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嘴

螳螂嘴

嬰兒在4-6周,牙齦黏膜上常有微凸的乳白色或黃白色小顆粒,類似牙齒組織 俗稱"馬牙" 板牙 稱為"上皮珠"這是正常上皮細胞的堆積和為黏液囊腫, 對吸乳及日後出牙無礙 一般無須處理 數周后回自行脫落消失 如不及時脫落則可成為局步刺激物 如有污染也可能發生炎症 如卻有妨礙 可用2%紅汞消毒,用消毒針挑破上皮珠,放出白色物質即可。

因此,新生兒的“螳螂嘴”、“馬牙”千萬不能用針挑刀割或用粗布擦拭。因為在新生兒時期,唾液腺的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口腔黏膜極為柔嫩,比較乾燥,易受破損,加之口腔黏膜血管豐富,所以細菌極易由損傷的黏膜處侵入,發生感染。輕者局部出血或發生口腔炎,重者可引起敗血症,危及新生兒的生命,其後果是極其嚴重的。

差異,

差異

每個新生兒在口腔的兩側頰部都各有一個較厚的脂肪墊隆起。因個體差異,有的新生兒更為明顯,民間俗稱“螳螂嘴”。舊習俗認為“螳螂嘴”妨礙新生兒吃奶,要把它割掉。實際上這種做法是非常不科學的。應該知道,新生兒頰部的脂肪墊是每一個正常的新生兒所具有的,它不僅不會妨礙新生兒吸奶,反而有助於新生兒的吸吮作用,屬於新生兒的正常生理現象。
另:
此外,在新生兒的牙路上,有時會看到一些淡黃色凸起的米粒大小顆粒,俗稱“馬牙”。“馬牙”的出現也不是異常現象,它的產生是由於粘液腺管阻塞、上皮細胞堆積而形成的,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一般幾個星期以後就會自行消失。同樣,“馬牙”的存在也不會妨礙吃奶,更不會影響日後乳牙的萌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