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教音樂

上海道教音樂

上海道教音樂是一個各樂種成分相互融匯、並具有江南地區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豐富道教色彩的音樂。它伴隨著上海道教浩繁的齋醮科儀的進行,靈活巧妙地在各種場合穿插運用,有時鼓聲震天,氣勢磅礴,以示召神遣將、鎮邪驅魔;有時絲竹雅奏,餘音繞樑,使人身心清靜,如入縹緲之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道教音樂
  • 所屬地區:  上海
  • 遺產編號: Ⅱ-4
  • 遺產類別: 民間音樂
基本信息,地域分布,音樂構成,音樂特色,音樂源來,

基本信息

上海道教音樂上海道教音樂
文化遺產名稱:上海道教音樂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黃浦區嘉定區
遺產級別: 市

地域分布

上海道教音樂按照其地域的分布,可以分為東鄉、西鄉和市區三大派。東鄉道樂以浦東川沙、南匯為典型,音樂特色為“熱鬧”,演奏上注重粗鑼鼓的打擊樂,緊打慢唱,有時還用京胡作為主要的旋律樂器,具有清新、活潑、歡快、明朗的韻律和生活氣息。西鄉派道樂以嘉定、寶山為典型,以粗樂為主,打擊樂套路與十蕃鑼鼓相近,曲牌音樂所用崑曲和京劇多,科儀結束後還加唱戲曲、奏樂以娛心,豐富了西鄉道教音樂的曲目和形式。市區道樂主要是市內本幫道士為主,注重音樂的文靜、細膩,講究演唱風格、曲調運用、樂器配置的整體配合。

音樂構成

上海道教音樂的構成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幾部分:1、純道教音樂:如《步虛》《祝香贊》《香贊》等。2、源於民間戲曲音樂的:如《大開門》《朝天子》《小開門》等。3、源於宮廷音樂的:如《迎仙客》《瑤壇偈》等。

音樂特色

上海的道教音樂自外地傳入的八百多年歷史中,經過近三十代道士的學習、創造,提高、發展成具有上海風格特色的音樂,主要表現在:1、曲調起伏綿延,優美動聽。2、唱腔中句與句之間用曲調型的伴奏加以連結,使唱腔層次分明,演唱者有足夠的呼吸。3、首句的韻調,往往使用不同於後面反覆詠唱時的曲調,有時甚至在反覆上起句,慢慢轉入正調,造成曲調和調性上的變化。4、曲調中增加較多的裝飾音,又稱“加花字眼”,曲調速度普遍的放慢,音樂比較莊嚴華麗。5、伴奏樂器除了保持曲笛、鐘鼓優勢,還比較注重拉弦和彈撥樂器的運用,使音樂更加優雅而豐滿。

音樂源來

上海市區道樂指的是市內本幫道士的音樂傳統。本幫道士的音樂源來有四方面,他們分別是:
跨地域性的道教文化傳統
上海以前是小地方,比不上蘇州這樣的大城市。鴉片戰爭之後,上海才開始發展起來,道教活動也跟著社會條件的變化而發展,並形成了本幫,蘇州幫,無錫幫等諸多幫派。
在巨觀層面,跨地域性的道教文化傳統包括了道教作為信仰系統整體之核心因素(信仰、宇宙觀、教義、教理等)。在微觀層面,道教正一派在核心信仰系統整體內之“行道”,經歷史上時、空演變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派系文化傳統。
地域性民俗文化
旋律的婉轉曲折作為上海道教音樂的民俗特色,包括了江南吳語地域的語言系統、生活習俗、民間俗樂(民歌小調、器樂、說唱、戲曲)等因素。
另外,吹、拉、彈旋律器樂與聲樂唱腔的緊密配合,唱腔中唱段之間的空隙由器樂伸延填補,使兩者的旋律連續為一體,使唱腔更具有起伏連綿的音樂性,這也是上海道樂地域性風格的體現。
上海郊區東鄉道教傳統
上海市郊道樂,以風格、地區可分為東郊和西郊道樂,市內城幫(即本幫)道樂與西郊道樂不同之處較大。西郊道教的傳派屬茅山上清派,經蘇州傳入,與蘇州道樂關係較密切。上海城幫傳統與浦東的川沙、南匯等地有淵源關係。
吸收了上海佛教的法事音樂的部分內容
據說本幫道教音樂曾受到上海佛教法事音樂的影響,把當時已走向衰落的佛教做法事用的音樂吸收了過來,使它變成適用於道教科儀的音樂。
上海市區道樂兼備正一、全真兩派特點,以市內海上白雲觀和地處浦東的欽賜仰殿兩大宮觀為代表。兩者有不同之處。前者含有東鄉道樂的風格較濃。在風格上較注重莊嚴華麗的仙道氣氛,曲目以細樂為主。而浦東的東鄉道樂則以京胡為其重要的旋律樂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