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鄉

上河鄉

溫州城西南部的西山、集雲山與西華山、吹台山之間是一片廣袤的沖積平原。在這平原之上,河流縱橫,水網密布,土地肥沃,居民依山傍水而居,是為河鄉之地。老百姓習慣上將這一帶稱之為“上河鄉”。 上河鄉屬於瞿溪、雄溪、郭溪的三溪流域,東鄰鹿城區南郊鄉德政村、葡萄棚村,東南與梧田街道慈湖和南堡、麗岙街道麗塘、泊岙以吹台山為界,南與瑞安桐浦鄉、林溪鄉以太平山、龍井山、分水城尖南田為界,西與澤雅鎮周岙、鹿城區藤橋鎮以外山嶺、天長嶺為界,北部與鹿城區仰義鄉、雙嶼鎮以五壟山、梅嶼山、君子峰、西山為界。地理構成為“六山、一水、三分田”,總面積約170km2,行政區域常住人口47萬人,分屬:景山、潘橋、新橋、婁橋、瞿溪、郭溪、五個街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河鄉
  • 今屬:浙江溫州甌海區中西部片
  • 古名:上河鄉
  • GDP:450.32億元
  • 戶籍人口:16萬
  • 外籍人口:30萬
形成原因,發展繁衍,地理位置,文獻記載,地貌特色,氣候典型,物產資源,人文民俗,風俗特色,名人輩出,今日現貌,

形成原因

上河鄉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山海經·海內南經》有“甌居海中”的記載,民間廣泛流傳著“沉下七洲洋,浮起上河鄉”之說。七十年代,從仙門河、七星墩等處的貝殼發現,可證悠悠之歲月,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遠古時代,可以想像那時的西山、吹台山、西華山等均為海中孤島,沙鷗翔集,波濤拍岸,別是一番風光。後隨著無數年的演變,地殼板塊碰撞等一系列運動,地勢上升隆起,海水漸漸隱退去,陸地開始露出海面。再經歷了海潮泥沙的淤積,山崗溪流的沖刷,風雨侵蝕,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姿的地貌,有危峰疊嶂,丘陵起伏,河流奔放,削壁幽谷,闊野平原,遂成為一方風光旖旎美麗而富饒的寶地。
上河鄉

發展繁衍

明嘉靖《永嘉縣誌》載,自六都至十九都,俱由河達城為河鄉,土沃水深,庶民力耕,有山可樵,亦稱樂土。河流的形成,豐腴富饒的沃土,為居民提供了衣食之源和舟楫之便利,鄉民便陸續從外移徙來此,靠山近水而居,在這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經歷代勞動人民的開發,鑿河開渠,建立村落,創業與發展,逐漸形成發今日之上河鄉。

地理位置

上河鄉不是行政建置,而是廣義上區域性地方名稱。上河鄉又簡稱為上鄉,早見之於明姜準《岐海瑣談》所載:“萬曆已酉(1609),永嘉上鄉自十六都至十九都鄉民忽結顆會盟······”距今溫州古城五里至五十里,其區域範圍在清光緒八年(1862)《永嘉縣誌·鄉都》所載已是很明確,吹台鄉十四都、十五都為上河鄉、下河鄉分界處,吹台鄉十六都都屬上河鄉,建牙鄉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均為上河鄉之地。此外,上河鄉還包括集雲廂部分(將軍橋)。吹台鄉以其地有西周時周靈王之子(名晉,世稱王子晉)吹簫之台得名。建牙鄉,源於梁普通(520-527)初,校書郎陽羨(今屬江蘇)人蔣湛隱此不仕,梁武帝蕭衍遣使建牙旗持牒詣其家征之,命蔣湛所居地即廬授焉故鄉名建牙,舊里名三,鵬飛、仙門、集雲。鵬飛里約包括今丁腰、華亭、橫塘、瞿溪、郭溪、宋岙一帶,仙門裡約包括上匯、仙門、任橋、凰橋、浦北、曹埭、仙莊等,集雲里約包括塘下、梅園、水閘頭、白塔殿、梅嶼、渚浦等。

文獻記載

上河鄉在宋時,還是一片人煙稀少之地。宋乾道二年(1166),溫州一場大水,數百里原野均遭湮沒,人亡村毀,一片淒涼,村里幾乎無人為居。於是溫州知府奏請從福建移民,現存的宗譜上可看到記載,很多姓氏都是在宋時從福建赤岸一帶移過來,可能與溫州城遭遇特大洪水有關。至明時,弘治《溫州府志》所載上河鄉地名僅為21個。當然這21個地名,是指里名,而非村名,因人口少,幾個村編為一里,而里往往以某個村地名命里名,故有的地方名稱已有未出現在志中。清口,人口有所發展,村落逐漸增多,光緒八年(1862)《永嘉縣誌》所載上河鄉地名已達101個。發展至今,上河鄉已是人口稠密、村莊諸多的繁榮地帶。

地貌特色

上河鄉山水兼利,平原廣闊。村莊大都負山臨水近田而建,故村名中傍水者曰“浦、橋、溪、河”,靠山者曰“嶼、岙、崗、嶺、岩”,近田者曰“莊、垟”等,諸多名稱,豐富多彩,具有深廣的文化內涵。在歷史長河中,大多地名都流傳下來,但個別地名如亭山、韓丈、下長、李前、渡船頭、溪口堂、禾橋等,有的不復存在,有的已改名,或終將被人們所遺忘。
上河鄉
上河鄉南、西、北三面環山,群山逶迤,起伏連綿,氣勢雄偉壯觀。境內主要有東南的吹台山,南面的岷崗山、五峰尖,西面的瞿溪、雄溪、郭溪諸山,西北的集雲山(即塘下山)、北面的梅嶼山、君子峰,東北的西山,中有仙門山。境內河流以瞿溪、雄溪、郭溪三溪為主,還有發源於岷崗、吹台、桐嶺、方岙諸山的溪流。瞿溪、雄溪、郭溪三溪之水在仙門匯合為仙門河(前湖),再與岷崗、桐嶺、吹台諸水流匯於暘湖,至灰爐、淨水,始稱為會昌湖。這裡河流縱橫,橋樑銜尾相接,具有深厚的江南水鄉風光。

氣候典型

上河鄉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四季分明,適合種植多多種植物,一年水稻兩熟,魚豐充足,故有“魚米之鄉”之美稱。清方鼎銳《溫州竹枝詞》詩云:“幾曲河分上下鄉,人家疑住泖湖莊。運輸船隻飛如燕,十里風吹晚稻香。”“上河鄉到下河鄉,甘蔗青青桔柚黃。更喜連年多樂歲,收來租谷滿船裝”。那時的上河鄉,河兩岸是青青的甘蔗林,一望無垠的綠稻田,河上小船穿梭往來,無愧濃郁的山水田園風光。

物產資源

上河鄉物產豐富,有鉛鋅鉰銀礦、石英、泥炭、黃鐵礦、花崗岩、高嶺土、鉛鋅礦等礦物質。土產有柑桔、楊梅、白蘿蔔、席草、竹、龍鬚草、油柿等。柑桔在上河鄉種植歷史悠久。早在宋時,西山淨水一帶柑林成片,葉適《西山》詩云:“對面吳橋港,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橘樹,無水不荷花。”,足見當時西山淨水一帶柑桔栽培之盛,那時柑桔還列為朝廷貢品,供皇宮享用。此外,吹台山古時還產有制琴用的椅桐及制笙簫之用的竹子。丁腰玉清觀的古銀杏、渚浦的樟榕連體樹、宋岙、下斜的古榕樹,珍貴而奇特。

人文民俗

宋史稱“甌人性柔,俗喜浮屠。”上河鄉為甌越之地,老百姓好禮佛敬鬼神,故上河鄉寺堂廟宇林立。各大寺觀中在中元節前後都有定期的普利道場(盂蘭盆會)之舉,神廟每年都有一次的廟會,有演戲,或鼓祠,或迎神出巡等習俗活動,豐富多彩。端午節期間,上河鄉都有舉行龍舟競渡之習俗。宋時,會昌湖是龍舟競渡勝地,設有“懸標”,由溫州太守主持鬥龍儀式。葉適詩云:“使君勸客親付標,兩舟矛奪懸分毫”,“古來崢水鬥勝負”。到明清時,西山淨水一帶龍舟競渡日趨衰落,而仙門、馬橋一帶漸盛,且成定例,且引來溫州城郊、下河鄉龍舟前來競鬥。

風俗特色

聞名的瞿溪二月初一集市,是上河鄉最大的市會,源遠流長。據志書記載,早在明代,瞿溪河頭已是物品滿目琳琅,商品發達地帶,故有“瞿溪市”之稱,與將軍橋一帶“西山市”齊名,延續以展至今。明時,瞿溪開設有造紙局,朝廷派差官監造,生產供宮庭享用的高貴紙-蠲紙。清至民國年間,古鎮瞿溪還是聞名全國的衛生紙集散地

名人輩出

上河鄉風光旖旎,景物宜人,名勝古蹟頗多。有西山、吹台山、岷崗、分水城、八仙岩、唐宋時期西山青瓷窯址等諸勝。其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迷人的山峰、多姿的溪流,留下了許多人名流雅士的足跡。吹台山、西華山,是王子晉吹簫修身之處;梅嶼山,是漢梅福隱居地;岷崗山,是宋戴溪、王楠青年讀書的地方;暘岙,有明王叔杲的暘湖別墅;渚浦有明何白的山雨閣、王一夔的別業;仙門山,是明蘇之偉讀書之所。聞名遐邇的瞿溪潘宅莊園是潘國綱(鑒宗)晚年養老地。歷史上,南朝謝靈運、唐張又新、宋楊蟠、葉適、趙師秀,元許謙,明黃一鵬、龔秉德、王激、何白,清朱彝尊、梅調鼎、孫衣言,民國劉景晨等,不計其數的文人墨客,均留下了琅琅可口的詩賦。
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鐘靈秀氣的山水,孕育了代代風流人物。宋英惠侯盧璇、永嘉學派著名學者王楠、陳謙,元司天監奏差鄭延年、明德州同知鄭思道、衡州知府何懋官、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白巾軍”首領何兆龍、清湖南糧道張瑞溥、內閣中書張之綱、撥貢四角號碼發明者之一張玉生、國民黨陸軍中將張千里、溫州十大抗日烈士金雯及樊孟雲、現代戲劇學家董每勘、著名戲劇導演董辛名、金融學家教授邱志宏、山水畫家戴學正,都是上河鄉著名的人物。上河鄉瞿溪還是台灣--國寶級作家琦君女士童年生活的故鄉。此外,上河鄉還是著名的僑鄉,湧現出了許多愛國敬鄉的華僑,為家鄉建設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上河鄉群山環繞,形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桐嶺、鐵場嶺(天長場)是西南面進入溫州城的必經之道,西山是溫州城西南屏障,居咽喉之地,門戶之勢。歷史上,上河鄉對於溫州城西南防衛舉足輕重,肯有較高的軍事戰略地位。上河鄉大川、岷崗、西竹、金堡、屏山還是浙南遊擊縱隊、紅十三軍、中共永嘉縣委的革命命活動地區,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史。

今日現貌

如今的上河鄉,交通四通八達,商肆櫛比,高樓大廈林立。甌海大道、溫瞿公路、高桐路、六虹橋路、溫桐線、寧波路,縱橫交錯,交通便利。溫州火車南站、浙南農貿批發市場、溫州大西洋購物中心(在建),座落在境內,西郊公園(老虎山-仙門山)已開始建設,未來的上河鄉是甌海行政中心、交通樞紐地帶,社會發展趨勢日蒸而上,生機昂然,活力四溢
上河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