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景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立於1988年,隸屬縣農牧局,事業單位,正科建制。內設辦公室、農技站、土肥站、園藝站、植保植檢站、農產品質量檢測站、漫水灘試驗站7個站(室)。現有職工49人,其中:技術人員40人(高級7人,中級27人,初級6人),職員3人,工人6人,技術人員占總人數的81.6%。技術人員中50歲以上5人,40-50歲25人,30-40歲1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 地址:景泰縣
  • 屬性:非盈利
  • 性質:政府組織
農技中心職能,基本情況,近幾年工作成效,領導班子,領導簡介,地址,

農技中心職能

負責擬訂全縣糧油、蔬菜、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生態農業等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畫;承擔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試驗示範推廣,土壤地力培肥、農田環境保護,農作物生物災害監測、預警、病蟲監測、病蟲情報發布、制訂農作物生物災害控制和處置方案,實施無公害農產品安全質量標準建設和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監測、分析、檢測、認證,開展農業科技培訓。
景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基本情況

景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立於1988年,隸屬縣農牧局,事業單位,正科建制。內設農技站、土肥站、園藝站、植保植檢站、農產品質量檢測站、漫水灘試驗站6個站。現有職工54人,其中:技術人員46人(高級10人,中級26人,初級10人),職員3人,工人5人,技術人員占總人數的85.2%。
主要職責:負責擬訂全縣糧油、蔬菜、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生態農業等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畫;承擔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試驗示範推廣,土壤地力培肥、農田環境保護,農作物生物災害監測、預警、病蟲監測、病蟲情報發布、制訂農作物生物災害控制和處置方案,實施無公害農產品安全質量標準建設和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監測、分析、檢測、認證,開展農業科技培訓。

近幾年工作成效

(一)全力服務農業中心工作,為全縣農業保駕護航。
1、開展土壤養分檢測。通過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資金項目的實施,配備了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測試儀器,對全縣4000多個土壤樣品進行了採集化驗,並隨時可為農戶提供土壤化驗和施肥配方,讓農民做到合理施肥。
2、開展病蟲害預測預報和植物檢疫。一是重點對小麥條鏽病、白粉病,玉米瘋頂病、黑穗病,馬鈴薯晚疫病,豆類、胡麻潛葉蠅,胡麻枯萎病等作物病蟲害及蘋果蠹蛾疫情,進行定點、定期監測,及時發布病蟲情報,為農戶提供防治建議與方法,把病蟲危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二是嚴格把好省間調運檢疫和產地檢疫關,安排植物檢疫專職人員進行24小時值班,年完成調運檢疫1500批(次),2.5萬噸,並對全縣制種田進行逐戶產地檢疫,防止危險性病蟲害的傳播。
3、開展農產品質量檢測。加強了對我縣已認定基地和認證產品的檢測監管力度,安排專人,對調入蔬菜進行不定期抽檢,對蔬菜產地、銷售門店進行定期抽檢,基本做到違禁農藥不使用,農藥殘留不超標。年完成樣品抽檢140多項次,為城鄉人民食用安全蔬菜提供保障。
4、開展農資市場檢查。春耕備耕之際,抽調專人,對全縣農藥、肥料等農資市場進行檢查,對發現的假冒偽劣產品,及時進行處理,杜絕“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確保農資優質供應。
5、開展農情監測,解決農業生產中的突出問題。圍繞當地主要農作物生產,在搞好苗情、墒情監測的同時,針對我縣發生的乾旱、凍害、沙塵暴、乾熱風等重大自然災害,及時提出具體補救措施和預防意見,為農業穩步發展及時提供服務。
(二)引進試驗示範新品種新技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1與相關部門協作,引進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有:小麥寧春15號、寧春39號,玉米先玉335、甘鑫3號、甜單8號、甜單10號,馬鈴薯隴薯3號,胡麻隴亞10號、隴亞11號,甜豌豆、針葉豌豆、蠶豆等,加快了農作物品種的更新換代步伐。
2、主要新技術新成果有:旱作農業區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灌區壟作覆膜溝灌節水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農田保護性耕作少、免耕技術等;黑色地膜、起壟覆膜機、小麥種肥分層隔離播種機。
(三)主推五項增產增效技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旱作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2009年按照省農牧廳下達的項目要求,在正路鄉旱作農業區示範推廣了示範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1萬畝,馬鈴薯平均產量達到1569公斤/畝,比露地畝增產656公斤;玉米平均產量達到452.5公斤,突破了旱作區多年沒有種植玉米的記錄。2010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落實示範推廣面積15000畝。
2、灌區農田節水技術。針對我縣近年氣候乾旱、灌區水資源短缺、水費高、利用率低的現狀,2003年以來,我們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先後實施了由甘肅省財政廳、農牧廳下達的灌區節水農業技術試驗示範推廣、馬鈴薯膜下滴灌增產技術、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農田節水等項目,總結出了適合我縣推廣套用的灌區農田覆膜壟作節水技術,該項技術可實現畝節水100方以上,增產10%-30%。2010年,圍繞《景電二期沙化地全膜壟作節水高產技術示範推廣》項目實施,在紅水鎮、漫水灘鄉、上沙沃鎮等鄉(鎮)建設核心示範區3000畝,輻射推廣面積6000畝,布置玉米品比試驗,不同種植模式試驗、肥料試驗和節水試驗4個。從目前長勢看,成效主要表現為:①節水。預計畝節水200-250方。②節肥。預計肥料利用率提高20%以上。③增溫。據試驗測試,玉米地膜覆蓋平均增溫2.4℃,預計全生育期共增有效積溫307.8-389.4℃。④抗風沙、防風蝕效果極為顯著。⑤增收。預計畝節水220方,畝增產310公斤玉米,畝增收415元。同時,為全縣示範推廣壟膜溝灌、壟作溝灌、膜下滴灌等節水技術農田節水灌溉面積10.944萬畝提供了技術培訓、指導服務。
3、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007年我縣被列為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示範縣,項目實施重點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應、施肥指導”五個核心環節和九項重點內容,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用量,實現節支增收。四年來,累計示範面積14.2萬畝,推廣面積205.2萬畝,涉及農戶4萬多戶。通過項目實施,項目區實現畝節肥1.4~4.4kg,節支6.44~20.3元,畝增收節支40元以上。
4、特色產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圍繞我縣枸杞、紅棗、梨、甜玉米、番茄特色產業發展,加大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指導力度,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5、高產高效農業集成技術。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為目標,增強現代農業技術集約化生產水平。一是集成推廣了農作物優良品種、規範化間作套種、地膜覆蓋、壟作溝灌、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少免耕栽培等技術,主要高產高效模式有:小麥玉米帶田、玉米套種胡麻(豆類、孜然、茴香)、胡麻套種油葵、瓜菜套種、玉米覆膜壟作溝灌、旱作馬鈴薯全膜雙壟溝播栽培等。二是提高日光溫室瓜菜生產能力;推廣溫室滴灌、一年多茬栽培、春提早秋延後、農業防治與生物防治相結合的無公害栽培、大溝覆草等技術和反光幕套用,溫室效益得到了穩步提高。
(四)開展了小麥高產創建活動。
2008年我縣被確定為農業部小麥高產創建示範縣。三年來,每年建立2個萬畝小麥高產創建示範片,累計面積6萬多畝。通過集成推廣優良品種、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分層施肥、早灌淺灌頭苗水等技術,示範片小麥平均單產達到500公斤以上,2009年通過農業部專家組在喜泉鎮萬畝片的實收測產驗收,最高產量達568.1公斤/畝,達到了高產創建的指標要求。2010年繼續在紅水、喜泉二鎮建立了兩個萬畝小麥高產創建示範片,面積3.13萬畝,建立兩個百畝核心攻關田200畝,為全縣小麥生產水平再上新台階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
(五)創建高科技示範村,展示農業科技新成果。
堅持“高科技、高標準、高效益”的原則,在全縣灌區建設百畝示範方、千畝示範片、萬畝示範區。選派20餘名技術人員常年駐村蹲點,每年建設科技示範點10~12個,每個示範點有2~3項創新技術,作物良種率達100%,千元田面積達70%~80%以上。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集成創新先進適用技術和研發農民的原始創新技術,提高了示範點科技含量,為全縣農業生產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
(六)加強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
農業推廣的主體是農民。為了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科技套用水平,讓農民民眾主動、自願地採納我們推廣的新技術、新方法我們採取多媒體集中辦班培訓、田間試驗示範指導、邀請科技能手講經驗、組織現場觀摩等培訓方式,提高農民科技種田水平。一是採用多媒體圖文並茂的培訓方式,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二是開展試驗示範田間指導培訓。三是針對生產環節的關鍵技術實時培訓,與農民一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四是豐富培訓內容,在培訓內容上,有新技術、市場信息、政策法規方面的知識,達到了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和經營能力的目的。五是因人施教,提高培訓效果。邀請先進示範戶、農技明白人等“現身說法”講經驗。年培訓農民技術員500人,培訓農民3萬人(次),印發培訓材料3.5萬份提高了技術的入戶率、到位率,示範區農民普遍掌握了1-2項農業新技術
(七)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科技成果顯著。
近年來,應對市場經濟變化、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農業增產增效難度增大、農民增收困難等因素,我們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先後申報農田節水、特色產業開發、節水增產增效集成技術推廣等項目20餘項,實施項目12項。通過項目實施,穩定了農技推廣隊伍;促進了農技人員知識的更新;有效改善了基礎設施,創新了農技推廣方式方法,為我縣農業科技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技術人員先後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獲得科技獎項省、市級5項,縣級4項。中心於2005年獲全市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7年獲全縣科技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6-2007年在蘋果蠹蛾防控工作中被評為全省先進集體,多次被縣農牧局評為先進集體。

領導班子

中心負責人:王永禎
園藝站負責人:張永寨

領導簡介

王永禎,男,漢族,中共黨員,1962年10月生於甘肅景泰,1983年7月畢業於甘肅林校林學專業,1999年-2001年參加甘肅農業大學園林專業自學考試,取得大專學歷。2000年12月經甘肅省農口工程技術高級職稱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獲林業高級工程師任職資格。王永禎同志是甘肅省沙草產業協會理事,白銀市林學會理事,2007年7月被白銀市人事局確定為“215”創新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
先後擔任石羊河林業總場分場副場長,景泰縣治沙試驗站站長,景泰縣林木病蟲防治檢疫站站長,2000年12月兼任景泰縣林業局副局長,現任景泰縣園林管理局局長。
1998年10月獲全國促進沙產業發展先進個人,受到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促進沙產業發展基金的表彰獎勵。2000年10月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受到了全國綠化委員會、人事部、國家林業局的表彰獎勵。2004年1月獲甘肅省優秀專家榮譽稱號,受到了中國甘肅省委、省政府的表彰獎勵。2003年4月28日《甘肅日報》第一版以“治沙功臣王永禎”為題報導了王永禎紮根沙區、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先進事跡。中央電視台、甘肅電視台、白銀電視台、白銀日報、新華網等新聞媒體也多次進行過宣傳報導。
王永禎同志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務林人,熱愛自己所從事的綠色事業,20多年來多林業工作無限執著,自願紮根荒漠,為了治理風沙災害,無怨無悔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和全部精力。景泰縣沙漠化土地30.5萬畝,其中:沙漠26.9萬畝,潛在沙漠化土地3.6萬畝,是沙漠化嚴重地區之一,風沙危害嚴重製約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縣委、縣政府於一九九二年決定成立景泰縣治沙試驗站。王永禎憑著多年的治沙實踐經驗和敢創敢幹,樂於奉獻的精神,毅然挑起了這個重任。帶領職工,發動民眾,摸索出了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適合景泰的治沙之路。採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自然植被封育恢復與人工造林種草相結合,分年度完成2.0萬畝草沙障設定,4.5萬畝治沙造林和4.2萬畝人工模擬飛播造林任務,營造大型防風阻沙林帶1000畝,封育沙生植被13.5萬畝。最佳化防沙治沙模式,建立了自然植被系統,工程治沙系統和人工植被系統交相互應,互為補益的防沙治沙體系,有效地控制了風沙災害,大風沙暴日數減少了3-6天,灌區80%以上的農田村鎮、公路及水利設施得到了保護,耕地受風蝕沙埋程度明顯減輕,林網內平均風速降低12.1%,空氣相對濕度提高2%。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孚菱。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關君蔚。原林業部副部長祝耀光、董志勇視察景泰防沙治沙工程後對其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王永禎同志注重防沙治沙的國際合作與宣傳,與“日本綠化地球培育協會”建立了長期的援助關係,德國、美國、韓國科學家多次到景泰進行科學考察,每年都承擔甘肅省治沙研究所防沙治沙國際培訓班的現場教學工作,接待許多國家的學員參觀學習。
在長期的基層林業工作中,王永禎同志注重科學研究,先後與甘肅農業大學,中科院寒旱所,甘肅省治沙研究所開展了廣泛的科技合作,開展課題研究。並與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建立了長期開展防沙治沙的科技協作關係。1994年-2000年,先後與甘農大林學院合作完成了《景電灌區風沙沿線移民村防沙治沙生態經濟林示範村建設》和《沙地襯膜種植技術試驗與推廣》兩項課題研究,分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甘肅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三等獎。與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合作開展了《沙區綜合治沙技術研究》、《沙漠綠洲邊緣生態經濟型綜合治沙技術示範》等課題研究。

地址

甘肅省景泰縣705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