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鄉(山東省濱州市霑化區下轄鄉)

下河鄉(山東省濱州市霑化區下轄鄉)

下河鄉地處山東省霑化區的東北部,與東營市河口區利津縣接壤。西有潮河,東有斑總乾給貫南北。鄉政府東5公里為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西4公里為濱海鄉,南4公里鄰利國鄉,北3.5公里是東營市河口區太平鄉,總面積86.7平方公里。是霑化區最大的棉花、林果、畜牧生產基地之一。濱孤路橫穿全境,交通便利。該級呈河灘高地,淺平窪地,策斜平地相間地貌。土質輕良和沙良,河灘高地部分地下水質甜。草地廣闊,宜於發展草食家畜。鄉境兩有潮河,東有莊總乾南北縱貫,南有“八一‘水渠東西橫貫。張義公路斜貫鄉境25公里,鄉境各村都修有瀝青路,四通八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河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濱州市霑化區
  • 政府駐地:下河村
  • 電話區號:0543
  • 郵政區碼:256810
  • 地理位置霑化區的東北部
  • 面積:86.7平方公里
  • 人口:12267人(2017年)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車牌代碼:魯M
地理環境,沿革,郵編,2006年代碼,歷史,經濟發展,市場主導作用,減法,乘法,除法,

地理環境

下河鄉 面積8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267人(2017年)。轄27個村委會,35個自然村。鄉政府駐下河村,郵編256810。
下河鄉地處山東省濱州市霑化區的東北部,與東營市河口區利津縣接壤。西有潮河,東有斑總乾給貫南北。鄉政府東5公里為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西4公里為濱海鄉,南4公里鄰利國鄉,北3.5公里是東營市河口區太平鄉,總面積88.3平方公里。鄉政府駐下河村,在縣城東北20公里,鄉以駐地村名命名。轄27個行政村,1.6萬人,耕地面積5萬畝,人少地多,窪大草茂。是霑化區最大的棉花、林果、畜牧生產基地之一。濱孤路橫穿全境,交通便利。該級呈河灘高地,淺平窪地,策斜平地相間地貌。土質輕良和沙良,河灘高地部分地下水質甜。草地廣闊,宜於發展草食家畜。鄉境兩有潮河,東有莊總乾南北縱貫,南有“八一‘水渠東西橫貫。張義公路斜貫鄉境25公里,鄉境各村都修有瀝青路,四通八達。
下河鄉黨委、政府立足當地實際,按照市場需求致力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以霑化冬棗、林果、畜牧、水產品及蛋鴨養殖、葦製品加工業為主的支柱產業。鄉駐地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商賈雲集,流通活躍,環境宜人。基礎設施基本配套,實現了村村通電、通油路、通程控電話,戶戶通自來水。現有冬棗密植園1.8萬畝,以紅富士為主的林果面積5000畝,棉花4.5萬畝,建有多處良種肉牛、豬、羊、蛋鴨養殖基地;大型紡織企業1家,中小型棉花加工廠6家,高科技新型材料廠1家。下河鄉黨委、政府實施帶動戰略,突出招商引資,藉助外力,帶動民營經濟跨越式發展。下河鄉個體工商業戶達到了1200多家(戶),從業人員3000餘人。
下河鄉位於山東省濱州市霑化區東部,距縣城20千米。東鄰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南連利國鄉,西接濱海鄉、富國鎮,北毗東營市河口區太平鄉。面積89.85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轄27個行政村,35個自然村。鄉政府駐下河村。地貌為河灘高地、微斜平地、淺平窪地相間。海拔在4~5.9米之間。濱(州)孤(島)公路過境。潮河、王莊總乾渠、沾利河流境。是霑化縣最大棉花、優質冬棗以及蘆葦的生產基地之一。

沿革

解放前屬第五區,1948年建下河鄉,1950年2月為六區,1958年9月建下河公社。1963年改建小公社,屬馬營區。1968年撤區後,與韓家、金殿小公社合併為下河公社,1984年改為下河鄉。1987年,面積88.4平方千米,15433人,轄35個自然村,2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下河村。1997年底,面積88.4平方千米,人口1576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7人,轄東張、王屋、小王、劉屋、劉家莊、刁家、樓子、東劉、官灶、青城、三興、西張、紅衛、新民、北韓、南韓、向前、北邵、大邵、流口、下河、東王、房嶺、西李莊、龐家、東李莊、紅星27個行政村。

郵編

256810

2006年代碼

371624203(27村):~200下河村 ~201東王村 ~202房嶺村 ~203西李莊村 ~204龐家村 ~205東李莊村 ~206紅星村 ~207王屋村 ~208小王村 ~209劉屋村 ~210劉家莊村 ~211刁家村 ~212樓子村 ~213東劉村 ~214官灶村 ~215青城村 ~216三興村 ~217西張村 ~218紅衛村 ~219新民村 ~220北韓村 ~221南韓村 ~222向前村 ~223北邵村 ~224大邵村 ~225流口村 ~226東張村

歷史

下河鄉解放前屬第五區,
1948年建下河鄉,
1952年4月為六區,
1958年9月建下河人民公社,
1963年改建公社屬馬或區,
1968年撤區與韓家,全屬小公社合併為下河公社,
1984年改建下河鄉。轄35個自然村,27個村民委員會。

經濟發展

霑化縣下河鄉做好加、減、乘、除文章,在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的基礎上,跳出三農看三農,在農業外部探尋增收途徑,全方位開拓農民就業增收的渠道和領域,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加法,就是深挖農業內部潛力,促進農業增效。經過產業結構調整,下河鄉形成了冬棗、棉花兩大主導產業。在冬棗生產上,下河鄉把創新做為引領冬棗產業發展的抓手,在全鄉50多個大棚冬棗推廣了反光地膜、秸稈返田等創新技術;為做到貨暢其流,建設了青城、金殿、北韓三處冬棗市場;為下河鄉冬棗註冊了“鑫青城”“福禮”牌商標,通過品牌帶動,促進棗農增收。
在棉花生產上,下河鄉依託縣供銷合作社新合作公司成立了棉花生產合作社,全鄉600多農戶參加,棉花面積7000多畝。按照章程,合作社採取統一安排生產、統一購進生產資料、棉花產前、產中、產後統一服務、統一產品收購價格、統一分紅分利等“五統一”服務模式,供銷合作社新合作公司墊付資金,幫助社員購買化肥、農藥、棉種等生產資料,所墊資金在社員交售棉花時全額扣回;免費為農戶提供生產技術;在收購時,以高於市場價格0.1元的價格收購;社員所生產的棉花全部銷售給合作社。

市場主導作用

下河鄉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通過市場來調節資源的配置,實現農戶和企業的對接發展。一是從鄉黨委、政府關注的大局中找準結合點,作為“農企對接”的優越產業。把冬棗、棉花、特種種、養殖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對象,培優培強。二是從主導產業的企業群體中找準結合點,即選擇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根”在農村農戶、熱心為民服務的優秀企業,作為“農企對接”的優選企業。把霑化縣供銷總公司和山東華城商貿有限公司作為農企對接企業。三是從廣大農村、農戶中找準結合點,通過對下河鄉現有農戶的經濟狀況普查,確定了對接的棉花種植業戶3960戶,冬棗種植業戶1610戶,養殖業戶2217戶。四是從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中找準結合點,即協調有關涉農部門、金融、保險、經濟合作組織等共同參與,資源共建共享,幫組農村農戶解決“農企對接”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通過協調農村信用社,為建立牛、豬養殖小區的農戶提供“特色貸款”50多萬元,扶持農戶49戶。下河鄉通過農企對接,下河鄉發展“訂單棉花”種植面積3456戶,面積21275畝,占到全鄉棉花種植面積的52%。發展訂單蘆筍1000畝。

減法

就是減少農業人口,減輕農民負擔。減輕負擔就是變相的增加了收入,下河鄉通過強化經管、審計職能,加大對涉農收費項目的監管審核力度,減輕農民負擔。凡是涉及向農民集資收費的項目,由經管站嚴格把關,並報上級審批;各村建立健全了民主理財小組,嚴把支出關。這個鄉規定,村級財務、賬務一律由鄉村會計服務中心管理,村級支出在500元以上的,必須由村民代表大會通過、村理財小組審核、政府審批,減少了村級不合理支出,減輕了農民負擔

乘法

就是通過科教興農,促進農民增收。下河鄉狠抓科技培訓,促進科技推廣,以鄉農技校、農技站為中心,通過政務公開欄、農村遠程教育設施等平台,多方培訓農民,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下河鄉開通了有線電視、遠程教育戶戶通,實行互動式培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河鄉應屆國中畢業生實用技術培訓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通過農廣校、職業學校、黨員電教、遠程教育等培訓陣地,有3500多名農民掌握了一門以上實用技術,致富本領大大提高,科技對農業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

除法

就是清除制約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障礙,促進農民增收。下河鄉因地處“九河之梢”,而稱下河,水利一直是制約發展的關鍵。下河鄉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來抓,通過上級爭取、項目立項等方式,投資3800多萬元,實施了流楊節制閘、馬新河節制閘、潮河穿函等工程,扭轉了下河鄉缺水的局面。之後,下河鄉先後實施了流口、下河、西李等35000畝的農業開發項目,耕地實現了溝渠綠林橋涵閘配套,全鄉3萬多畝低產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高產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