問題與弊病,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加以分辨、明晰,如何加以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從而有效促進整個藝術生態的健康、和諧發展。
譬如,當下普遍存在著“唯觀念而觀念”的當代藝術思維,以及“傳統至上”“唯技術而技術”等的傳統書畫創作時風。的確,不管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西方“繪畫死亡論”以及現代派藝術的某些理念,對我國當代藝術的影響頗大,對傳統書畫的衝擊和破壞也不容輕視,所以才會導致很多當代藝術家固執地以為“越激進,越當代”“越反叛,越前衛” ,從而把當代藝術的“當代性”錯誤地理解成了所謂的激進和反叛,理解成了與傳統形態所完全對壘的、不兼容的東西。殊不知,傳統藝術形態中也有著諸多“當代性”的元素和體現,有著足夠令當代藝術吸收、採集的營養與信息。而傳統派書畫家們,其中有一部分是頑固的守舊派,他們經常會把“傳統”掛在嘴邊,總愛拿傳統作為唯一標尺,來衡量和評判一切形式的藝術創作。在他們看來,傳統似乎是萬能的,傳統的那些法則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只要不符合他們所理解的那個“傳統” ,就認為作品有問題,是“野狐禪” 。而另外一部分,則屬於“假傳統”類型,他們看似在老實本分地承繼著傳統,實際上卻早已偏離了傳統的正常軌道,或者說,僅僅承繼了傳統的皮毛,更多只是在形式構成上動腦筋、下功夫,對古人、對傳統中所重點要彰顯和表達的精神與內涵的部分,卻沒有很好地、真正地加以理解、領會和弘揚,以至於在創作上只會做視覺效果、表面文章,且炫技、弄技之風盛行。傳統文化綜合修養的缺失,成了當下傳統派書畫家的硬傷和通病,這也是眾所周知、不可否認的事實。
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應該多做深刻的分析和自我檢討,而不是互相指責、埋怨,更不能有門戶之見,有意地設定所謂的藝術“邊界”與“領地”而不容其它門類、形式的藝術“存在”和“介入” ,那樣無異於畫地為牢、作繭自縛,也終究不利於問題實質性的解決,以及當下藝術真正的進步與繁榮。

作者介紹

王進玉,知名學者、藝術家、藝術評論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