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洞村

下流洞村,位於黃江鎮東南部,距鎮政府13千米,總面積2.9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平均海拔較低。村邊有飛鵝山,海拔約50米。東南與上流洞村相連,北與黃牛埔水庫接壤,南與黃書角村為鄰。始建於清朝,因坐落於流溪河下游,故稱下流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流洞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長龍社區
  • 地理位置:黃江鎮東南部
清末,屬東莞縣缺口司。民國時期,屬第四區塘頭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三區長龍鄉;1958年10月,屬塘廈人民公社長龍生產大隊;1962年,屬黃江人民公社長龍生產大隊;1983年9月,屬黃江區長龍鄉政府;1986年11月,屬東莞市黃江鎮長龍管理區;1999年,屬黃江鎮長龍村民委員會。2011年,屬黃江鎮長龍社區。
世居村民有張、蔡、鄭等姓。其中張姓於清朝從河南輾轉到上杭、梅州、興寧、五華,後遷此地居住;蔡氏於清朝從河南駐馬店上蔡遷廣東揭西河婆村,後遷東莞樟木頭,再遷下流洞。
2015年末,戶籍人口671人,其中男性329人,女性342人;80歲以上18人,最年長者91歲(男)。外來暫住人口約12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03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1人。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黃江話。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地瓜、花生、木薯等,並自養家禽。改革開放後,以種植橙柑橘、荔枝、鳳梨、柿子等果樹為主,其中糯米糍、桂味荔枝品種為特產,當時名揚廣東省各縣。2015年,全村有工業企業12家,職工1000人,經營行業涉及電子、塑膠、五金等,代表性企業有東莞鵬馳五金製品有限公司和東莞爾來德通信有限公司。2015年,村經營總收入84.5萬元,其中銷售收入6.3萬元,出租收入67.3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特色農產品有荔枝、柿子、龍眼、鳳梨、橙子,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艾粄、雪蓮粄、蘿蔔粄、粽子、糕仔。
國道G94線,省道S358線,縣道清龍路,鄉道永龍路、長洞街、長新街經過該村。1955年通電話,1970年通電,20世紀80年代中期通自來水,80年代末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1995年通網際網路。村中有幼稚園1所,2015年在園幼兒300多名;國小1所,在校學生500多人。有文化廣場1座,社區綜合服務中心1個,籃球場8個,公園2個,圖書館1座(藏書3000餘冊),電子閱覽室1間。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260座,少部分有人居住。張氏宗祠,始建於清朝,重修於1988年,占地面積100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為兩進兩廊三開間布局,磚木石結構,外牆面貼水洗石米,抬梁式梁架,硬山頂,龍舟脊;室內有壁畫,二進木構件紋飾鮮艷。內供奉歷代張氏祖先牌位,左側牆壁鑲嵌“張氏宗祠捐款芳名”。宗祠保存狀況一般。
蔡氏宗祠,始建於清朝,重修於1989年,占地面積30多平方米。明清建築風格,布局完整;磚木結構,外牆面貼水洗石米,內供奉歷代蔡氏祖先牌位,左側牆壁鑲嵌“蔡氏宗祠捐款芳名”。宗祠保存狀況一般。
楹聯“千秋金鑒,萬選青錢”,書於清朝,存張氏宗祠。“西山世胄,南宋家聲”,書於清朝,存蔡氏宗祠。
村裡有客家舞麒麟、醒獅和武術表演活動,形成於清朝。麒麟主要圍繞“采青”進行表演,由一男青年舞動麒麟頭,一少年牽動麒麟尾,隨打擊樂節奏表現麒麟舔腳、采青以及喜怒哀樂的情緒。村有武術隊,常表演單人、雙人武術套路,器械有刀、棍、藤牌等。每年節日期間進行麒麟、醒獅、武術表演,併到每家每戶拜年,寓意太平、吉祥。
村內蔡氏有《蔡氏族譜》,蔡瑞元於2009年編修,族譜載有家訓。
1940年春,中共黨員楊培化名楊達,到長龍(含下流洞村)的步雲學校任教師。他一邊教學一邊發動民眾,秘密組織抗日隊伍。
1941年,中共黨員葉飄揚受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大隊委派,任步雲學校教師。他一邊教學一邊培養革命青年參加宣傳、送信等活動,組織10多名青年參加抗日游擊隊。
2006年6月26日,長龍村(含下流洞村)與省華僑物業公司簽訂《物業管理服務委託契約》,採取物業託管形式,對村內社會治安、出租屋、環境衛生、公共設施等試行全方位託管服務。託管之後,出租屋管理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等媒體先後予以報導。
2012年6月28日,長龍社區(含下流洞村)制訂並通過《長龍股份經濟聯合社統籌管理改革實施方案》,為黃江鎮第一個社區管理改革方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