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技術學校德育課貫徹十六大精神教學指導綱要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和《教育部黨組關於教育戰線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的要求,幫助職業技術學校德育課教師深入理解和掌握並在德育課教學中全面貫徹十六大精神,我們組織有關專家研究制定了《職業技術學校德育課貫徹十六大精神教學指導綱要》,就職業技術學校德育課的四門必修課貫徹十六大精神的教學提出了指導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職業技術學校德育課貫徹十六大精神教學指導綱要
  • 教職成司函:[2003]13號
  • 日期:二○○三年三月十七日
  • 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
基本信息,綱要內容,

基本信息

教職成司函[2003]1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計畫單列市教育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委:
為經部領導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參照執行。
附屬檔案:《職業技術學校德育課貫徹十六大精神教學指導綱要》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
二○○三年三月十七日

綱要內容

職業技術學校德育課貫徹十六大精神教學指導綱要
十六大是黨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也是黨在開始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新形勢下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會。十六大以“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為主題,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了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的奮鬥目標和行動綱領。
江澤民同志在會上所作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報告,從歷史和時代的高度,深刻闡明了黨在新世紀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實現什麼奮鬥目標等重大問題,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是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奮勇前進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重點是學習貫徹江澤民同志的報告。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靈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十六大報告的精髓。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把與時俱進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道作為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突出了與時俱進的重要作用,這是十六大報告的重大理論貢獻。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能否始終做到這一點,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十六大確立的我國在本世紀頭二十年的奮鬥目標。這個目標展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壯麗前景,具有極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我們,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符合人民的願望,意義十分重大。
職業技術學校德育課教學必須全面準確貫徹十六大的基本精神,重點把握一個靈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個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個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提高對其歷史地位和重大意義的認識;理解與時俱進的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把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三者之間的關係,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主要內容,提高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大意義的認識。
職業技術學校德育課貫徹十六大精神,要緊密聯繫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結合教學內容,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學生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堅定跟黨走的信念,明確我國新世紀新階段現代化建設的主要任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法制意識,提高職業道德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發奮學習、早日成才,積極投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去。
職業技術學校哲學基礎知識、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法律基礎知識四門必修課的教學必須全面貫徹十六大精神。
一、哲學基礎知識
(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當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科學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不斷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的理論。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標誌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境界;標誌著我們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開了一個新局面。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表明了黨實現了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這樣,黨便獲得了面向新世紀、迎接新挑戰、開創新局面的強大理論武器。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使全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必須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活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發展的、前進的。我們必須在思想上不斷有新解放,在理論上不斷有新發展,在實踐上不斷有新創造,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而奮鬥。
在教學中,要充實上述教學內容,貫穿教學的始終,通過有關原理的講解,重點幫助學生理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理解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的重大意義。
(二)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能否始終做到這一點,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和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偉大精神力量。與時俱進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及其指導下的實踐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與時俱進要求我們站在時代的前列,立足於新的實踐,把握時代的特點,認真研究、探索並解決現實中的重大問題,使我們的思想和理論充分反映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的要求,體現時代特點和時代精神;要求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不斷認識和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和執政黨建設的規律,從而為我們的一切實際工作提供規律性的指導;要求我們富於創造精神,勇於和善於在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開拓進取。
十六大報告把與時俱進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道作為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內容,是我們黨認識上的深化和實踐上的進步,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的黨的思想路線的肯定和發展,也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堅持與時俱進,最根本的是要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要有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後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教條,它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通過實踐認識真理的道路。不斷地進行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富有創造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源泉。
在教學中,可結合“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用聯繫、發展和矛盾的觀點看問題”、“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等內容的教學,幫助學生認識黨的思想路線的豐富和發展,理解“與時俱進”的科學內涵及其重大意義。
(三)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十六大報告指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須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離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實現民富國強都無從談起。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係人心向背、事業興衰。
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尤其是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先進生產力是一個相對的、歷史的範疇,是相對於落後生產力而言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先進生產力是集中體現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並以此為標誌的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歷史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過程。黨只有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才能永葆黨的先進性,中國社會只有不斷開拓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新途徑,才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實現民富國強。
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中國現實,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開拓促進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途徑。發展必須堅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衝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發展必須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要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十六大報告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為我國發展先進生產力、實現現代化指出了一條現實有效的途徑。生產力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我們不可能跳過工業化發展的階段,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歷史性任務。但由於歷史條件不同,我國工業化不能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老路。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加速發展我國的先進生產力,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
在教學中,可結合“用聯繫、發展和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從生產活動出發認識社會歷史”等內容的教學,幫助學生認識發展是第一要務,理解先進生產力的內涵和發展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性。
(四)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十六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這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保證。在當代中國,只有發展先進文化,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立足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教學中,可結合“社會意識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意義。
(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十六大報告在全面分析新世紀新階段黨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同時指出,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十六大修改後的黨章指出,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走中國人民自願選擇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必將取得最終的勝利。
十六大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本世紀頭二十年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指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以後才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並進而實現更遠大的目標。這樣的判斷反映了黨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認識更加理性、更加深刻、更加科學。
在教學中,可結合“用聯繫、發展和矛盾的觀點看問題”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結合“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人生理想”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關係、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的關係,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去。
二、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
(一)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並對提出此目標的背景和目標的基本內容作了全面的闡述。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提出的背景是: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必須看到,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綜觀全局,21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基本內容是:第一,在最佳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四,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願望,意義十分重大。
在教學中,要補充上述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提出的背景、基本內容和重大意義,引導學生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而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二)關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報告指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時代特點、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充分運用最新科學技術和依靠科技進步的工業化,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工業化,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工業化,是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從根本上說,工業化過程就是伴隨科技進步,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逐步最佳化升級的過程。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要做到:第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第二,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第三,正確處理髮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
在“經濟結構”教學中,要補充上述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意義和方向。
(三)關於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
十六大報告指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開拓農村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
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發展小城鎮要以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在“經濟結構”教學中,要幫助學生了解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著重理解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內涵和意義。
(四)關於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十六大報告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關係全國發展的大局,關係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要打好基礎,紮實推進,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爭取十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積極發展有特色的優勢產業,推進重點地帶開發。發展科技教育,培養和用好各類人才。國家要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國內資本參與西部開發。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
中部地區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東部地區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加工製造業,進一步發展外向型經濟。鼓勵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在制度創新和擴大開放等方面走在前列。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以資源開採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支持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國家要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加強東、中、西部經濟交流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和經濟帶。
在“經濟結構”教學中,要幫助學生了解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要求。
(五)關於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巨觀調控
十六大報告強調要堅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並從三個方面深化了認識,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國家引導、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是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證。第二,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不是對立的,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發展產權、土地、勞動力和技術等市場。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深化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現代化流通方式。同時,要進一步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為市場經濟的運行創造良好條件。
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加強和完善巨觀調控。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巨觀調控,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了政府調控經濟的四個職能,即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為此,需要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減少和規範政府的行政審批。同時,提出了政府對經濟進行巨觀調控的四個主要目標,即促進經濟成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十六大報告對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配置資源和政府調控經濟的關係作出了明確規範,也為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和完善政府巨觀經濟調控體系的建設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同時,也對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的轉變提出了新的具體的要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解十六大提出的兩個“必須毫不動搖”以及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關係的論述,加深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解;了解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的要求,加強和完善政府巨觀調控的職能和目標。
(六)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國企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十六大報告對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作出了部署。要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企業的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國有大中型企業繼續實行規範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壟斷行業改革,積極引入競爭機制,以促進服務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
在“企業”教學中,要幫助學生了解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和要求。
(七)關於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深化分配製度改革的原則和方向。第一,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第二,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第三,規範分配秩序,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同時明確肯定保護一切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合理調節少數壟斷行業的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第四,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十六大報告指出,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並明確了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籌集和積累社會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社會保障的標準和水平。發展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個人收入的分配和消費”教學中,要幫助學生了解深化分配製度改革的原則和方向,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和新要求。
(八)關於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十六大報告強調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指出,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最佳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十六大報告就全面提高開放水平提出了具體要求:第一,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交流和合作。在擴大對外開放中,要十分注意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第二,進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逐步推進服務領域開放。通過多種方式利用中長期國外投資,把利用外資與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鼓勵跨國公司投資農業、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大力引進海外各類專業人才和智力。改善投資環境,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提高法規和政策透明度。第三,進一步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努力擴大出口。堅持以質取勝,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務的競爭力。最佳化進口結構,著重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
在“世界市場和我國的對外經濟關係”教學中,要幫助學生了解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戰略決策和具體要求。
(九)關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的特點。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決定意義的特點。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不懂得黨的領導的重要性,就不懂得社會主義民主的真諦,就不能把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方向,就無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特點。十六大報告指出:“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始終把人民當家作主作為出發點和歸宿,立足於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權利屬於人民,一切工作都要致力於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發揚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推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
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又一顯著特點。發揚民主必須同加強法制有機結合起來。實行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民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做到:一要有利於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調動人民民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二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鑑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三要著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
在“我國的國家制度”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大意義以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之間的關係,了解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原則。
(十)關於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同台灣同胞一道,加強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堅決反對台灣分裂勢力。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係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我們要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同時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是針對台灣同胞的,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和台灣分裂勢力搞“台灣獨立”圖謀的。國家要統一,民族要復興,台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
在“我國的國家制度”教學中,要補充上述內容,幫助學生了解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基本方針、主張和原則。
(十一)關於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黨的建設
十六大修改後的黨章,將黨的性質進一步表述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這樣表述黨的性質,切合黨的歷史發展和現實狀況,符合時代要求,有利於黨始終堅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有利於拓展黨的工作的覆蓋面,擴大黨的民眾基礎,有利於全黨同志更加深刻地認識和落實黨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十六大報告對黨的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四個一定要”的總要求。“四個一定要”即:一定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時代發展的要求;一定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一定要準確把握當代中國社會前進的脈搏,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使黨的工作充滿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既立足於做好經常性工作,又抓緊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我國的政黨制度”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解黨的性質的新表述以及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總要求。
(十二)關於國際形勢和我國外交政策
十六大報告指出,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維護和平,促進發展,事關各國人民的福祉,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衝突時起時伏。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世界還很不安寧,人類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
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圍繞履行這一宗旨,十六報告提出了我國對外工作的十條方針政策:順應歷史潮流,維護人類的共同利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係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反對一切形式恐怖主義;繼續改善和發展同已開發國家的關係;繼續加強睦鄰友好;繼續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繼續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繼續堅持在黨際關係四項原則基礎上開展黨際交流與合作;繼續廣泛開展民間外交。
在“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外交政策”教學中,要幫助學生了解關於國際形勢發展變化和我國對外政策的新表述,著重理解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和反對一切形式恐怖主義的主張。
三、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
(一)關於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十六大報告深刻闡述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高度概括了民族精神的科學內涵,並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了要求。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這個民族精神。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在教學中,要增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內容,貫穿教學的始終,重點幫助學生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科學內涵和弘揚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並在各部分教學內容中滲透。
(二)關於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十六報告進一步強調了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明確了思想道德建設的任務和要求,指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團隊精神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在教學中,可結合“職業道德與職業道德規範”、“職業道德行為養成”和“職業理想”等內容的教學,幫助學生了解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任務和要求;幫助學生認識要在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奮鬥中實現個人的職業理想;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融入教學內容,突出誠實守信教育。
(三)關於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
十六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廣開就業門路,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提供新就業崗位和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完善就業培訓和服務體系,提高勞動者就業技能。依法加強勞動用工管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在教學中,可結合“職業及職業素質”、“職業選擇”等內容的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同時,通過介紹、分析十六大報告中有關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就業形勢的發展趨勢,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實事求是地進行職業生涯設計。
(四)關於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中的重要內容。當今時代,科技進步使職業演變的速度加快,每一個勞動者都必須終身學習,才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跟上時代步伐。
在教學中,可結合“職業及職業素質”、“職業理想”等內容的教學,幫助學生認識終身學習在職業素質和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性。
(五)關於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十六大報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就個人素質而言,創新就是要在創新精神的指導下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在教學中,可結合“職業及職業素質”、“職業選擇”、“職業理想”等內容的教學,幫助學生認識創新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業能力。
四、法律基礎知識
(一)關於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依法治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十六大報告在闡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時指出,要使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民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依法治國要貫徹兩個原則:一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二是必須保證廣大人民民眾充分行使民主權利。實施依法治國,黨要堅持依法執政。要加強和改善黨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的領導,努力使自己的政策主張通過法定程式轉化為國家意志,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人民。在我國,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都要表達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利益,接受人民的監督。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在“憲法”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解依法治國的內涵以及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
(二)關於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
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之一。十六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是德治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道德對社會主義法的創製、實施和實現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補充作用。要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使法律和道德在內容上相互銜接、相互協調,在作用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在“憲法”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解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之間的關係。
(三)關於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十六大報告指出,要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依法平等享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等權利,以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自由,還通過選舉法、集會遊行示威法、國家賠償法等法律,使保障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落到了實處。
在“憲法”教學中,要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公民享有權利的廣泛性、平等性、現實性、法律保障性以及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意義。
(四)關於依法行政
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執法水平,確保法律的嚴格實施”。要“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加強決策的法制化、規範化建設,明確決策機關的許可權和程式,保證決策機關依法決策,推進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防止決策的隨意性。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對重大決策事項,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對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實行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完善專家諮詢制度;建立健全決策責任制。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辦事還必須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要依法規範中央和地方的職能和許可權。
這些要求,對逐步實現行政執法規範化、程式化和法制化,提高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在“行政法”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充分認識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增強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以及全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意識。
(五)關於依法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
十六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巨觀調控。明確提出要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信用體系,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國市場自由流動。加強對財政收支的監督,強化稅收征管。
在“經濟法”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解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作用和強化稅收征管的意義。
(六)關於司法公正
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指出,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按照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機構設定、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從制度上保證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完善訴訟程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
在“訴訟法”教學中,要滲透司法公正的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進一步理解司法公正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