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牙(上皮珠)

馬牙

上皮珠一般指本詞條

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4~6周時,口腔上齶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象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細胞堆積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馬牙”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它在出生後的數月內會逐漸脫落,有的嬰兒因營養不良,“馬牙”不能及時脫落,這也沒多大妨礙,不需要醫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牙
  • 別名:板牙、上皮珠
  • 專科分類:兒科、口腔科
  • 發生部位:口腔上齶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
成因,臨床表現,檢查,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成因

乳牙胚發育到一定程度時,牙板就會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漸增生角質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狀的白色顆粒,這就是“馬牙”,也叫“板牙”。馬牙並不是真正的牙。它的大小、形狀以及內部結構都不像牙齒,也不能行使咀嚼功能。馬牙不是病,它是牙齒生髮過程中伴發的現象,並不是人人都長。嬰兒吮奶過程中牙床和乳頭摩擦,經過一段時間後“馬牙”便會自行脫落。

臨床表現

馬牙一般沒有不適感,數周后消退,也可存在較長時間,是剛剛出生的新生兒常見的生理現象。
馬牙位於新生兒口腔齒齦位置,由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分泌物積留、包囊所形成,表現為黃白色、米粒大小的顆粒,俗稱“馬牙”或“板牙”。
新生兒在硬齶中線上可見大小不等2~4mm的黃色小結節,也稱彭氏珠,亦為上皮組織細胞堆集而成,數周后消退。

檢查

1.臨床體格檢查
患兒牙齦部可見白色的粒狀分泌物,表面無破潰,周圍無紅腫,輕拭無法擦洗,強力擦洗後可造成皮下黏膜出血。
2.局部組織檢查
將白色的米粒樣分泌物進行細胞學活檢,可見上皮樣細胞堆積,無中性粒細胞以及淋巴細胞的浸潤,故說明本病和感染並無任何關係。

鑑別診斷

馬牙需與鵝口瘡相鑑別。鵝口瘡又稱雪口病,是由於白色念珠菌感染造成的皮膚損害,通常在牙齦周圍形成,有斑片狀白膜附著,用棉簽可輕輕剝去。剝去白色黏膜後,基底部充血明顯。病理學檢查可見真菌孢子以及菌絲。故根據臨床特點以及病理學檢查可進行區分。鵝口瘡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響吃奶,多見於新生兒和嬰幼兒。

治療

馬牙不需要治療,數周可自然消退
哺乳母親應注意奶頭的清潔,用奶瓶餵養應注意奶瓶及奶嘴的消毒。
新生兒口腔黏膜薄嫩,易擦傷,口腔黏膜下血管豐富,全身抵抗力低下,故忌用常規方法擦洗口腔,尤其不宜挑破馬牙。

預防

新生兒擦洗口腔、針挑或用布擦馬牙,會引起黏膜損傷並可使細菌從破損處侵入,引起局部感染新生兒敗血症,甚至化膿性腦膜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