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上沙沃鎮(即原白墩子鄉)原屬
紅水鄉,漢、唐、宋、元以來人口稀疏,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境內建紅水堡。清乾隆四年(1739年),
皋蘭縣在寬溝駐縣丞一員,紅水歸其管理,
乾隆22年(1757年)縣丞駐地遷紅水堡,立紅水分縣。
道光年間,紅水分縣遷往寬溝,民國2年(1913年)改為紅水縣,民國22年(1933年)成立景泰縣,屬第三區(永泰)所轄,
民國30年(1941年)改為鄉,1952年析置為紅水鄉、白墩子鄉;1955年又合併為紅水鄉,1956年又將白墩子分出成立白墩子鄉,1958年又合併為紅水人民公社,1962年增設白墩子人民公社,1964年又合併為紅水人民公社,1974年將治所由紅水堡遷至灌區三個山,1984年將公社改為鄉,1990年12月15日由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將紅水鄉劃分為白墩子鄉(駐地三個山村)、
四個山鄉、
紅水鄉、
漫水灘鄉等四個鄉。白墩子鄉政府駐地於1999年8月由三個山遷址上沙沃,2000年6月撤鄉建鎮更名為上沙沃鎮。
地理環境
上沙沃鎮地處
黃土高原與
騰格里沙漠的過渡地帶,大部分為沖積傾斜平原和
山間盆地,地勢平坦,平均坡度為5度左右。
海拔在1500---1800米之間。工程地質良好,為沙土結構,
地震烈度8度。氣候特點冬冷夏熱,屬溫帶乾旱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乾旱少雨,蒸發量大,風沙多,日照時數長,平均日照時數2726小時,日照百分率62%。全年最高溫度36℃,最低氣溫—15℃,平均氣溫8.3℃,平均
降水量185.7mm,
蒸發量為3038.5mm,最大凍土深度99cm。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最大風速21.7m/s,平均風速3.5m/s。境內水源單一,地下水流向呈輻射狀,徑流遲緩以致處於停滯狀態,
地下水埋深10餘米。單井湧水量約20000立方米/日。
經濟發展
上沙沃鎮轄8個村委會,1個經濟開發區,1620戶,7230人。上沙沃鎮總面積為383平方千米,耕地15995畝。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1245.3萬元,比1990年增長0.77倍;其中:工業總產值424萬元,比1990年增長3.46倍;農業總產值821.30萬元,比1990年增長35.03%;糧食總產量787.65萬千克,比1990年增長1.1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785元,比1990年增長4.06倍;財政收入77.3萬元,比1990年增長8.09倍。
1991—2000年,上沙沃鎮實現了農作物單一種植向間套帶、粗放式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地膜覆蓋面積不斷擴大。上沙沃鎮新發展和培育優質
甜瓜、地膜早熟洋芋、
枸杞、舍飼養羊、
肉牛、
生豬、
肉鴿等支柱產業及特色產品。其中優質甜瓜種植500畝;地膜早熟洋芋由3000畝發展到4500畝。上沙沃鎮農業逐步形成產業化、模式化、規範化的種植格局,建立了以大橋、紅場灣、三個山、白墩子、上沙沃等村為重點的萬畝高產優質豐產田。2000 年上沙沃鎮間套復帶面積1.15萬畝,地膜覆蓋8500畝,枸杞、
洋蔥、
藥材等特色優質作物試種成功,以上沙窩、樹樹灘、興關等村為重點新建
日光溫室46個。以樹樹灘、白墩子、上沙窩、三個山、駝水等村為重點的舍飼養羊示範區,新建標準化圈舍407個,發展舍飼羊示範戶407戶,優質基礎母羊存欄3600隻,戶均達到12隻。以興關、駝水2村為重點的肉鴿養殖示範區,新建標準化鴿舍36座,發展示範戶32戶,肉鴿存欄8000對。上沙窩村三組暖棚生豬養殖區,建標準化圈舍35個,發展養殖戶32家,戶均年出欄生豬10頭。養殖業實現了圈舍暖棚化,飼養科學化,品種優良化。畜牧業戶均純收入2100元,人均純收入498元。
鄉鎮企業
上沙沃鎮林場1975年成立,有林地514畝。正泰亞麻廠1994年10月投產,1998年擴建,年產亞麻造紙料1200噸,2000年擴建年產6萬張亞麻板生產線。招商引資及項目建設工作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一批工業及農業企業相繼落戶上沙沃:景泰晨雪澱粉廠、東源工貿公司、上沙沃壓縮板廠、中正焦化廠、裕興焦化廠、鑫利達焦化廠、泰和冶金廠、上沙沃麵粉廠、上沙沃粉條廠、恆通紙漿廠、獻民造紙廠、鹽化造紙廠、雲峰造紙廠、金生鐵合金廠、天馬林場、牛娃圈林場、正泰園林廠等22家企業的落戶,給上沙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促使上沙沃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農產品和畜產品交易業及加工業、餐飲業、為主的服務業、舍飼養羊等一批支柱和特色產業。
區位優勢
上沙沃經濟開發區,1989年上沙沃有零星
個體工商戶,1994年發展到36戶。1998—2000年,發展個體工商戶210戶,年營業額6000萬元,從業人員1700人。1999年被甘肅省建委列為小城鎮建設示範區,2000年被甘肅省體改委等11個部委列為“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鄉鎮”。2000年,完成40個
路燈式燈箱廣告牌、
自來水工程、幼稚園、移動通訊中繼站、鎮區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2000年1月16日成立上沙沃經濟開發區管委會。
小城鎮建設示範區位於景電一、二期提灌工程結合部,東臨黃河,南接白銀、蘭州,西通
武威、北連內蒙、寧夏。區內
鐵路、公路四通八達,
光纜、
電網縱橫交錯,且毗鄰蘭州中川國際航空站,交通、通訊十分便利,電力等能源充足。規劃開發的33.2平方千米土地,屬引黃灌區;還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和大量的
煤、
白鹽、
芒硝、
石灰石、
石膏、
石英石、
粘土等礦藏,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區內盛產優質小麥、啤酒大麥、
胡麻、甜菜、洋芋、
蘋果和各種優質甜瓜等。
開發區連線308、201省級公路,有沿路、沿山、沿水三大區位優勢,向周邊大中城市輻射,信息便捷,是發展外向型、多元型、立體型經濟和
第三產業理想的“金三角”。優越的地理位置,有“隴上旱碼頭”之稱,被省市列為“甘肅省小城鎮建設示範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萬頭肉牛養殖加工基地等一批工農商貿企業開工建設。
基礎設施
上沙沃鎮鎮域總面積497.5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平坦,建設用地資源豐富,有大面積非宜農荒地可供各類工商企業廉價開發,受
騰格里沙漠地下水系和景電工程灌溉滲漏影響,地下水資源異常豐富,掘井80—100米可取得優質飲用水。
電力、電訊資源極具優勢,有兩條11萬伏輸電線路可供使用,2006年,上沙沃鎮將在三個山村、白墩子村一帶建造一座11萬伏的
變電站,進一步加大供電力量。
移動及
聯通無線網路已覆蓋上沙沃鎮,
固定電話裝機容量達1650門,良好的區位優勢及資源優勢為發展園區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上沙沃鎮社會經濟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經濟實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昔日風沙肆虐的戈壁荒灘,已變成了景泰縣中北部的中心經濟重鎮。
社會事業
1、文教衛生。上沙沃鎮有中學一所,
教師25名,在校學生395人。有國小9所,教師86名,在校學生1191人。2000年3月投資23.5萬元,建成國家扶貧工程梁槽村希望國小;2000年8月2日動工新修駝水山區國小;2000年6月
幼稚園建成,入園兒童73人。1998年8月,上沙沃鎮
衛生院遷至上沙沃,有醫務人員17人,床位20張。設內、外、婦、兒、中醫等科室。
2、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996年部分村開始打井,1997—1998年共打機井19眼,改造配套舊
機井4眼,解決了白墩子、樹樹灘、駝水、上沙窩等村乾旱缺水問題。上沙沃鎮襯砌渠道79千米,完成耕地面積“大改小”6400畝。
文物古蹟
在景泰縣上沙沃鎮三眼井村老鴉崖上有二十多幅精美的古代
岩畫,可識別的圖案有
舞蹈狀的人物,
鹿、
羊、
狗、
馬等動物,同心圓狀的
幾何圖案等等,圖案清晰,造型生動。岩畫是刻畫在岩石上的一種石刻文化藝術,岩畫的內容是古代
遊牧民族社會生活的反映。景泰縣位於
甘肅、寧夏、內蒙古三省交界處,歷史上曾是一個多民族活動的地區,是
蒙古高原遊牧民族南下,
青藏高原遊牧民族北上的必經之路,也是
中原通往
西域的交通要道。景泰岩畫的發現,為研究古代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填補了甘肅省岩畫分布地域的空白。上沙沃鎮發現的岩畫與
內蒙古陰山山脈狼山地區岩畫和
寧夏賀蘭山岩畫風格上非常接近,有可能為同一時期,距今約60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