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伯齊、字秦升、一字清悅,號荊南山人,1940年生,湖北監利人, 擅長中國山水畫,以焦墨名世,潑彩亦有獨到之處,現為中國 書畫研究院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姚伯齊
- 別名:字秦升、一字清悅,號荊南山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監利
- 出生日期:1940年
- 職業:藝術家
- 主要成就:現為中國書畫研究院副院長
- 代表作品:《三峽魂》,《魂系三峽》,《西陵春秋》,《黃山風光》
個人簡介,人物年表,藝術點評,相關著作,相關作品,姚伯齊作品賞析,
個人簡介
姚伯齊、字秦升、一字清悅,號荊南山人,1940年生,湖北監利人,現為中國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收藏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傳統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主席,鄭州大學客座教授等。擅長中國山水畫,創作以兩種形式為主:焦墨和潑彩,“在焦墨山水和潑彩山水畫方面獨樹一幟,開創出了新的中國畫形式”。已出版多種畫集,其中《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姚伯齊》和《中國當代名家畫集·姚伯齊》收集了畫家500多幅作品;在北京、南京、武漢、海口、鄭州等十多個城市舉辦過個人畫展;三次榮獲“國際文化交流獎”;榮獲“99中國百傑畫家”稱號;《人民日報》、《今日中國》、《美術》、《國畫家》、《中國畫》、《中國畫家》、《中國書畫報》、《中國書畫藝術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苑》、《收藏》等諸多報刊均有個人專版或作品在美國、韓國、日本、丹麥、荷蘭、澳大利亞、新加波、馬來西亞、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獲獎並收藏。
人物年表
姚伯齊藝術年表
1940年 9月,出生於西安。父親姚本培湖北監利縣新溝鎮東荊村人,黃浦軍校七期畢業,在抗戰時遇難。母親安君華南陽市人,自小隨其大伯讀孔孟之書,能出口成章熟背其文。
1946年 在南陽上國小。
1957年 8月參加工作從事繪畫宣傳工作。
1959年被評為南陽市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個人。
1960年 臨學《芥子園畫傳》全套四部。
1980年 在湖北省監利縣從事電影宣傳工作。同年潑墨作品《泰岳風姿》捐給宋慶齡基金會並在中國美術館展出。1991年 在武昌主辦“姚伯齊畫展”。同年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美術理論幹部研討班。
1992年 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姚伯齊山水畫集》。
1994年 《巫峽雨中行》入選香港新華通訊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書畫作品選》。
1995年 作品入選湖北省文化廳編輯出版的《湖北文化藝術》。
1996年 第一期《中國畫》刊發姚伯齊潑墨、潑彩、焦墨作品十三幅。
1997年 第五期《國畫家》刊發姚伯齊焦墨作品《夜行小三峽》。同年海南省群藝館在海口主辦“姚伯齊山水畫展”。
1998年 潑彩山水作品名獲“悉尼國際文化交流獎”5月在北京中國畫研究院舉辦“姚伯齊畫展”。並召開了“姚伯齊山水畫藝術研討會”。中國畫研究院收藏了《山魂之一》、《山魂之三》和潑彩《峽江渡》三幅作品。同年8月被鄭州畫院特聘為鄭州畫院一級美術師。
1999年 榮獲“’99中國百傑畫家”稱號。同年還獲荷蘭國際文化交流獎。10月8日在鄭州美術館舉辦“’99姚伯齊畫展”。11月應邀赴煙臺美術博物館參加建館十五周年慶祝活動,舉辦個展。同年文化部《文化月刊》總75期刊發姚伯齊潑墨作品。年底隨畫院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展出,焦墨潑彩山水得到好評。
2000年 《世界信息報》專版報導介紹姚伯齊焦墨山水藝術。同年獲美國舊金山書畫金橋獎。10月獲湖北省文化廳銅獎。出版《姚伯齊畫選》。後隨鄭州畫院在昆明展出並赴雲南各地採風。
2001年 在鄭州美術館舉辦“姚伯齊三峽畫展”。7月開始《三峽魂》的創作工作。參選由中國青年基金會組織的中華公益筆會優秀作品集《翰墨丹心》精品一百件赴澳大利亞展出。焦墨山水《瞿塘峽》入選中日韓第十四回名家書畫交流展並作展覽作品集封面封底用。年底離開鄭州畫院返回監利,成立姚伯齊國畫藝術研究室並被聘為北京中國書畫研究院副院長。
2002年 9月出版《姚伯齊畫集》。10月南京博物院主辦“姚伯齊焦墨《魂系三峽》畫展暨《姚伯齊畫集》首發式”。11月中國國際美術出版社出版《姚伯齊焦墨作品選》。
2003年 1月《美術》雜誌中國美術家欄目刊發五幅姚伯齊焦墨山水作品,6月《峽江秋清》受邀參加第三屆中國畫家學術年展併入作品集。8月移居鄭州至今。
2004年 3月出版《姚伯齊潑彩畫集》。9月中旬歷時近四年,完成巨幅焦墨長卷《三峽魂》的創作。
2005年 受聘為河南省收藏家協會文化藝術交流委員會名譽會長、藝術顧問,同時在鄭州升達藝術館為我主辦“姚伯齊山水畫展”。
2006年 2月《國畫家》刊發陳池瑜先生的《寫山真骨——評姚伯齊大幅焦墨山水〈三峽魂〉》文章,同時將《三峽魂》用六頁全部刊發。
2007年 開始焦墨設色的研究。
2008年 受聘為湖北省書畫家企業家聯誼會藝術顧問並參與聯誼會為汶川地震捐出作品。參與家鄉監利捐款、捐畫救災活動。
2009年 焦墨山水作品受邀參加公安部文聯舉辦的慶祝建國六十周年名家邀請展,家鄉監利縣主 辦“迎國慶姚伯齊 七十畫展”。
2010年 4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當代名家畫集—姚伯齊》。6月受聘中國傳統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7月受聘鄭州大學客座教授。8月受聘為中國國際收藏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2011年 5月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姚伯齊》。
2013年6月1日上午10時,由中國國家畫院、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文聯、湖北省監利縣人民政府主辦,北京漢特斯曼文化傳媒承辦的“永遠的三峽——姚伯齊焦墨山水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隆重開幕。
藝術點評
獨辟新界 魂系三峽
雲水襟懷 松柏氣節
——張仃(原中央工藝美院院長)
伯齊先生以焦墨表現的是乾坤萬象的精神氣概。穿插在群山眾水間的細小事物亦功力到位,未見苟且。他自幼成長於長江之濱,三峽勝境煙雲峰谷、湍流險灘潛移默化瞭然於胸。習畫伊始即以大山大水為師,不斷磨練筆墨之法,從而成就滿紙波濤起伏真力瀰漫,傳達著造化創生震天撼地的動力。他的畫紮實、充實,氣象渾厚又不乏靈趣,漸進之功使然。
丁亥始冰 遼西它山張仃
姚伯齊的焦墨筆法,始終保持在“強悍”這一風格範疇,少有對“拙秀”“蒼潤”用筆的追求,“武”勝於“文”,“剛”勝於“柔”。這是他的審美選擇,也與他多寫生少臨摹的學畫經歷有密切的關係。
姚伯齊的“潑彩”作品與“焦墨”完全不同:小尺幅,色勝墨,潤勝枯,陰柔勝陽剛。從焦墨到潑彩,就畫家個人言,或許出於心理補償的需要;就作品來說,潑彩之作由由多取近取景變作多取遠景,由恢宏變作清麗,由凝重沉實變成了飄忽迷離。若說其焦墨展現了三峽之骨,潑彩則展現了三峽之影。一個壁立千仞,震人心魄,追求崇高;一個翠色可人,如夢如幻,追求優美。
——郎紹君《山骨峽影》已醜歲末
從另一角度說,焦墨山水只有突出自己的長處,才有存在的價值。其長處在哪裡呢?我以為一在它的筆墨特點如焦、重。但一味焦重會枯燥單調,如何做到枯而能潤,重而有韻,像麒派京劇唱腔那樣蒼渾有味,並不容易。二在它含水少,便於描繪。但是如何做到描繪精緻而不像寫實性素描,保持水墨畫的基本特點,也不容易。《三峽魂》在這二方面也做得不錯。其近景用筆粗而重,突出山體的力量與質量感;遠景用筆細、疏而有節奏,強調出山巒的層次、動感與韻律。用筆多變而能統一,富於音樂感,才是焦墨表現的高境界。在這個意義上說,《三峽魂》有很大突破。
……
《三峽魂》的雄強風格,與一般看到煙嵐浮翠、韻致優美的山水風格大不相同,但它也是典型的中國畫。它的整個結構,它的形神,它的流動、轉折、節奏化、時空合一的空間處理,以及它的“四顧俯層巔”的浩大氣概,即它的“大壯”之美,從另一角度體現了中國藝術傳統。
——郎紹君《大壯之美》2005年
“姚伯齊是湖北畫家,在長江畔的監利作民眾美術工作,同時致力于山水畫的探索。他有過坎坷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對藝術的追求真誠而執著。他熟悉多種繪畫材料和形式,經見廣博,思路開放。”
姚伯齊的山水,多取材於其家鄉,喜描繪雲霧騰飛景觀奇麗的三峽,但並不泥守寫生,而是大膽抒寫心象,革新筆墨形式,尋求一種個性化、新穎的表現。他的作品,多作焦墨,尤重黑白對比,常以排列糾結的氣勢,刻劃雲山的動感和逼人的視覺效果。有時,他也以筆墨和肌理相結合的方法,色墨間用,造成朦朧的意象,以顯示長江三峽的絢爛多姿。他的成果,觀者自可在作品中體察。
——郎紹君(摘自1998年在中國畫研究院舉辦姚伯齊畫展前言)
姚伯齊的焦墨作品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姚伯齊筆下的潑彩和焦墨比較起來,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由近觀變成遠望,由恢弘變成了清麗,由崢嶸變成了迷離。如果說焦墨山水展現的是三峽之骨,潑彩山水展現的則是三峽之影。三峽之“骨”堅硬、雄強、剛毅、質勝於文;三峽之“影”輕柔、飄逸、虛空、文勝於質。前者壁立千仞,震撼心魄,創造的是令人亢奮的崇高感;後者翠色可人,如夢如幻表達的是悲欣交集的追思懷念。
——郎紹君《姚伯齊潑彩畫集序言摘要》2004年4月
寫山真骨
____評姚伯齊大幅山水巨作《三峽魂》
陳池瑜(清華大學美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人畫山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的壁畫就有山水題材,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以山水為重要背景的人物畫,到南朝獨立的山水畫已經得到一定的發展,劉宋時期還出現了精彩的山水畫論專文《畫山水敘》(宗炳)、《敘畫》(王微),隋唐山水畫已成熟,而到五代和北宋山水畫進入黃金時代,出現了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寬、郭煦等大家,兩宋以降山水畫代替人物畫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主要畫科。中國山水畫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都為我們樹立了一座座難以企及的豐碑。當代山水畫如何發展,如何創新,的確是擺在畫家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最近,欣喜的看到姚伯齊先生繼《魂系三峽》後,又精心創作了6960㎝×248㎝的大幅焦墨山水《三峽魂》,可以說是中國當代山水畫的鴻篇巨製,表現三峽題材史詩般的佳構。姚伯齊曾受到張仃先生焦墨山水的啟發,並受到張先生的指導,多年從事焦墨山水畫的研究與創作,他的焦墨山水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在北京等地展出後,就引起美術界的關注和好評,90年代末創作《魂系三峽》,取得階段性的成果。這一切都為他進一步拓展焦墨三水的大境界作了學術和技術準備。
北宋山水畫家郭煦在其山水畫專論《林泉高致》中讚嘆:“山川,大物也”。崇山峻岭,大江大川,是自然中的大物,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水乃天地之大美也。中國人喜歡山水畫,就是具有熱愛天地之大美的自然情結,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人就有一種大象思維的方式。《老子》中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莊子》講“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乘雲氣,騎日月,而游手四海之外”,莊子還提出“法天貴真”的美學思想。所以,中國古代哲人不但要析萬物之理,而且還要判天地之美,他們在精神上“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所以中國人觀察山水之大物,是進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之境界的重要途徑。《易經》中還講到中國人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中國人的自我意識一旦成熟,觀天察地便成為思維中的核心內容,觀察天地之大象,熱愛山水之大物,這是中國人山水畫,山水詩、山水賦得以充分發展並取得輝煌成就的最終原因,也是中國山水畫早於西方風景畫一千多年的根源所在。
姚伯齊的《三峽魂》巨作,就是中國人的大象思維方式,法天貴真的美學傳統在當代的延續和典型表現。
姚伯齊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維與崇尚大美的美學思想落實到對長江三峽、三峽工程、葛洲壩這些大物大美的具體觀察與表現中。
中國山水畫講“近取其質,遠取其勢”,取其勢就是要總體表現遠景中山水之大物的自然規律與意境,取其質則是要表現近景中山水之景物的骨質與結構。中國山水畫還講“與山傳神”寫山真骨“,前者是應傳達山水的審美神韻,後者則是要撩開自然景物的表皮,不滿足於表面摹仿,而應圖寫山水之真體與真相,這就是五代荊浩所謂山水“圖真”。姚伯齊對中國山水畫之美學精髓悉心研究與體悟,他認為用焦墨、用黑白的方式更能寫山真骨 ,更能為三峽圖真。
姚伯齊生長在長江之濱的監利,沿江上遡則是江陵、宜昌、西陵峽、巫山、神女峰、瞿塘峽、夔門、白帝城。他尋訪過許多名山大川,但把三峽作為他觀察天地之大美的藝術生活基地,既因便利,更因他篤愛三峽。20多年來,他去三峽有20多次,他沿畫寫生,三峽自然景觀可謂日新月異、光景常新,雲霞霧靄,氣象萬千。每一次觀察,姚伯齊都有新的發現,對三峽可謂丘壑在胸,在他的藝術生命之血液與情感中,已形成深厚的剪不斷的三峽情結!否則他怎么會有力量在年過花甲之後畫出高近二米半,長達70米的如此巨幅《三峽魂》之大作呢?
大畫不易,構圖更難。郭熙曾講到山水畫的取景之特徵,千里之山,不能盡奇,萬里之水,不能盡秀,一概圖之,版圖何異?所以山水畫要選擇那些盡奇盡秀之美的對象加以表現。《三峽魂》選取葛洲壩、三峽大壩工程、西陵峽、巫峽、瞿塘峽之典型景物加以描繪,構圖緊湊、起伏跌宕、開合有致,將平遠、深遠、高遠的空間處理方法有機結合。作品在表現“高峽出平湖”的三峽水利工程壯景時,採用平遠和深遠的手法,充分展現三峽工程開闊壯麗的風貌,凌空俯瞰,使滾滾的長江及三峽水利工程,全貌盡受眼底。而在表現瞿塘峽與夔 門時,則大膽創新,主要採用高遠手法,開門見山,徒壁的山崖,聳立的畫面,撲面而來,山岩疊積,宛如巨大的石碑,頂天立地,給人以宏壯崇高之感。我們觀賞《三峽魂》確實能油然生出郭熙所說:“山川,大物也”之大美感受。整幅畫以山的刻劃為主體,以流動的江水繞山暢流以增加畫面的生氣,形成畫面的靈動。
在技法表現中,姚伯齊將古代山水畫有關皴法和自己在對三峽觀察中所體悟的獨特表現方法相結合,他吸收宋代李唐的大斧劈皴、五代董源的解索皴和元代倪瓚的折帶皴的有關特點,並摸索一套剛而能柔,粗筆大寫,能形成層層疊疊之效果的新皴法,這種皴法有人稱之為“樹皮皴”,而作者自己則名為“峽江皴”,他用此皴法多畫近山之質感,並考慮受光與背光的效果,使畫面黑白相間、陰陽有別,起伏變化而氣脈貫通。姚伯齊還認真研究過黃賓虹與傅抱石等大家的技法,吸收傅抱石的破筆亂柴皴的同時,姚伯齊還講究畫面的韻律感;吸收黃賓虹的粗頭亂服皴的同時,姚伯齊還注重線條的規整排列。所以《三峽魂》既有自己的揮灑,又有幾何形的線條作有次序的橫豎排列,從而增加畫面的現代形式感。
作者在表現瞿塘峽一段時,加大氣勢與力度,筆力遒勁,山石質感鮮明;在表現巫峽一段時,作者注重使用連筆側鋒;在西陵峽一段,則強調用筆的節奏感;而在表現大壩、船舶、樹木、農舍、建築物時,講究行筆圓健,凝重而有韻致。總之,在用筆上,姚伯齊運用謝赫提出的“骨法用筆”之法則,勾線講究一波三折、方圓虛實、快慢緩急、側鋒正鋒靈活運用,寫形與傳神相統一,使畫面效果宏大而不空乏,概括而能寫山骨質。
觀覽《三峽魂》這幅近70米長的巨製,莊子“天地有大美”的思想似乎在藝術中再一次得到顯現,我們被峰巒起伏的宏壯之勢所吸引、所振奮,偉岸高聳的瞿塘峽,不正是經歷滄桑、百折不撓的民族風骨之再現?我們從《三峽魂》中感受到強大的視覺衝擊力的同時,也提升了我們的崇高意志,我們的靈魂受到了洗禮,我們在禮讚自然偉力的同時,也謳歌山民磐石般的性格、鋼鐵般的意志。
“反虛入深,積健為雄”,姚伯齊用數年之功創作這幅巨製,他的精神確實已與三峽獨自往來,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他正是從奇偉的三峽大自然壯美之中吸取了力量,才能積健為雄創造這一史詩般的山水畫巨製。展開這幅近70米的《三峽魂》,真是“千峰萬壑赴荊門”,隨著畫面節奏的展開,我們仿佛在同唱一首激昂澎湃的進行曲,周身充滿雄奇的力量!
紙上丘壑 筆底雷聲
——讀姚伯齊山水畫
寫三峽的人不少,多著眼於風光之壯麗、奇偉。為表現這種壯麗、奇偉,畫家們努力尋找自己的語言,而且確也取得了各有個性的成就。但是像姚伯齊先生的以《魂系三峽》為代表的這些作品,以堅勁的震撼力使我抨抨心動,久久不能平靜,卻還是第一次。這些山水畫的面目是全新的,然而其藝術語言又是很明顯地從傳統中化出的,整個畫面以充滿金石氣的焦墨點畫完成,無皴無擦,一筆一筆以至千萬筆,構成渾然一體的繪畫形象,堅實、勁健,雄強、渾穆,給人這樣一種感覺;想從上面敲擊一塊,卻敲不下來,硬要敲擊,可能虎口就要震破流血……
張仃先生很讚賞姚伯齊這些畫,說他“獨辟新界”,確屬實評。新中國建立以來,山水畫和其他畫種一樣,有很大發展,除了傳統皴法的發揚外,還有人將傳統沒骨法與西方塊面表現法結合,創造了許多新技法,使古老的山水畫出現了許多新面目。但也應該承認;近年來,既講求骨法用筆又能在藝術境界上有新突破的卻委實不多。這說明這種突破確有很大難度。伯齊近期的一批山水畫,恰顯示出他在藝術表現上的充分繼承和極有審美效果的突破。
回頭來看,伯齊作為山水畫家,在積累生活感受和磨礪表現技法上,一貫是如苦行僧般地下著功夫的。他尋訪過許多名山大川,三峽則是他的生活基地,既因便利,也因情篤,20餘年來他去三峽不下20次。早期的作品雖也出現過拘於自然景象的真實,但仍能讓人感受到他一心要寫胸臆、寫感受併力求有自己藝術特色的艱苦追求,而在藝術見識,審美修養上,又特別注意不斷充實提高。或許正是基於這種豎毅與執著,在表現方式上他偏愛焦墨和點畫。點畫原本是國畫造型的基本手法。傳統的經驗是,若全用它進行藝術表現,畫面難免單調。然而事實證明,當伯齊的一點一畫以刻刀般的用筆“刻”在畫面上並與胸中丘壑結合時,它卻變成了格力雄強、氣象萬千、具有強大衝擊力的藝術形象,使人深深感到非有這種筆墨不能臻此效果。和10年前比、我認為他的畫更進到一重境界了:借自然山川,寫平生襟懷。畫面上千萬筆凝成的不只是鬱鬱蔥蔥、蒼蒼莽莽的景象,更是激激昴昴的深情、濃濃烈烈的感受。他是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雖我寫山川,實借山川寫我。如此,畫面上流蕩的是一顆物我兩忘、自由馳騁的藝術心靈了。
走近他的畫,感受的是山川的氣象、氣勢、氣概、氣魄,巍巍峨峨,浩浩淼淼,大氣瀰漫,壯氣逼人。看到他那勢如斬釘截鐵的點畫,我仿佛聽到了疾風暴雨似的點擊聲,聽到千軍萬馬衝鋒陷陣的戰鼓聲,幾乎透不過氣來。只緣這是激情之筆,心血之筆,是拼著生命的豪情寫出的,雖千萬筆,無一處散亂,無一筆鬆懈,是獨闢蹊徑的創造,是對傳統精神的深切理解和以古開新的繼承。
我一直以為書法的點線運動,是民族宇宙意識的體現。古代中國畫就是在這一意義上從書法汲取營養獲得技法的審美效果的。伯齊借三峽的精魂,以點線的審美效應,創造了時代的新山水畫。山水畫的美學傳統和藝術價值,正在於寫心言志,他把握了這一基本點,他的畫是心靈的壯麗樂章,非心有感受,筆有功夫不能至此。
他還有以純粹的焦墨點畫組成的抽象畫“山魂”系列,似山石卻不只是山石,無山石之自然真實,卻具山石的品格,得山石的精靈,分明是借山石之堅質表現主體的一種精神,亦震撼心靈。我說它們是抽象畫又不是抽象畫。他也能以豐艷的潑彩,利用各種肌理效果表現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其清敘雅麗也為大眾喜愛。但我更偏愛他那境界深沉、意味雋永、以筆代刀、擲地有聲、墨色單純卻見華滋的那一部分,希望他今後更多朝這個方向發展。
伯齊的山水畫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至少有以下幾條原因:一、極為坎坷的人生經歷,為他原本平實誠樸的性格添加了勇毅和深沉,從而使他的畫於奇拔中顯出平實的感覺。 二、在汲取深厚豐富的藝術營養時,他特別注意對傳統藝術精神本質的理解和把握,這又與他心態平和,經見廣博,思路開放有關。 三、長期以來,他似拚命三郎般刻苦努力,百折不回,雖疾病纏身也仍堅持,終於大幅度跨越,達到現在的境界:自然之景象化為胸中丘壑。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寫主體的精神氣質、寫得那么自然,那么充溢,那么深厚,那么熱情洋溢……,站在姚伯齊畫作前,我仿佛置身於千山競秀、萬壑爭流的勃勃生機中,又仿佛聽到了作者筆下充滿生命激情的點擊……
2003年2月6日 於武昌(陳方既:著名美學理論家)
姚伯齊焦墨山水和潑彩山水繪畫中的形式創新
陳池瑜
進入20世紀後,面對中國畫的濃厚傳統和西方近現代藝術的傳人,擺在中國畫家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革新創造。在新文化運動中,批判傳統文化的同時,康有為、陳獨秀、徐悲鴻等思想家、政治家和藝術家,都不約而同地對元明清的文人畫進行尖銳批評,他們希望通過引進西洋畫中的寫實主義來改造中國畫,同時也希望藉此復興唐宋繪畫的偉岸風骨。在其後的創作中,徐悲鴻、蔣兆和在借鑑西畫中的素描造型改造中國畫,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中國畫的創新,不能僅此一條路。其他畫家們仍然在嘗試新的創作方法,藉以推動中國畫的現代發展。
姚伯齊先生在四十多年的中國畫創作中,不斷試驗和摸索自己的創作道路,在傳承中國畫筆墨審美精神的同時,勇於創新,在焦墨山水和潑彩山水畫方面獨樹一幟,開創出新的中國畫形式。他現已年屆七十,仍不斷思考、不斷拓展,他在國畫創和中的可貴品質,就是不斷摸索與創造新的形式。在中國當代繪畫的發展中,這種創新精神是最可貴的。
姚伯齊為了使繪畫中的用筆更具表現力,他在繪畫創作的同時,將書法臨習與創作也作為其任務之一。他認真臨寫石鼓文和漢隸,如《禮器碑》、《張遷碑》、《曹全碑》、《史晨碑》、《乙瑛碑》等,吸取秦漢石刻中的剛勁雄渾之力。同時他又研習魏晉時期皇象、索靖等人的章草及王羲之的行書,從中吸取流暢舒展的書寫之美。他從章草而變為自己的草書,吸收章草圓轉流便的特點,而將骨力和氣勢融入草書之中,形成其書法形象圓潤中見剛毅、流轉中見節奏的書寫特點。姚伯齊創作的作品,均體現了他的書法風格。
姚伯齊在繪畫創作中的一大特點和突出貢獻,是焦墨山水的創作。他從書法中體悟到黑白對比及字型結構中的空間形式美,決定用焦墨這種黑白強烈對比的形式,在山水畫中開拓新的天地。《老子》中說:“黑白為天下式。”老子將黑白同陰陽、天地結合起來思考,將黑白看成是天地宇宙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形式。《莊子》中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要“原天地之美”、“判天地之美”,宋代山水畫家郭熙說:“山水大物也”。姚伯齊正是用天地間的基本形式黑白對比,用焦墨的奇特手法,以山水之大景物來追源天地之大美,表現大山大水的神韻與氣勢。他創作的70米長的焦墨山水《三峽魂》和60米長的《魂系三峽》,為當代山水畫創作的鴻篇巨製,展現長江三峽波浪壯闊、巍峨雄健的磅礴氣勢,給人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的宏偉之崇高美感,可謂當代山水畫創作中的黃鐘大呂,演奏了新時代的山水畫主旋律。
姚伯齊的焦墨山水畫,充分吸收書法造型與運筆特點,發揚焦墨的濃墨和枯澀的材料特徵,吸收書法的飛白效果和骨法用筆的力感,突出高山的偉岸風骨的表現,近取其質,遠取其勢,將山石崖壁的堅挺結構充分地表現出來,如《初入峽有感》,用枯筆和飛白層層累積,構築出山體,峽江兩岸的山壁似乎隨著累積的遒勁的線條和由粗壯的線條組成的面的蠕動,而向上族擁,穩固的大山在姚伯齊的筆下竟然神了地運動起來!《神女峰》則由焦墨組成的塊面和墨線組成的游龍般的峰巒構成“高遠”之強烈的視覺效果。他的系列焦墨山水骨力雄健,結構緊密,充分吸收了他在書法創作中的運筆和書法中字型結構與章法結構症狀的造型特點。他曾多次向現代中國焦墨山水畫的創立者張仃先生求教,得到張仃先生的親自指導,張仃先生對他的焦墨山水畫給予肯定和讚揚,並鼓勵他進一步發展焦墨山水畫的創作,這使姚伯齊受益很大。
姚伯齊在中國畫創作中的另一顯著成績是潑彩山水景物畫的創作。在焦墨山水中那是一片片黑白的天地,而潑彩山水則是一幅幅絢爛的畫卷。色彩也是中國畫的重要形式構成因素,從長沙出土的漢代T型帛畫到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從唐代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到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色彩都在造型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國畫在強調骨法用筆的同時,也強調賦色的作用。早在南朝劉宋時期的山水畫家宗炳所著的《畫山水序》中,就提出:“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的觀點,南齊謝赫的《畫品》“六法”中亦有“應物象形,隨類賦彩”之說。隋代展子虔,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宋代王希孟,他們創造的青綠山水,色彩可謂金碧輝煌。姚伯齊吸收傳統繪畫中的色彩表現特徵,對色彩進行多方面的探索。
姚伯齊亦曾畫過水彩和油畫,他對英國水彩畫家透納和康斯泰勃爾的水彩畫作品作過細心品讀,同時,他還對西方現代藝術流派進行了解,認真研讀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鄒德濃等人譯的美國藝術史家H·H·阿納森所著《西方現代藝術史》,對法國畫家馬蒂斯、波納爾以及德國表現主義和俄國康定斯基的色彩抽象主義,都進行揣摩,感悟色彩表現的現代形式。
姚伯齊在焦墨山水的創作中,曾有部分作品用焦墨畫出山川的主體結構,然後再敷以淺降、淡綠、淡青,豐富畫面,使焦墨和色彩形成對比,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他在其後的潑彩山水畫中,則以色彩為主要造型手段,然後輔以墨線勾勒物形,創造一種意象山水的新形式。唐代張璪在《畫境》中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成為中國畫家解決主客體矛盾的美學綱領。姚伯齊的潑彩山水,一方面師法自然,從對自然的觀察和寫生中,把握山水景物的大體結構,然後加以主觀創造。所謂中得心源,就是將各種心目中的山川景物加以熔鑄,然後生成新的審美意象,所以姚伯齊的潑彩山水,來自自然,但又不是自然山水的機械摹寫,又來自心源,但也不是沒有生活根基的空中樓閣,不是無物象的純粹抽象畫,姚伯齊創造的潑彩山水是具象與抽象之間、似與不似之間的一種色彩意山水繪畫。
據畫史記載,唐代王洽就有潑墨畫法,唐代王維提出“水墨最為上”的觀點,王維被明末畫家董其昌譽為繪畫中的南宗之祖,五代董源《瀟湘圖》等作品水墨淋漓,一片江南,明代徐渭創花鳥潑墨大寫意的畫法,清代龔賢則用層層積累暈染之法來表現山嵐霧靄之氣和水墨大寫意都作了有益的探討。現代山水畫大家張大千開始探討潑彩繪畫,他將在敦煌莫高窟壁畫臨摹中對石青、石綠的色彩研究運用到潑彩中,創造了嶄新的潑彩畫形式。姚伯齊對古代繪畫和現代畫家的潑墨、潑彩技術加以研究和借鑑,創造別具一格的潑彩山水,推進山水畫的色彩形式的演進。
在姚伯齊的潑彩畫中,仍吸收他在焦墨中黑白對比的手法,注意色彩和留白的對比關係,適當的留白既是天空、白雲,也是江水、湖泊,或是路徑溪流,畫中景物之色彩與適宜留白,使畫面具有清涼純靜之感,使潑彩之中仍具秩序和節奏。
姚伯齊在潑彩畫的創作中,充滿了情感揮發和理性控制的矛盾、自由潑灑和基本造型的鬥爭、大塊色彩和筆墨線條的博弈、大膽潑彩和細心敷色的交鋒,以及偶然和必然的抗爭,在這一次次矛盾鬥爭中,他憑其高超的技巧,使對立的雙方達到統一,使矛盾的兩面,相輔相成,和諧生輝。他將水墨、半透明色彩和透明色彩,交織在一起,每幅潑彩畫仿佛在演奏一首色彩交響曲。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要多次潑彩,其產生的偶然效果要達到意外效果所帶來的狂喜,他在三十多年的潑彩畫創作中,精選出的佳作也才一百幅左右,創作的艱辛與甘苦,滲透在他的一幅幅精彩的潑彩山水作品之中。
姚伯齊的潑彩山水,筆墨勾形與色彩潑染對比強烈而又和諧統一的新的山水畫形式。姚伯齊成為20世紀以來繼張大千之後不多的潑彩山水畫之一,是這兩個方面的創作中取得顯著成果的代表畫家之一。
2010年9月9日清華大學荷清苑(陳池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嚴格法度承載下的筆情墨韻
——姚伯齊山水畫作品賞析
在當今畫壇上以張仃為師進行焦墨山水畫創作的不乏其人,但是能夠把焦墨山水進行系統承傳、理性發展,進而形成一種獨特風格者,當屬畫家姚伯齊了。
張仃先生在難忘的歲月中想畫國畫沒有顏料,只能醮以墨汁在白紙上作畫,久而久之畫出了一批對景寫生小品。這批作品畫面上並不因為墨色單一而單調,也不因為僅有線條而枯燥,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高度統一,堪稱佳構。這偶而為之無奈之舉卻形成了一種流派——焦墨山水。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焦墨山水恰恰是應運了謝赫六法之“骨法用筆”。有了正確而嚴格的法度才能承載下筆情墨韻,焦墨山水畫必然會出大家、出名作。
畫家姚伯齊深得骨法用筆之真諦,並用人生的藝術實踐執著地踐行著,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
一、為祖國山河作畫傳彰顯焦墨藝術的魅力
以三峽題材為代表的系列作品,是以寫真筆法為祖國山河作畫傳,來彰顯焦墨藝術的魅力,構成了畫家姚伯齊作品主要的風貌。
在他筆下呈現泰山雄奇和三峽的壯美,蜀道的險峻和家山的靈秀。這一批以渴筆重墨營造的大山水,被人稱之為主題性創作,強調整體性,不是那種半邊一角的小經營,這使得焦墨畫法走進了大製作和整體結構敘事的丹青視野中,把師承的表現力大大地向前推進了。與表現題材相適應的的是技法,在這批以寫生為基礎的作品中,畫家用筆形成了自己的方法,畫主峰近景時的中鋒側鋒相交匯,短皴和長線條相轉換,生動而嫻熟。尤其表現山脈結構的重墨粗線條與短線相呼應,猶如墨分五色的大潑彩效果,使黑白灰在對比中沉著而響亮。法度是伴隨創新而更換著的,而姚伯齊的焦墨山水,不管筆法千變萬化,卻一直恪守著以骨法用筆,以線為魂的書寫性,不管篇幅多大,造型多複雜,都是一氣哈成,淋漓酣暢,懾人心魄。
二、在偶然中尋求必然追求溢彩河山的審美理想
姚伯齊溢彩河山作品是畫家在探索路上的醒目坐標,這類作品有二種表現形式。
一是以焦墨構成主體後敷以淡色,使畫面層次更加豐富了,形成新的藝術語言。二是進行潑彩,讓水與色重疊、互滲中產生肌理效果,在偶然中尋求必然,追求溢彩河山的審美理想。如《西陵風光》等,在深秘中透出雋永秀美之感,儘管色彩紛呈,但支撐起畫面的“主軸”仍然是骨法用筆的焦墨線條,依然是渴筆神韻在主宰著潑彩的風骨,因為再綺麗的的彩暈,總無法剝離骨法丹青給予的關照,這是畫家探索路上重要的一個階段印痕,深深鑲嵌在旅人的心路歷程中。
三、在進行抽象巨變中成為一個造境高手
姚伯齊沒有停止探索之路,當寫實創作無法承載他的精神世界時,就轉向新的探索領域。意筆家山系列是在寫心,作者把山水畫創作提煉概括為對客觀事物心象的表達,創作出一種高度概括的簡筆山水系列,這系列以《川東印象》為代表作品,整幅作品簡化到僅用幾根可以數出來的粗細相間的線條來塑造。這種形式是寫生基礎上的演化,往往是言簡意賅惜墨如金。
另一種則進行著抽象的巨變,把山的結構歸納為一種符號式的藝術語言,以平面構成的飽和式狀態來表現哲思,進行邏輯上的變奏。在《山魂》系列裡畫家不再拘泥造型,筆下石非石、雲非雲、樹非樹,只有宣洩情感的線條在流動、在傾訴,把筆意的張力推向了極致,也把繪畫語言轉換為書法狂草式的表現之中,使黑白墨韻進入神化領域的同時,也使畫家成為一個造境高手,盡情地書寫著自己的丹青人生。
姚伯齊的三種藝術面貌歸為一點學術貢獻,就是確立了焦墨山水的學術地位,成為一位有學識有追求有文化成果的大藝術家。
(李人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人民美術網總編輯。)
向姚伯齊先生致敬
文/丁飛
在當代中國畫壇,姚伯齊先生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家。“中國氣象,東方神韻”。這是已故“布衣楷聖”劉浚川九十歲時盛讚姚伯齊先生的焦墨畫《魂系三峽》並欣然書成的八個大字。
姚伯齊先生的成就集中表現在其為人、為藝兩個方面。為人為外人所不能言,其言談舉止儒雅、正直,可謂堂堂正正。那種魅力非親身感受是不可理解的。只要接觸過姚先生的人都能感覺到一種親切和坦蕩蕩。對於已逾古稀之年的姚先生,每一幅創作都凝聚著厚積薄發、積健為雄般的人格魅力,在繪畫藝術上取得成就為世人公認,而且在繪畫精神上的影響也是與日俱增。
姚伯齊先生、字秦升、一字清悅,號荊南山人,1940年生,湖北監利人,以焦墨山水畫名世,潑彩亦有獨到之處,現為中國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南京尚寶畫院院長。
出版多種畫集,榮獲“國際文化交流獎”,“中國百傑畫家”稱號,《人民日報》、《今日中國》、《美術》、《中國文化報》、《美術報》、《國畫家》、《中國畫》、《中國畫家》、《美術世界》、《中國書畫報》等諸多報刊均有專題專版評價。作品在丹麥、荷蘭、日本、韓國、美國、澳大利亞、新加波、馬來西亞等國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區展出獲獎並被收藏。
2002年10月在南京博物院,姚伯齊先生焦墨《魂系三峽》畫展暨《姚伯齊畫集》首發式隆重舉行。記得徐湖平院長為畫展作序,來自海內外的美術界同道、遊客競相參觀,在這一幅兩米四八高,六十米長的長篇巨製、通景三峽前,參觀者如身臨其境,游目馳懷而讚不絕口,好評如潮:三峽勝境煙雲峰谷、湍流險灘潛移默化瞭然於尺幅,一氣呵成,淋漓酣暢懾人心魄。姚伯齊先生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維與崇尚大美的美學思想落實到對長江三峽、三峽工程大物大美的具體觀察與表現中,就是熱愛天地之大美的自然情結;著名畫家喻繼高觀摹畫展動情地說:“姚先生的《魂系三峽》這么大的焦墨,無一敗筆,真是嘔心瀝血之作。”江蘇衛視、《新華日報》、《中國文化報》數十家媒體廣泛報導,廣大南京市民多次前往反覆觀賞,其情其狀,可謂盛況空前,為此應南京博物院要求將畫展延期十五天,創下建院以來畫展參觀人數之最。先生在北京、南京、武漢、海口、鄭州等十多個城市舉辦個人畫展,給公眾以藝術的震撼!我能夠有幸目睹見證了是次展事,完全是因為我所從事的工作和對姚先生焦墨畫的關注、研究和熱愛。
2002年10月在南京博物院,姚伯齊先生焦墨《魂系三峽》畫展暨《姚伯齊畫集》首發式隆重舉行。記得徐湖平院長為畫展作序,來自海內外的美術界同道、遊客競相參觀,在這一幅兩米四八高,六十米長的長篇巨製、通景三峽前,參觀者如身臨其境,游目馳懷而讚不絕口,好評如潮:三峽勝境煙雲峰谷、湍流險灘潛移默化瞭然於尺幅,一氣呵成,淋漓酣暢懾人心魄。姚伯齊先生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維與崇尚大美的美學思想落實到對長江三峽、三峽工程大物大美的具體觀察與表現中,就是熱愛天地之大美的自然情結;著名畫家喻繼高觀摹畫展動情地說:“姚先生的《魂系三峽》這么大的焦墨,無一敗筆,真是嘔心瀝血之作。”江蘇衛視、《新華日報》、《中國文化報》數十家媒體廣泛報導,廣大南京市民多次前往反覆觀賞,其情其狀,可謂盛況空前,為此應南京博物院要求將畫展延期十五天,創下建院以來畫展參觀人數之最。先生在北京、南京、武漢、海口、鄭州等十多個城市舉辦個人畫展,給公眾以藝術的震撼!我能夠有幸目睹見證了是次展事,完全是因為我所從事的工作和對姚先生焦墨畫的關注、研究和熱愛。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姚伯齊山水畫集》中國焦墨山水畫的創立者張仃為其題簽,美術評論家郎紹君為畫寫序。序言中,至真至誠的剖析與讚美讓我至今之不去的印象,由明至清,直接近現代黃賓虹、李可染、張仃諸家,姚伯齊先生的焦墨畫風突出印象極深。藝術大師、南京尚寶畫院名譽院長張仃先生曾說:“姚先生焦墨山水滿紙波濤起伏真力彌滿,傳達著造化創生震天撼地的動力,在當代焦墨畫畫得最好。”,張仃先生對他給予肯定和讚揚。以焦墨山水名家者首推姚伯齊先生,先生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最大限度地發掘焦墨的表現可能,致力傳統文脈與傳承,形成了沉雄博大的個性風格。
1998年5月,中國畫研究院劉勃舒院長主持召開《姚伯齊山水畫藝術研討會》,郎紹君先生再次為其撰文,著名畫家王伯敏、周紹華、程大利、張士增、陳平、王玉珏,聶乾因、文關旺等無不交口稱賞。國家文物局局長孫軼青,時年八十二歲詠姚伯齊焦墨山水畫並書法:“魂系三峽焦墨奇,實虛枯潤展雄姿。難能獨具陽剛氣,壯美山川蘊好詩。”
藝術家姚伯齊先生孜孜以求,奮筆疾抒的焦墨畫,開拓了用焦墨表現中國藝術精神一個方面的新領域。在傳統與現代的對立統一中創造性地取得鮮明的藝術風格。簡言之,其畫“有筆有墨”且“筆精墨妙”。
我們從姚伯齊先生的焦墨畫中可以窺得其藝術風采,在他長年累月的繪畫生涯中,他二十餘次壯遊三峽,慢慢將自己的生命、情感,傾瀉成三峽的急流、險灘、礁石、群峰、雲煙之中。尤如莊周夢蝶,天人合一耶。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
再回顧姚伯齊先生焦墨畫,多以三峽為題材。諸如《煙雲峽江》《霧江迷峽自在行》、《巫峽行舟》、《峽口》、《神女峰》、《峽江行》、《山魂》系列以及《三峽風光》等,此類作品表現了藝術家對三峽長江的摯愛之情,為祖國山河歌頌描繪,濃濃筆墨情,赤誠愛國心。作品所傳達的正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精神。畫面中,山城、峰巒、橋舍、林木、雲水、船隻、人物、三峽大壩的藝術塑造,可圈可點。從夔門而起,逶迤蜿蜒,波瀾壯闊,終於三峽工程大壩,氣勢宏大,滿紙菸雲,以極具詩意的節奏、韻律、或粗或細、或疏或密、或點或線,層層疊疊的多變手法,刻劃了祖國美妙的大自然神奇秀麗的河山。因而,我們在他“獨辟新界”(張仃先生語)的作品前不由怦然心動,久久不能平靜實屬自然而然。
姚伯齊先生焦墨畫的鮮明風格形成,得益於他的才學,性格,人品和所生活的環境。這種獨特建樹,完全是美學範疇的精神境界,將人與自然巧妙融合,以自創的筆墨“樹皮皴”達到中國畫的極高境界,可以看成是藝術家日積月累和對藝術的真切體會、運用與創造,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山水畫技法。這在先生的作品中,讓我們不難發現先生的實踐與探索,似乎我們可以看到,聽到筆墨流淌的聲響……
道法自然。先生精心創作了6960㎝×248㎝的大幅焦墨山水《三峽魂》以數年之功終於完成了,可以說是當代山水畫中表現三峽題材史詩般佳構鴻篇巨製。在談到創作與生活的關係時,先生說,一切都源於自然,源於生活,表現生活。畫是屬於社會的,不能與時代脫節。我們可以感受到先生有如浩浩蕩蕩的江流,那種激越而沉穩,多情而舒緩,並沒有華麗的浮躁和空虛,卻能讓你感到藝術家靈魂深處涌動的奔騰情感十分壯觀。誰走近先生,都會被他為人和作品打動,大概正是這樣的人格,成就了姚伯齊先生的藝術崇高境界。
藝術家姚伯齊先生孜孜以求,奮筆疾抒的焦墨畫,開拓了用焦墨表現中國藝術精神一個方面的新領域。在傳統與現代的對立統一中創造性地取得鮮明的藝術風格。簡言之,其畫“有筆有墨”且“筆精墨妙”。
我們從姚伯齊先生的焦墨畫中可以窺得其藝術風采,在他長年累月的繪畫生涯中,他二十餘次壯遊三峽,慢慢將自己的生命、情感,傾瀉成三峽的急流、險灘、礁石、群峰、雲煙之中。尤如莊周夢蝶,天人合一耶。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
再回顧姚伯齊先生焦墨畫,多以三峽為題材。諸如《煙雲峽江》《霧江迷峽自在行》、《巫峽行舟》、《峽口》、《神女峰》、《峽江行》、《山魂》系列以及《三峽風光》等,此類作品表現了藝術家對三峽長江的摯愛之情,為祖國山河歌頌描繪,濃濃筆墨情,赤誠愛國心。作品所傳達的正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精神。畫面中,山城、峰巒、橋舍、林木、雲水、船隻、人物、三峽大壩的藝術塑造,可圈可點。從夔門而起,逶迤蜿蜒,波瀾壯闊,終於三峽工程大壩,氣勢宏大,滿紙菸雲,以極具詩意的節奏、韻律、或粗或細、或疏或密、或點或線,層層疊疊的多變手法,刻劃了祖國美妙的大自然神奇秀麗的河山。因而,我們在他“獨辟新界”(張仃先生語)的作品前不由怦然心動,久久不能平靜實屬自然而然。
姚伯齊先生焦墨畫的鮮明風格形成,得益於他的才學,性格,人品和所生活的環境。這種獨特建樹,完全是美學範疇的精神境界,將人與自然巧妙融合,以自創的筆墨“樹皮皴”達到中國畫的極高境界,可以看成是藝術家日積月累和對藝術的真切體會、運用與創造,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山水畫技法。這在先生的作品中,讓我們不難發現先生的實踐與探索,似乎我們可以看到,聽到筆墨流淌的聲響……
道法自然。先生精心創作了6960㎝×248㎝的大幅焦墨山水《三峽魂》以數年之功終於完成了,可以說是當代山水畫中表現三峽題材史詩般佳構鴻篇巨製。在談到創作與生活的關係時,先生說,一切都源於自然,源於生活,表現生活。畫是屬於社會的,不能與時代脫節。我們可以感受到先生有如浩浩蕩蕩的江流,那種激越而沉穩,多情而舒緩,並沒有華麗的浮躁和空虛,卻能讓你感到藝術家靈魂深處涌動的奔騰情感十分壯觀。誰走近先生,都會被他為人和作品打動,大概正是這樣的人格,成就了姚伯齊先生的藝術崇高境界。
姚伯齊先生亦曾畫過水彩和油畫。姚先生的潑彩山水,不同於西方的抽象主義,也不同於我國傳統繪畫中的潑墨畫,他創造出的潑彩畫,是融具象與抽象、潑彩與敷色、水墨與顏色於一體,創造出色彩層次豐富,筆墨勾形與色彩潑染對比強烈而又和諧統一的新山水畫形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池瑜教授撰寫文章讚揚:“姚伯齊先生成為20世紀以來繼張大千之後不多的潑彩山水畫之一,他的堅韌的意志和不斷的創作試驗,使其潑彩山水畫的藝術境界具有其特定的學術價值,姚伯齊在當代焦墨山水和潑彩山水兩個領域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是這兩個方面的創作畫家中取得顯著成果的傑出代表。”
姚先生的書畫藝術有著與他人格一樣的魅力,先生的焦墨畫和潑彩畫已經家喻戶曉了,這並非可以忽視姚先生的書法藝術成就。先生由畫而書,傾心盡情的書畫揮灑,別具一格,氣勢逼人的書風,構成了他“博大、沉雄”的藝術氣度。先生的書法不是一畫家的書法。而是功力非凡,自成面目的書法家。在其筆下,幻化無窮的線條,構成了千軍萬馬的奔騰,其飛揚激越的氣度和韻律,美在眼前,令人嘖嘖稱道,十分難能可貴。
觀姚伯齊先生的書法作品,的確是一種享受。我喜愛先生的書作,無論是八尺巨製,或是扇面小品,那種挺勁而婉轉流動瀟灑的行草書,略參隸書,抑或長江三峽奔流激盪,無不洋溢著一種生生不息的神韻。細細品讀,滿紙菸雲,輕重緩急,枯濕濃淡,起臥互動,無不暢神快意。若從書法的布局更見工巧,一如焦墨通景巨製《魂系三峽》般的嚴謹而不失法度,更見豁達從容。蘇東坡曾雲“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以此來形容姚伯齊先生的書法藝術的美當是最為恰當。
姚伯齊先生師法自然,以三峽為師。曾壯遊三峽二十餘次,踏遍長江兩岸,藏有雲水襟懷。少年學書,自顏真卿始,得顏書之沉厚,上學石鼓文,追漢魏石刻,鐘情《石門頌》,得古拙遒勁,再懷素、毛澤東,問獵陸機《平復帖》、傅山諸體,兼收並畜,出神入化,自成風貌。在姚伯齊生活的土地——監利是湖北的書畫之鄉,他執書畫之牛耳,努力開拓組織藝事多年。正因為他的自然造化與一方水土成就了他的書畫事業,這些無不使他成為一代大家的動因。
我時常與姚伯齊先生書信、電話、面晤,在這日積月累的平常交往中,從先生的身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對書畫藝術的一片痴情和對我輩的親切關愛。而今,當我案頭工作之餘,抬頭觀摩先生所書的東坡詞《赤壁懷古》的書法作品,可以領略他豁達的為人和藝術上精湛的造詣了。與此同時,就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包圍著我並激勵著我。我知道,所有的困難我都會克服的,因為我們擁有自己畢生熱愛的藝術。
在本文匆匆行將結束時,我唯願姚氏翰墨飄香,永傳後世。先生在傳播藝術理想的同時,也播灑美和愛,那么先生的人生一定最幸福,輝煌更加。謹向姚伯齊先生致敬!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在“永遠的三峽——姚伯齊焦墨山水展”開幕式的致辭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高朋滿座,由中國國家畫院、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文聯、湖北省監利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永遠的三峽——姚伯齊焦墨山水展”隆重開幕了。我謹代表中國國家畫院,向姚伯齊先生致以熱烈地祝賀,同時向出席展覽開幕式的各位來賓表示誠摯地歡迎!
在數十載筆墨耕耘中,姚伯齊先生不斷探索著自己的創作道路,在傳承中國筆墨語言和藝術精神的同時,又注重發展與創新,在焦墨山水和潑彩山水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他的焦墨山水,用筆焦而能潤、重而有韻,富於變化而不失法度,線條疏密有致,富含書寫性和律動感,以此來實現“素以為絢”的視覺效果。在表現山川層次與結構的同時,他往往強調畫面的整體性敘事結構,以此賦予焦墨山水以恢弘大氣的視覺張力。他的潑彩山水,多取遠景,注重筆墨與肌理相結合,以此形成獨特的形式感與表現力,畫面清麗多姿、氣象萬千,既虛幻縹緲,又真實可觸。如果說他的焦墨作品,是以山川之崇高來抒胸中意氣,那么他的潑彩作品,則是以山川之優美來訴滿懷柔情。
近現代以來,中國傳統繪畫歷經發展與變革,在新時期獲得了嶄新的時代面貌。在這股大潮中,無論何種變化與創新,無論是焦墨畫法還是潑彩畫法,其生命力的來源,無疑是博大精深的中國繪畫傳統;其藝術活力的來源,無疑是生生不息的中國藝術精神。中國國家畫院以中華民族歷史文脈為基石,倡導以“大美為真”的藝術精神重塑中國當代藝術的核心價值,積極推進當代美術“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標準”的建立。由此來看,姚伯齊先生在藝術上的追求,與我們的奮鬥方向是一致的,是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的。正是因為有一大批像姚伯齊先生這樣的藝術家,埋頭耕耘、艱苦探索,當代中國畫的發展進程,才得以被推動。
最後,再次向姚伯齊先生致以熱烈的祝賀!衷心感謝為本次展覽付出努力和辛勞的各個主辦、承辦單位!
謝謝大家!
群峰起舞線作曲 “姚氏焦墨”又一峰
———姚伯齊焦墨作品賞析
吳耀軍
姚伯齊為人很樸實、特本分、懂感恩。為藝則很執拗、好鑽研、喜創新。他的藝術作品有如下三個顯著的特徵:
一:姚伯齊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的學習研究和理解,尤其是對書法藝術有深度的鑽研。在書法線條為國畫創作服務時,他能遊刃有餘、出神入化的駕馭於廣大粗獷與細緻精微中的相互轉換,能做到“心中有山、筆下有峰”的天人合一的創作境界。
二:姚伯齊時刻以創新精神引領藝術創作。他的焦墨作品有一種恢弘的氣勢與強大的氣場,具有中國文人情懷、中國山水精神與中國文化氣派。
三:姚伯齊的《長江三峽》系列作品、《無題系列》作品、尤其是《山魂系列》作品的創作風格與社會影響已形成了姚伯齊的藝術品牌。
姚伯齊在中國畫幾千年的文脈傳承與藝術接力中,找到了焦墨藝術這個少有人問津或者不敢涉獵的“藝術富礦”,在前人的基礎上開闢了一條自己的藝術道路,開創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貌,並逐漸形成了“姚氏焦墨”的藝術品牌。當我們站在《長江三峽》、《三峽魂》七十米長卷的“史詩般”的大型創作前面、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與藝術的震撼。
以焦墨這種藝術形式進行中國畫創作,自古至今少有藝術家關注。古代的焦墨山水名家應屬新安畫派的程邃,但他的用筆中似透露出枯萎乾裂、萎靡不振的秋風焦墨,畫的是地老天荒的遺民情感、缺乏朝氣蓬勃的陽光之氣與積極進取的藝術之勢。近現代人們熟知的焦墨大家,除了算上90歲後的黃賓虹之外,就只有那位真正意義上的焦墨大師---晚年的張仃。黃賓虹的焦墨山水,以篳路藍縷的小幅諸多,且以“一地芝麻”的散點漬墨法創作,略顯粗礪之狀,未能人盡其才、藝盡其精。而張仃的焦墨山水精微細膩,對景抒情、以景寫心、借物抒懷,有了人文精神與藝術情懷,但稍顯柔弱以至暢達不足,缺些大寫河山的雄強與氣勢。
姚伯齊的焦墨山水,既不同於程邃、黃賓虹,還有別於張仃。相比起程邃,他的意境化枯寂為大壯。相比起黃賓虹,他胸裝大山水、筆繪大境界,書法用筆在飄逸中植入雄強與骨秀,筆墨形態豐富多彩、藝術風格凝鍊鮮活。相比起張仃,他仰望蒼穹、直面河山,給山河傳聲、為三峽立傳。熔鑄古今文明、抒發炙熱情感、接力藝術擔當。在寫實中描繪三峽風情、在寫意中傳承中華文脈,刪繁立簡、留精去燥,氣貫古今、情韻心中。
張仃先生在世時對姚伯齊的幫助、提攜以及對他藝術探索的鼓勵與充分肯定,深刻的影響著他的質樸的感恩情愫、藝術的創作理念與焦墨的創新精神。站在《長江三峽》、《三峽魂》與《峽口》這些巨製前面,你會被一種氣勢雄渾、大氣磅礴所震撼。他的用筆用墨在張弛有度中發揮到了一種盡興的極致,能把他心中的所思所想、和他理想中的大美三峽淋漓盡致的完美呈現。這豈是一朝一夕能成之事?姚伯齊長期生活在長江三峽之濱的湖北監利縣,條件十分艱苦。但為了對三峽有充分的了解與理解,為了畫好70米長的《長江三峽》長卷、他用了將近15年的時間、20多次深入三峽腹地、反覆畫了五六遍草稿。這種艱苦樸素、淡泊名利的治學態度與為藝精神,難道不是當今日趨浮躁、急功近利社會的稀缺資源、寶貴財富與學習榜樣嗎?
苦心人,天不負。姚伯齊的藝術成就與學術探索精神終於得到了理論界與藝術界前輩們的充分肯定。
姚伯齊的“大三峽”系列藝術創作是具有史詩般的為中華文化傳情、為焦墨山水畫立傳、為長江三峽立傳的經典巨作,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留待歷史檢閱。
我個人還特別鐘情於他的《山魂系列》與《無題系列》兩組作品。這是他個人藝術風貌與藝術品牌形象非常強烈和突出,有原創探索意識、創新與開拓精神的兩組精品畫。其氣韻與氣象具有高古的格調與現實的情懷。把這兩組畫置身於千年的藝術長河中、相信也能找到它鏗鏘、堅實的時代履痕。是帶有鮮明“姚氏風格”、“姚氏焦墨”或“姚家山水”烙印的又一座山水高峰。這兩組畫把他心中那種無拘無束、對藝術核心精髓的獨特理解、對山水精神與焦墨表現對象的文化訴求發揮的淋漓盡致。
特別是《山魂系列》作品,他創造性的把音樂的韻律與節奏感用於他的藝術創作,把版畫峰刃的力量感、速度感與書法碑隸的奇崛感與金石味,通過現代先進的設計理念與表現手法,開創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創作樣式與審美視覺,整個畫面好似群山起舞、萬刃爭鋒。他筆下的山已非山,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山先生”、“山女士”,亦或是他自己也已化作了一座座雄偉壯麗、隨樂起舞的山峰。姚伯齊在“山舞銀峰”、情系寰宇的筆下,自然折射出了他對大美河山的讚美與熱愛、對家國精神的珍惜與守望、對研究創新的堅守與膜拜。
一分付出一分收穫,能品嘗到藝術碩果與美味的一定是那些歷經艱難爬涉、堅守自己精神家園、擁有藝術擔當精神的“藝術苦行僧”。
姚伯齊這位“苦行僧”已用真情與實力贏得了掌聲,但這座“藝術富礦”還有待充分挖掘。相信會有更多的慧眼聚焦姚伯齊,深度認識、了解與理解他和他的藝術人生。我們也期待他的創新精神與藝術探索繼續前行、藝術創作更上層樓。
姚伯齊以墨立言、用筆抒懷。正在用舞動焦墨的“神筆”,書寫著一位心懷真性情、胸容大河山的有藝術理想與文化追求的大藝術家的精彩人生。
2014年1月18日於廣州德耀軒(摘自中國書畫藝術報193期)吳耀軍:《中國書畫藝術報》總編輯)
相關著作
已出版多種畫集,其中《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姚伯齊》和《中國當代名家畫集·姚伯齊》收集了畫家500多幅作品;在北京、南京、武漢、海口、鄭州等十多個城市舉辦過個人畫展;三次榮獲“國際文化交流獎”;榮獲“99中國百傑畫家”稱號;《人民日報》、《今日中國》、《美術》、《國畫家》、《中國畫》、《中國畫家》、《中國書畫報》、《中國書畫藝術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苑》、《收藏》等諸多報刊均有個人專版或作品在美國、韓國、日本、丹麥、荷蘭、澳大利亞、新加波、馬來西亞、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獲獎並收藏。
相關作品
姚伯齊數十年致力於中國山水畫的研究,尤以焦墨和潑彩並重,在焦墨和潑彩的創作實踐中,開創出了新的中國畫表現形式,形成了極其鮮明的藝術語言和藝術風貌,更以獨創的“樹皮皴”,確立了他在山水畫領域中重要的學術地位。
品讀姚伯齊的作品,總能感受到一股渾樸、強烈的生命元氣,尤以其焦墨作品直接、強烈。他從書法中體悟到黑白對比及字型結構中的空間形式美,枯焦的墨色、蒼勁的用筆,在疏密的點線編織中,用深刻的哲理支撐起畫面有機統一的效果,令人在單純中領略到豐富的意蘊。徐恩存曾評價姚伯齊的作品是“傳統之美與抽象之美的成功探索”。焦墨山水在他的筆下是自然生命與藝術創造的綜合性表現,金石般的筆墨語言,表現了萬象的巍峨雄渾,書寫出“天地有大美”的境界。他用一種蒼老、自由的焦墨陣線,達到了既雄渾而又潤澤的效果。穿插在群山眾水間的細小事物亦功力到位,未見苟且,使觀者既可見氣勢雄姿,又可見細節內容;既見山巒刻印的肌理,又見連綿蒼秀的山脈。美術理論家郎紹君一直在關注姚伯齊的作品,他談道:“他近年的作品。”
如果說焦墨山水展現的是山川之“骨”,潑彩山水則表現了山川之“影”,它由近觀變成遠望,由恢弘變成了清麗,由崢嶸變成了迷離。如夢如幻地表達悲欣交集的追思懷念。焦墨和潑彩扮演了不同角色,發揮了各自優長,都取得了形式與精神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