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垾,以其地勢而得名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垾
- 所在區域:安徽省
- 性質:地名
- 羅馬字母拼寫:Xiàhàn
下垾,以其地勢而得名的地名。
下垾,以其地勢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因此處村民居住的地方地勢較低,與農田連在一起,故得名。歷史沿革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隸屬太白堡行政村;1956年成立太白生產隊,隸屬青山高級社;1958年10月“政社合一”,隸屬太白...
專垾 專垾,以其地物特徵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此村原多為磚房,磚諧音專,故得名。歷史沿革 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隸屬保城鄉;1956年隸屬永保高級社;1958年10月,“政社合一”,隸屬金莊生產大隊;1984年1月,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建制,隸屬金莊村民委員會後拆遷廢止。
大沙垾,以其姓氏聚集地和標誌性地物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沙氏聚居於此地,且位於垾田邊,故得名。歷史沿革 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隸屬保城鄉村;1956年隸屬一心高級社;1958年10月,“政社合一”,隸屬一心生產大隊;1984年1月,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建制,隸屬一心村民委員會;2004年1月,行政區劃調整,隸屬...
七家垾,以其標誌性地物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其此處有七戶人家,居住於堤壩附近。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新中國建立後,隸屬於程橋村行政村,1958年10月“政社合一”,屬程橋生產大隊; 1984年1月,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制,屬程橋村民委員會,此後一直沿用至今,2005年10月因村級規模調整,程橋村整村併入...
在蕪湖市營盤山路上,有一個公園,外面是一個環形的健身廣場,走進去就是一條在綠樹掩映下的小河。現在這裡是水清岸綠,兩岸還建有各種各樣的親水平台與花廊小亭,環境非常優美。在外地人看來,這裡簡直就是一個江南典型的城中小河,但是蕪湖人還是習慣把這條小河稱為保興垾。保興垾主渠道全長13.61公里,流域...
新大垾村位於安徽省蕪湖市弋江區火龍崗鎮西南邊,距鎮政府12公里左右,村三面環水,東與新義村接壤,西、南、北與三山區峨橋鎮隔河相望,轄二十二個自然村,人口約5516人,田畝約4000畝,實際田畝約6000餘畝,獨立圩口,外稱“石硊圩”。村內農民主要收入以農業為主,以農閒外出打工為輔。蕪銅鐵路橫穿村境內...
系50年代聯並,取一圩、五圩之首而名之。現屬蕪(湖)當(塗)江堤的一部分。圩內原有扁擔、胭脂、秦王、十里長溝、天心池、費家荒田和分界溝等河港,將常稔、熙寧、省莊、阜民、太倉、周家、道場等30多圩垾圍繞。全圩總面積142.2平方公里,耕地9.9萬畝(含蕪湖市郊兩個行政村面積9平方公里,耕地...
經陸續聯圩並垾,行洪河變為內河,山區來水經新河分流入丹陽湖和姑溪河。簡要介紹 建國之初,依靠集體力量,由鄉或公社舉辦聯圩工程。將上下八卦圩、毛家圩、徐家圩聯成八卦圩;將成子(奉化)、浮石、新圩聯為聯三圩。興建共青閘,將黃土、新華兩圩聯為黃新圩。60年代將寶義、鹹禾兩圩聯並,沿瓦窯崗開渠,將近...
以後,歷代相繼因地就勢圈圩修垾,墾造農田,尤以明代為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80年代對南漪湖一帶的湖岸也實施了大規模的圍墾。例如1970年,郞溪縣飛鯉、畢橋兩公社組織社員圍湖造田,經3個冬春施工,圍成躍進和團結兩個萬畝以上大圩。據統計,1955-1987年,南漪湖沿岸共圍湖造田42000餘畝。而《安徽...
花古岩與位於普僑區後寮村後麒麟山西峰的花古岩應是同一類型文化遺存。到了清乾隆時代,這一個地區叫作垾塘埔(據縣誌記載)。考諸本義,垾為小堤,埔為低丘,意即這一帶是山塘丘陵相間的地形。兩百年過去,形象依然,沒有出現陵谷變遷的情況。簡介 揭陽雖處僻地,但自唐代以來,佛教活動一直非常活躍,“精...
據高淳舊縣誌及民間譜牒記載,高淳大姓多為北宋末年至南宋時期徙入,境內上百座大小圩垾也多在這一時期開墾。據《景定建康志》卷四十記載,南宋建康府5 縣中句容縣沒有單列圩田,其餘4 縣中溧水縣有圩田291109 畝多,江寧縣有圩田187324 畝多,上元縣有圩田203983 畝多,溧陽縣圩田僅有31776畝多,以溧水縣...
另有500畝以上圩垾34個,因限定堤項高程,大汛時還要行洪蓄水。 [15] 塘壩 清嘉慶《涇縣誌》載:涇縣共有陂(即山塘)、塘、盪、壩512處,分布在32個都。其中陂、壩415處,塘、盪94處,堤3處,灌溉農田約6.3萬餘畝。以花林都(今安吳鄉)陳塘、雷塘為最早築以備旱之古塘。後淤。宋乾道中(1165~1173)修復,...
據高淳舊縣誌及民間譜牒記載,境內上百座大小圩垾也多在這一時期開墾。此外,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為儘快恢復經濟,對農業實行了一系列鼓勵政策,沿湖居民開發灘涂的積極性一度高漲,高淳境內“正興”“馬場”“永寧”“淳化”等圩場就是在洪武年間(1368-1398)倡築的。明弘治四年(1491),高淳的獨立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