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出生於湖南株洲。200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獲學士學位。201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獲碩士學位,導師田黎明先生。多幅作品留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顏海蓉
- 出生地:湖南
- 出生日期:1978年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畢業創作展一等獎
- 代表作品:《回眸》,《初雪》
藝術年表,作品欣賞,藝術評論,
藝術年表
作品《初雪》獲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畢業創作展一等獎(2006年)
參加“北京應屆畢業生習作展”(2006年)
學院之光,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2006年)
TOGETHER——同行,駐華韓國文化院,北京(2008年)
參加“依戀藝術獎學金”展(2008年)
參加“依戀藝術獎學金”展(2009年)
佛山歷史名人展,佛山畫院,佛山(2010年)
“以心接物”——全國藝術院校(碩士、博士)師生作品展,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北京(2011年)
同在藍天下——為農民工塑像中國畫主題創作展,國家博物館,北京(2012年)
第四屆全國中國畫展,江蘇省美術館,南京(2013年)
“易·觀”第三回展——水墨當代性繪畫提名展,橋藝術中心,北京(2013年)
“肖像進行時——中國當代城市生活”首屆恭王府·時代肖像藝術展,時代美術館,北京(2014年)
“手感”——藝術家邀請展,一方藝術空間,北京(2014年)
CIGE2014,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北京(2014年)
新水墨·新青年——新水墨青年藝術家作品展(第二回),今日美術館,北京(2014年)
新水墨·新青年——新水墨青年藝術家作品展(第二回),唐山政協書院,唐山(2014年)
新水墨·新青年——新水墨青年藝術家作品展(第二回),朱屺瞻藝術館,上海(2014年)
墨向·非常態——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江蘇省美術館,南京(2014年)
“易·觀”第四回展—當代水墨的十個個案,時代美術館,北京(2014年)
藝術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2014年)
質-新水墨-切片系列展第三回,新繹空間,北京(2014年)
隱TheUnfathomable,新氧藝o2art、今日美術館,北京(2014年)
雙軌跡——關於老魯的一次寫生,芥墨藝術館,南京(2014年)
六城紀·中國新水墨聯展,山東美術館,濟南(2015年)
保利“藝起來”國際藝博會,山水文園,北京(2015年)
藝術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2015年)
作品欣賞
藝術評論
從起點出發:讀顏海蓉的繪畫
文/李振
顏海蓉一直以來以積極地態度推進著自身的水墨探索,她以細膩的洞察力反覆審視著畫面中形象與筆墨所扮演的角色,思考著二維平面的空間延展方式。在她新近的創作中,不斷豐富起來的空間層次通過不同材質的疊加最終得以完整呈現,可以說顏海蓉是在細微的空間變化中重新探討真實與假象的意義。這並非空間擠壓的遊戲,而是在傳統的繪畫語境中尋找當下的自我認知。當結果不再以預設的路徑通過嫻熟的技法來呈現時,那么這個思考的過程就變得重要起來,顏海蓉正是將她多層次的想像在視覺背後進行並置與重設,最終的結果亦非真實的想像,而是在不斷地自我對話中形成的“視覺幻象”,這一幻象直觀地呈現出人們的意識經驗,而又否定了人們的認知經驗。一方面,畫者的創作過程是建構視覺幻象的過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這一過程也是將真實不斷經過自我濾化,在不斷流變的自我體驗中交織出真實的不確定性,最終釋放開放性的意義。對於觀者,複雜的創作過程不得而知,但會在畫面的視覺呈現中不斷去挖掘和碰觸這真實下的多層幻象,將視覺結果轉化為不同層面體驗的意義結果。
顏海蓉在尋求結果的體驗中不斷解構思路,將自覺與被動的要素隱藏在細微的物理空間之中重新編碼。畫面中的不同材質與形象不如說是顏海蓉藉以體驗自我認知的片段,在不斷地自我應徵中交織、疊加這些片段,在似偶然又非偶然的過程中不斷強化這一體驗,當這一切以傳統的水墨技法在多層的空間中不斷延伸時,“我”便被隱匿於畫面之中。顏海蓉每一個創作階段都會給自己設定一個課題,她試圖在變化的表述方式中不斷純化自我的心境。對於顏海蓉而言,創作的意義在於其以流變的形態不斷被定義,從預設到否定再到不作預設地去充實自己的態度,對每一個時間節點值入它的意義。顏海蓉的繪畫將結果不斷向前延伸,在平面的繪畫中注入時間的流動,她不是旁觀者,而是站在起點在不斷地建構中泅渡。
心靈·形式意志:顏素的繪畫
文/魏祥奇
顏素(顏海蓉)是一位生性敏感,並極具細膩感受力的藝術家,其繪畫著意於捕捉筆墨語言與母題形象的微妙契合,在一片清淡、朗潤的調性中,是樸質、單純的氣息。顏素似乎對筆墨結構中的墨色更有興趣,在新近的創作中,其著意於淡化筆線的“邊界”意識,甚至於減化筆線作為勾勒輪廓的基本存在,而是以層層積染的淡墨、加之皴擦的筆觸肌理,形成貌若碑拓般的渾厚視覺感:這種渾厚在淡墨的空間中展開,畫面中的人物姿態安閒恬適,盈盈中浮現光的通透和靜謐。對於顏素而言,繪畫更多是一種對自我心靈的展現,其筆墨情懷是一種內觀式的打開而非外向性的指涉,在這種近乎封閉式的繪畫形式和語言體驗中,顏素的繪畫傾向於探究筆墨自身的意趣質性。相較於傳統工筆和寫意的概念,應該說,顏素的繪畫更傾向於折衷:工性在藝術家製作的體驗中不斷延續,而意性在創作的視覺形態上構成主要觀感。顏素的繪畫總給予觀者一種鬆動的氣息,墨色在不同筆致的把控下顯得清新和酣暢,為觀看帶來“守靜虛”的超越意味。顏素接受的是美術學院謹嚴的水墨寫生訓練,這套繪畫體系注重對創作者眼睛追摹對象能力的培養,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種追摹是在科學和理性的認識論原則下被確立的,而相對忽視對創作者內在靈性的發現。這種轉換所遭遇的困惑,在水墨人物畫創作領域表現的尤為突出:如何突破寫實性的筆墨造型範式而尋求更詩性的觀念表達,是水墨畫探索的恆久主題。不難看出,顏素的繪畫試圖“純化”筆墨的豐富性,積墨暈染的空間層次、皴擦的厚實質感,將複雜的傳統筆墨程式提煉、減化,在一種更細微的筆墨形態變化中表現物象。顏素在處理人物形象時有意追求“拙樸”的味道,或者說,其自身審美旨趣上對華麗和精緻的唯美形象缺乏認同,而更有意於摹寫敦厚的形象,正如其畫風一樣。顏素的繪畫並未呈現出寫意性水墨慣常的情感表現力,付諸於無礙的筆線和墨塊,而是規避再現感官性、有機的價值,再現非感官的價值:應該被歸於精神的品類。換句話說,顏素的繪畫並非依賴於眼睛而更多是依賴於內心的體悟,這種體悟不僅是知識上的也是精神上的。當然,顏素的繪畫在某種程度上帶有“純形式化探索”的痕跡,筆墨作為一種被展示的形式而存在,不再具有描述空間和時間的意義;但是從另外一個意義上來說,形式並不僅僅表示自身,也表示某種經過推敲的內容,並且形式與生命總是融為一體的,其將人的心靈活動轉化為可被感知的空間。所有形式的環境,無論是穩定的還是游移不定的,都會生成其自己不同類型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語彙和意識形態。概括而言,形式的生命賦予了所謂的“心理景觀”以明確的輪廓。
近年來,“實驗水墨”的概念逐漸匿跡,“當代水墨”的表達方興未艾,“新工筆”、“新水墨”的理論推動和實踐成果,拓展了水墨畫觀念和語言形式。“當代水墨”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行為和精神的回歸,尤其是對傳統文人生活和思想質底的價值認同,促使水墨畫創作普遍轉向對創作者個體精神的構建:空、靜、雅。“當代水墨”的創作者,規避早期對待社會政治和文化空間的批判性立場,回顧到一種對個體內心世界的理想化再現,早已成為從宏大敘事到個體經驗的新轉向。應該說,“新工筆”結合傳統工筆技藝與當代圖式的概念,與“新水墨”構建水墨表現的新內容與新可能,都在中國傳統繪畫觀念中,尋找品評價值的契合點。毫無疑問,20世紀以來以西方思想理論為基礎構建的“當代性”描述,越來越有垮塌的跡象,傳統繪畫品評觀念所追求的個體精神超越,在當代文化和思想語境中正有獲得新生的可能。也就是說,內省式的繪畫創作在一種“當代經驗”的激發中可能生成一種另類的“當代性”。顏素並不是一個繪畫概念的積極跟隨者,其文化經驗中也極少接受“實驗水墨”、“觀念水墨”的影響,甚至很難說她是一個學院派水墨傳統的變異者:其認同筆墨語言的審美核心觀念,並賦予畫面一種強烈的抒情意味。也就是在這兩年,顏素的繪畫展現出越來越明晰的風格化趨向。心靈的主要特點是持續不斷地描述其自身。顏素也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繪畫與個人之間的密切聯繫,其嘗試賦予這些形象以心智,賦予這些形象以形式。要知道,心靈有時並不可能做更多的事情,而其追求或需要的一切便是放鬆,最後有意識地喪失一切造型範式,甚至是形式感,最終接受自身知識維度的任何東西。顏素顯然更富有理性意識,但其同樣在嘗試不停地放鬆自己:形式的生命無疑或多或少受到了個人氣質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顏素以一種極為謹慎的角度切入“新水墨”繪畫的創作之中,其品評語境應該更接近傳統繪畫的理論,意即一種“達觀”的心性,其畫面中的筆性和墨性,也構成一種對話的機制:“新水墨”在視覺語言的層面被不斷展開。顏素內斂而含蓄的感知力,給予其繪畫以形式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